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面财务预算的内涵-《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全面财务预算的内涵-《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摘要】:全面预算通常包括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三个部分。财务预算以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为基础编制,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显然,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多为1年期的短期预算,年内再按季或月细分,而且预算期间往往与会计期间保持一致。

全面预算是企业在预测、决策的基础上,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投资和财务等活动的具体计划,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各种资源和企业活动的详细安排。

全面预算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全面性。全面预算涵盖企业经营、投资和财务等活动的所有方面,是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企业活动的统筹安排;二是全员性。全面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企业内部各层级单位和全体员工都要参与其中,都要承担分解的预算指标。只有在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统一指挥与协调下,在企业内部各层级单位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完成预算任务;三是全程性。全面预算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通过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控制和考核评价,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四是一致性。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标的量化和细化,它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五是可执行性。全面预算是一种可据以执行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最具体的计划,是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

全面预算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等公司使用,是这些公司用来管理成本和控制现金流的一种管理工具。1921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案》,该法案主要是针对政府机构,但对企业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法案使全面预算的职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些私营企业相继采用预算以强化企业管理。随后,全面预算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仿效与采用,先后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全面预算在企业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面预算逐渐演化为业绩考评的工具,进而与企业激励措施相结合。我国在20世纪末才正式将全面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工具引入国内的企业。1999年,国家经贸委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在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此后,财政部在其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中专门规定了有关预算的内容。

全面预算通常包括业务预算(即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三个部分。业务预算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营业务的各种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直接材料消耗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生产成本预算、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预算等。专门决策预算指企业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的重要决策预算。如厂房扩建预算、购建固定资产预算等。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算。它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财务预算以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为基础编制,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财务预算从价值量指标总括反映企业业务预算与专门决策预算的结果,故亦称为总预算,其他预算则相应称为辅助预算或分预算。显然,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多为1年期的短期预算,年内再按季或月细分,而且预算期间往往与会计期间保持一致。

21世纪初,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推动企业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1年,财政部发布《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2年,财政部发布《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2003年,财政部出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预算(征求意见稿)》。2006年,财政部发布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一系列行政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有效推动了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