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④,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⑤。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②者,是赏下流也。夫将提鼓挥枹③,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市贱卖贵,以限士人。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得此合也。......
2023-08-04
【题解】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
尉缭子指出,用兵要以武力作为主干,以文德作为根基。文与武,历来是治国安邦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武功离不开文治,否则,社会不安宁,动乱贫弱,也不可能有强大的武力;文治离不开武功,没有足以维护统治的武力,国家的稳定和社稷安全也是不可能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原文】
兵①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②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故不能废兵③也。
兵④者,以武为植⑤,以文为种⑥。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专一⑦则胜,离散则败。
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所以知胜败者,称将于敌也,敌与将犹权衡焉。安静则治,暴疾则乱。
【注释】
①兵:此处的兵指兵器。
②王者:指称王于天下的君主,这里是指尉缭子希望出现一个能制止各国互相攻伐、能统一天下的君主。
③废兵:指结束战争。
④兵:此处的兵指战争。
⑤植:古代植可以解为“柱”,这里引申为主干的意思。
⑥文:这里指礼乐制度,礼乐制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建立的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种:种子。此处喻指根基。
⑦专一:这里指将武力和礼乐制度合二为一。
【译文】
兵器,是凶险的东西。争斗,是违背德行的行为。凡事都有个根本,因此,誓在统一天下的王者在发动讨伐暴乱的战争时,都是把仁德道义当作根本的。而其他诸侯国为了显示自己的兵威,却以互相讨伐为根本,所以,这也是战争一直不能停止的原因。
对于战争这件事,是以武力为主干,以礼乐教化为根基。武力是外在的形式,礼乐教化是内在的实质。如果能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熟知与把握胜败了。礼乐制度是用来明察利害,辨别安危的;武力是用来袭击强敌,奋力以攻为守保卫国家的。如果能做到文武合一,那么战争就能取胜,如果人心涣散离心离德,那么必然会失败。
布阵时阵形密集则有助于稳固地防守,进攻时阵形稀疏则方便于使用兵器。士兵畏惧我方将领超过了畏惧敌军,那么战争就会胜利,如果士兵畏惧敌人超过畏惧我方将领,那么战争就会失败。所以,预测战争的胜败,直接对比一下士卒是惧怕敌将还是惧怕自己的将领,用这种权衡敌将与我方将领威慑力的方法判定胜败,就像用秤去称量物体一样准确。如果将领沉着冷静,军队的治理秩序就会良好,如果将领鲁莽暴虐,军队就会秩序混乱。
【原文】
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①用也。前后不次则失也,乱先后斩之。常陈皆向敌,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陈,有坐陈。夫内向所以顾中也,外向所以备外也,立陈所以进也,坐陈所以止也,立坐之陈,相参②进止,将在其中。坐之兵剑斧,立之兵戟弩,将亦居中。善御敌者,正兵先合③,而后扼④之,此必胜之术也。
陈之斧钺,饬⑤之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存亡死生,在枹之端⑥。虽天下有善兵者,莫能御此矣。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虚、实、秘者,兵之体也。
【注释】
①袭邑:攻打城池,袭击城邑。攸(yōu):所。
②相参:相互参证。
③合:接战、交锋。
④扼:控制要害地带。
⑤饬:古同“饰”,巧饰,整治,使整齐。
⑥在枹之端:在鼓槌的顶端。这里借指将领的指挥。枹(fú):鼓槌。
【译文】
出兵布阵有惯常的法规条令,行列什伍的排序在疏密上有通常的法则,前后的次序也有合宜的规定。这里所说的惯常条令,不是用来追击败北的敌军和强攻城池所用的。前后次序如果打乱了就会战败,所以,对于扰乱军队前后次序的,就要斩杀他。通常的布阵都是面对敌军的,但根据具体情况有向内的,也有向外的,有摆立阵的,也有摆坐阵的。向内布阵是为了保护中军的安全,向外布阵是为了防备敌军从外面偷袭,立阵是为发起进攻做准备,坐阵是为稳固防守准备的。对于应该采取立阵还是坐阵,要相互参证军队攻击和防守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领则坐在战阵中央指挥。坐阵时士卒所拿的武器主要是剑和斧,立阵时士卒所拿的武器主要是戟和弓箭,同时将领也是居于战阵之中指挥。善于抵御敌军的将领,都会先用大军和敌军正面交锋作战,然后出奇兵扼制敌军的要害,这就是交战必胜的战术了。
