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志:红土乡大河沟村的艺人

恩施傩戏志:红土乡大河沟村的艺人

【摘要】:邓玉书邓玉书,一个质朴的土家汉子,1941年8月出生在边远的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三叉坪组。自他“撑箱子”以来,发展和收徒20余人,现大河沟傩戏团团员均为其弟子。技艺特点邓玉书“口才、身才、心才”俱佳。李平安:男,1936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司鼓。邓胜清:男,1963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邓玉书

邓玉书,一个质朴的土家汉子,1941年8月出生在边远的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三叉坪组。

邓玉书自16岁开始,从其父邓超祥(法号邓真一)、其叔邓超海学习傩戏表演。他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在青少年时期受傩戏熏陶,每逢有演出,他就跟在父亲后面边看边学,开始在台上“跑龙套”,从此迷恋傩戏。1958年,他积极参加了当时由恩施县举办的为期四个月的全县地方戏剧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到红土文化站工作3个月,潜心钻研傩戏表演技巧。1959年初,红土区政府举办“八公社春节巡回演出”,他正式登台表演傩戏20多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后20余年,邓玉书一直执着于对傩戏的演练与研究,每年受邀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和社会活动不下10场。80年代初,他主动挑起传承发展傩戏的重担,创建红土大河沟傩戏团,并积极带徒授艺,活跃于三县一市周边地区方圆几百里,每年开展傩戏表演50余场,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傩戏大师”。跨入新世纪,邓玉书将傩戏团领导重担交付其子邓泽清,仍继续积极参与傩戏团的傩戏演出,平均每年达到70余场,在当地颇有影响力。自他“撑箱子”以来,发展和收徒20余人,现大河沟傩戏团团员均为其弟子。

(图由红土乡文化站提供)

技艺特点

邓玉书“口才、身才、心才”俱佳。他熟练掌握傩祭“正八出”(发功曹、迎神、请师邀罡、土地招兵、立标、勾愿、送神、还家)法事和傩戏“邪八出”(包括《反五关》《鲍家庄》《青家庄》《打金银》三本半大戏和部分小戏),能将约15万字的大、小剧本倒背如流;技艺高超,将法事与戏剧巧妙融为一体,动作古朴、粗犷、变化性强;戏剧表演功力深厚,精通生、旦、净、丑各个表演行当的唱念做打;擅长各种角色的高腔、平腔等约30种傩戏唱腔,唱腔浑厚激昂,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精通“掌案子”所用的锣、鼓、钹、唢呐等各种乐器以及傩戏文书、画符等内场技艺。

个人成就

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傩文化传播者和传承人,邓玉书一直呕心沥血于傩戏的传承与发展。自幼年便随父辈学戏,练就一身功夫,其青年时代,傩戏受政治的影响时起时伏,但他一直不离不弃,不断锤炼技艺,影响和带动一批傩戏爱好者,使大河沟傩戏团得以在困境中诞生、崛起。现在,大河沟傩戏团常年活跃在乡间地头,平均每年演出70余场。他们表演的“正八出”和“邪八出”《反五关》《鲍家庄》以及《王货郎卖货》《花鼓》《王麻子打秧》等大小戏,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邓玉书塑造的生角、丑角等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村民们都爱看他表演傩戏,至今还流传着“看傩戏找邓玉书,烦恼疾病哈扫除”的说法。2010年4月,被恩施市文体局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5月,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12月,被湖北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授徒传艺情况

邓玉书培养了两代嫡传弟子,共2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76岁的徐光福(已逝),最小的是23岁的王云,范围涉及恩施、鹤峰、建始等周边县市乡镇。每逢春节或农闲时节,邓玉书就召集弟子集中系统地学习傩戏。现场参与演出、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也是邓玉书授徒传艺的主要方式。经过他多年来呕心沥血的言传身教,如今大部分弟子已全面掌握了傩戏的表演精髓。2001年,其子邓泽清已正式接手大河沟傩戏团,从他的手中接过了傩戏传承的大旗。

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

1959年,参加红土区政府主办的“八公社春节巡回演出”,表演《鲍家庄》《反五关》等傩戏剧目,共计20余场,每场千人观看;1983年,配合文化部门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戏剧集成(湖北卷)”恩施傩戏的采录任务,在石灰窑连续演出7天,为傩戏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带领大河沟傩戏团参加“石灰窑女儿会”大型文艺表演,演出傩戏经典剧目《姜女寻夫》,吸引上万观众观看;2006年,配合文化部门完成“恩施傩戏”的“申遗”工作,提供大量“傩戏”珍贵资料,受到文化部门的好评;2010年,参加恩施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表演傩戏《姜女下池》,吸引数千观众观看;2011年,参加全市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文艺演出,表演以“扬正气、倡廉政”为主题的自创傩戏剧目,受到一致好评。2015年,配合恩施市非遗中心聘请的文化志愿者吴柏松整理完成恩施傩戏三本半大戏和部分小戏的文本资料。

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

一、实物:坛印一方、供奉傩神三大尊一小尊、傩面具一面、卦一对、牛角号一把、坛箱一口(含刀叉斧钺等道具及各种服装)、乐器一套。

二、资料:“正八出”全套文本,“邪八出”《反五关》《鲍家庄》以及部分小戏文本。

为该项目保护传承所做的其他贡献

尽管邓玉书家庭条件很困难,他仍然用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5000元钱购置了道具、服装等,还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为傩戏团筹集活动资金,为傩戏的传承和大河沟傩戏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艺50多年来,先后表演傩戏2000余场,观众累积达到60万人,足迹遍布恩施、鹤峰、宣恩、建始等周边县市乡镇,让当地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了傩戏。多次积极参与全市举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将傩戏从乡村带入城市,宣传和展示了傩戏独有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扩大了傩戏的影响力。他不计个人得失,无偿收徒传艺,培养了两代嫡传弟子共20余人,使傩戏这一宝贵的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文稿由红土乡文化站站长梅德海提供)

平安:男,1936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司鼓。

邓泽清:男,1965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掌坛,表演以生角为主。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邓胜清:男,1963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2016年2月25日度职成为傩戏掌坛。

刘志轩:男,1970年11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丑角。

孟祥锋:男,1982年9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旦角。

陈子岩:男,1984年4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黄毅:男,1984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旦角。

邓金必:男,1981年9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旦角。

王选浩:男,1937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王金刚:男,1969年12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资料由红土乡文化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