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鹤峰县人物传记》:恩施傩戏志

《鹤峰县人物传记》:恩施傩戏志

【摘要】:李玉楷李玉楷,土家族人,家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董家湾。其别名为李立坤,法名李法金,是鹤峰“傩愿戏”掌坛师,在当地有“戏篓子”之誉。22岁度职掌坛后,常年带班在鹤峰、巴东、建始、五峰等县边境演出,享有一定声誉。1979年以来,他满腔热情地配合文化站为区乡业余傩戏剧团培训,共办了三届培训班,传授了40多个剧目和声腔,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

李玉楷

李玉楷(1888—1951年),土家族人,家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董家湾。其别名为李立坤,法名李法金,是鹤峰“傩愿戏”掌坛师,在当地有“戏篓子”之誉。常年带傩戏班在湘鄂边境的鹤峰、五峰、石门、桑植等县演出,享有盛誉。他一生从事傩戏艺术,自学艺始艺龄达47年之久,取得较大艺术成就。

李玉楷的傩戏之路充满坎坷。年幼时便热爱傩戏,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颇具匠心。16岁时正式师从傩坛班主石兴进,在实践中随其学习傩戏艺术;19岁通过“度职”仪式成为掌坛;20岁即在当地、乡里小有名气。他不仅会唱傩戏,还会打薅草锣鼓、玩灯、唱皮影戏,且其技艺均超于别人。不幸的是,在其26岁时,患上眼疾,因医疗、卫生等条件的限制,医治不良,成了民间所说的“青光瞎”。因此才不得不改习司鼓,主控舞台节奏。

自从双目失明,他参加实地演出前常常费尽脑筋,对常演剧目中的戏词、声腔、锣鼓经、化妆、服装、表演、道具乃至表演的程式等强化记忆,常演剧本经常倒背如流,完全超越眼睛正常的艺人。因其眼有残疾,每次参加演出,他总是不怕麻烦地事先熟悉舞台空间,包括其大小、方位、所设设施等,凭空感受这些,以便在上台演出时能像正常人一样。有的时候,表演时因个别艺人有事,不能参演,他便临时顶替其角色,且观众在观看中丝毫看不出破绽。也因此,他被当地人们惊叹地称为“鬼瞎子”,曾名噪一时。

李玉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其表演也独具特色。在眼睛失明前,他爱好看书。尤其喜欢读古典小说和《汉书》,在看书过程中,他善于透过作者描绘的故事情节来捕捉人物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这对其表演有极大帮助,多年演出经验的累积使得自己所扮的角色——《孟姜女》中的姜女、《青家庄》中的龙女、《拷打小桃》中的小桃等也惟妙惟肖。他嗓音清脆如铃,表演细腻,不拘俗套,有其独特的个性、风采尽显,令观者赞不绝口。从其所扮角色中可看出,他擅长旦角,但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出色地表演其他角色,且失明后,勤于练习司鼓,可熟练掌控舞台节奏。

他不仅有出色的表演技艺,还毫不保留地将其技艺传授于弟子。在当地还曾一度被推崇为各傩坛班的总管,连科四届,共带出20多名徒弟,传授了以《孟姜女》为代表的30多个剧目和声腔,为傩戏的传承发展贡献了自身的力量。[17]

易宏清

易宏清,生于1927年,苗族人,家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下坪区梦村。是傩戏掌坛师,擅长旦角表演。

他天生乐观,机灵活泼。其嗓音高亮,有较高天赋。14岁便从师邬阳红莲池傩坛班主王忠梦、陈明登学演旦角,嗣后参师张宏玉学演小生和小丑。他喜欢耍刀舞棍,擅演武旦,颇有气质。曾因在《鲍家庄》中扮演鲍三姑而声名大震。22岁度职掌坛后,常年带班在鹤峰、巴东、建始、五峰等县边境演出,享有一定声誉。

他深居高山,勤于爬山涉水,熬更守夜,拜访师友,博学众长,对常演30多个剧目的唱、做、念、打了如指掌。他自己家中就是一个傩戏班,老少三代八口人都是傩戏迷,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人称“戏窝子”。从早到晚一家人总是哼哼唱唱,蹦蹦跳跳,互教互学,别有生气。农忙时,一边干活,一边学唱腔,对台词,休息时就舞棍弄棒操练一番。每逢夜晚和农闲,一家人更是热闹非凡,无论晒场上、堂屋内或火塘边,都是他们自娱自乐、大显身手的小舞台。民户办红白喜事或区乡集会,都要请他家去唱傩戏,尤其秋收以后的串乡演出,更是应接不暇。

1979年以来,他满腔热情地配合文化站为区乡业余傩戏剧团培训,共办了三届培训班,传授了40多个剧目和声腔,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18]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1页。

[2]向廷树的资料来源于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小引,第3页。

[3]黄应惠、李先正、罗世坤三人的资料来源于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4]汪黎:《从“端公”到土家“傩戏”表演精英角色的嬗变——恩施傩戏艺人谭学朝个案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恩施市委员会文史委,湖北恩施市三岔乡人民政府合编:《恩施文史资料第15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岔》,2005年版,第33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恩施市委员会文史委,湖北恩施市三岔乡人民政府合编:《恩施文史资料第15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岔》,2005年版,第35页。

[7]成灼之:《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新闻网http://www.enshi.cn/20041104/ca1987.htm

[8]成灼之:《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新闻网http://www.enshi.cn/20041104/ca1987.htm

[9]成灼之:《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新闻网http://www.enshi.cn/20041104/ca1987.htm

[10]成灼之:《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新闻网http://www.enshi.cn/20041104/ca1987.htm

[11]从谭学福到潭永金七人的传记材料来自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65页。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田玉先名字为“田欲先”,据实地考证及相关资料查询,应为“田玉先”。

[12]蒋品三的个人资料整合自恩施新闻网2007年10月30日的文章《(走进民间艺术大师)一代大师七十三年的不懈追求:记州民间艺术大师蒋品三》、2008年9月17日的文章《土家文化的活化石——记恩施市傩愿戏传人蒋品三》以及由红土乡文化站提供的蒋品三的个人资料。

[13]黄茂庭的部分个人资料综合整理自:《鄂西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由周国雄、李元勋整理的黄茂庭口述的《我的傩戏生涯》一文;牟廉玖:《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14]此部分中张传华、卢碧川、张春生、张玉兰、龚宏志四个人的资料来自罗慧敏:《鹤峰土家族“还傩愿”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其余几人的资料来自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第105-111页。

[15]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鹤峰傩愿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413页。

[16]此部分资料来自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第110页。

[17]资料整理自牟廉玖:《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页。

[18]资料来自牟廉玖:《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赵平国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