将斧钺陈列在军营前,并用军旗和徽章在斧钺的旁边作陪衬使其整齐。如果作战中有建立军功的一定要赏赐,有违反军令的则必须要处死,战场上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将领手执鼓槌指挥的能力。如果能按以上方法布阵指挥,那么即使是天下间用兵如神的人,也抵挡不住这支军队了。在敌我双方还未开战,尚未开始相互发射箭矢,双方的长枪还没交锋之前,如果敌军的前军大声地喊叫,证明敌军的兵力空虚,如果敌人的后军噪声颇大,证明敌军的兵力充实,如果敌方的前军和后军都没有强大的噪声,说明敌军已有了秘密的作战计划。总体来说,虚、实、秘这三者正是用兵布阵的不同体现。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④,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⑤。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②者,是赏下流也。夫将提鼓挥枹③,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市贱卖贵,以限士人。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得此合也。......
2023-08-04
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守城的关键是,绝对不能放弃险要的地形。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期年③之城,守余于攻者,救余于守者。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愚妇,无不守陴④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后其壮,前其老,彼敌无前,守不得而止矣,此守权之谓也。这就是守城时权变制胜的谋略。......
2023-08-04
采用特征性履行原则来确定适用的准据法的原因是,合同关系中的一方在履行义务时具有相对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可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合同,并且双方履行义务的过程是相同的。[28]通过上述条款,特征性履行原则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2023-08-17
(二)在社会伦理方面,中国人强调以道德为主,以智能为辅中国文化有十分鲜明的家族宗法伦理特色。相应地,中国文化把智能放在次要的地位,不希望智能超过道德,失去驾的,造成政治上的阴谋诡计,官场的尔虞我诈,学问上的唯智识主义。儒家在这方面是相对比较走中道的,是基本兼顾的,不过有明显的德主智辅思想。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伦理本位的文化。......
2024-04-12
根据车站所担负的任务和在铁路运输中地位,可将办理客运或货运、货物列车解编技术作业单项业务为主的客运站或货运站、编组站,划分为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五等站等类型。目前全国有特等站93 个,如北京铁路局范围内的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丰台站、丰台西站、天津站、天津西站、南仓站、石家庄站等。......
2023-08-21
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⑤士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所以,现在使用法令禁止这些士兵擅自逃回家,制止军中这种逃亡行为,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第一要素。而实行什伍联保制度以后,等到达战场之上决斗的时候,士兵和军吏就能互相照应,互相救援了,这就是战争取得胜利的第二个要素。......
2023-08-04
兵不厌诈,这可说是用兵胜敌的不二法门。毛泽东即与朱德研究决定,出其不意杀回遂川城,吃掉刘士毅驻扎在那里的先头部队五个营。这日接到禀报,自然分外来神。廖指挥随即朝天鸣枪,发出了围攻信号。这一仗,毛泽东学习孔明用兵的不厌其诈,佯作攻城中埋伏,用反伏击来对付廖指挥的伏击战;又用伏击战击溃、围歼了追击的白军。......
2023-11-27
《淮南子》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诗》《书》《易》《春秋》等各有得失。在这些基本的学习内容中,又以《诗》《书》为要,因此《淮南子》反复强调:“藏《诗》《书》,修文学”[35],“诵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诵《诗》《书》者期于通道略物”,“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