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书邓玉书,一个质朴的土家汉子,1941年8月出生在边远的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三叉坪组。自他“撑箱子”以来,发展和收徒20余人,现大河沟傩戏团团员均为其弟子。技艺特点邓玉书“口才、身才、心才”俱佳。李平安:男,1936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司鼓。邓胜清:男,1963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2023-08-04
蒋品三
蒋品三(1921年11月—2013年1月),男,家住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漆树坪组。是民间文艺精品“傩愿戏”的第七代传承人代表,2009年12月17日,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作为闻名恩施、建始、宣恩、鹤峰三县一市的“掌坛师”,在民间有“红土傩神”之美誉。他生前默默无闻地秉承其父的优良传统,为传承“傩愿戏”这一民间文艺做出巨大贡献。
(图由红土乡文化站提供)
蒋品三的父亲蒋汉卿是当地有名的傩戏艺人,他自小耳濡目染,13岁便随父学艺,走上了傩戏舞台。到其17、18岁就小有名气,人们请他演出要“下定钱”。在他带领下的傩戏团不断壮大,发展到30多人,作为组织者和得力的骨干,他精通各种角色,技艺精湛。20多岁,他开始担任傩戏中的主角,曾先后参加彭南圃(鹤峰)、于南庭(马虎坝)、易惠三(易家桥)、史月庭(大河沟)、梅云卿(大河沟)、李政先(建始)、颜如三(龙角坝)、黄一柏(漆树坪)、颜子成(石灰窑)、黄明清(漆树坪)、魏建章(漆树坪)共11个坛的演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演出是在建始垭池坝,当时戏班16人共演了三天四夜,也使得蒋品三及傩戏团名声大震。
其傩戏之路颇为坎坷。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因素,傩戏演出一度中止。但蒋品三个人并未放弃其艺术追求,自己坚持演练。1957年,全国文艺百花齐放,在此之后,他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主动承担历史重任,决心恢复和传承傩戏,正式成为红土傩戏的“掌坛师”,并着手收徒。同年,他率弟子梅云卿、徐贵云等6人前往武汉参加全省民间文艺汇演,演出傩戏片段《姜女下池》。他所在的老家石窑距省城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由于公路不通、交通不便,他们一行6人昼夜兼程,徒步到达省城。为更好地传承傩戏,他为大儿子蒋西城和弟子魏青国“度职”,成为第八代“掌坛师”。自1959年开始,总共授徒30余人,在这一年,他委托儿子蒋西城带队参与原恩施专区举办的大型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活动,再次将傩戏搬上舞台。1961年至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傩戏演出再次中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春天,他开始重整旗鼓。他所带的傩戏队伍经常出入巴东、建始、鹤峰、宣恩等地进行演出,尤其在其家乡当地演出次数较多。2007年5月,红土乡作为女儿会的发源地和傩戏传承的主要阵地向省和国家进行申报,目前已由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蒋品三老人亦被授予“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蒋老一生艺术成就丰富。他在逐年实地演出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剧目,不仅可以进行《发功曹》《迎神》《请神》等近十坛“法事”,而且还熟练掌握了以下傩戏演出内容:《鲍家庄》《青家庄》《姜女寻夫》《打金银》等“三本半”传统大戏和《王货郎卖货》《瞧相》《小说媒》《大烧香》《双怕婆》《王木匠打嫁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聋子回门》《挎皮包喜》等小剧目,还曾于解放后移植恩施灯戏对傩戏进行改编,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等。除傩愿戏外,他还精通其他一些门类的民间艺术,如连响、莲花闹、蔡莲船、薅草锣鼓、舞狮、板凳龙、花锣鼓、穿号子等,还能唱300首左右的五句子山歌,懂得各类土家族民间传统风俗礼仪,如陪十弟兄、陪十姊妹等。他创作的所有大、小戏的剧本达15万字以上,唱词约8000行,唱腔约20种,所有编排、演出、服装、道具、化妆、唱腔、坛场设置等全都是蒋品三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有些剧目已找人协作整理成篇,留下了珍贵的文本资料。
2013年1月,一代民间艺人蒋品三因病去世。他的去世是傩戏艺术的一大损失。纵观其一生,共收徒30余人,最终形成80—60—40岁年龄结构的庞大传承体系。在口传心授时,蒋老对其技艺毫不保留,悉心传授给热爱傩戏的弟子们。令人欣慰的是,其弟子也在傩戏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努力。[12]
蒋西城
蒋西城,男,出生于1943年9月。是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人。1958年开始师从其父蒋品三、其师魏建章学习傩戏。1982年其师为他度职,法名是“蒋来明”。从此,他也开始收徒传艺,并与其父辈一起组建漆树坪傩戏团。多次率队参加州、市、乡各级组织的傩戏展演。他的表演技艺精湛,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是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8月31日蒋西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他的去世是红土乃至恩施傩戏界的一大损失。
(资料来自“红土文艺网站”)
魏青国:男,1962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表演生角为主,任掌坛。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魏胜国:男,1948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以丑角为主。
张列松:男,1970年3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生角。
周玉大:男,1965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生角。
张列池:男,1952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旦角。
李刚:男,1973年12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生角。
张开鹤:男,1944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琴师。
李青国:男,1948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生角。
张思林:男,1970年4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净角。
毛风华:男,1980年12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旦角。
(资料由红土乡文化站提供)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邓玉书邓玉书,一个质朴的土家汉子,1941年8月出生在边远的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三叉坪组。自他“撑箱子”以来,发展和收徒20余人,现大河沟傩戏团团员均为其弟子。技艺特点邓玉书“口才、身才、心才”俱佳。李平安:男,1936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司鼓。邓胜清:男,1963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2023-08-04
恩施市红土乡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傩戏班主要是石窑漆树坪村傩戏团和大河沟村傩戏团。在黄老师的辅助下,漆树坪傩戏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蒋品三,收徒20余人,其中包括其子蒋西城、师弟魏建章之子魏青国等骨干成员。......
2023-08-04
红土、鹤峰结合傩戏的内容改编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笼子回门》《拷皮报喜》等为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移植鹤峰柳子戏的《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南戏的《骂坡》《打金枝》《夺三关》《三家店》《罗成带箭》等剧目为傩戏活动。......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