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专题研究》:内部绩效考评目标

《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专题研究》:内部绩效考评目标

【摘要】:最高管理层据此对出版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职工或者各部门对下属部门和职工进行考评和激励。因此,出版企业内部的考评主体应当科学合理地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各个部门、各个职工的目标与出版企业战略目标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使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出版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德鲁克认为: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展开;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专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在出版企业整体绩效考评目标确定之后,出版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每个部门、每个职工的分目标。这些分目标就是出版企业内部绩效考评的目标,是内部绩效考评的依据和标准。最高管理层据此对出版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职工或者各部门对下属部门和职工进行考评和激励。

出版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应当让各个部门、各个职工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这样可以激励他们努力地工作。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并让下属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符合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来的。他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1967年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目标有两个维度:明确度和难度。目标越明确,目标难度越大,取得的成绩就越大。目标设定明确,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目标越明确,完成明确目标的绩效变化越小,越有可能转变成为部门以及个人的目标。如果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目标不甚了解,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楚,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必将大大降低目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当目标相对于员工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又可以实现时,这种目标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通过目标的完成,员工获得成就感,满足了自我成长的需要。目标设置理论强调及时给予员工工作情况的反馈,使得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有清楚的认识。

由于立场与利益不尽相同,出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职工的目标可能与出版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致,如职工个人追求的是企业的尊重和肯定、自身价值的实现、薪酬的提高等。因此,出版企业内部的考评主体应当科学合理地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各个部门、各个职工的目标与出版企业战略目标之间建立关联关系,使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出版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