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谭学朝(1926年1月5日—2006年12月23日),从业期间法名叫谭法一,男,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4]。是土家傩戏大师,于1947年成为恩施三岔乡傩戏第27代掌坛师。1996年10月,被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在当地也有“傩神”“朝神”之誉。
(图由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谭学朝少年读过私塾,12岁出私塾后便拜傩戏传人廖明池为师,开始其学艺之路。他不仅会跳端公、耍耍,还会打连响、花锣鼓,尤其善傩舞、制作跳傩舞的面具。因他聪明好学,又刻苦钻研,师傅很喜欢他,经常带他到恩施城附近的龙凤坝等地演出,还传授给他傩面具的制作技艺,他视为珍宝。1940年,谭学朝开始正式学习巫教端公技艺。[5]在此期间他随师傅在实践中积累甚多,唱、念、打和表演等技艺逐日精进。1947年,他21岁时,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见证下,他“度职”后成为一名正式的掌坛师。1952年,政府将“还坛神”等端公的活动划定为封建迷信。因此,只能秘密进行,并且以其他形式组织文艺活动。1958年,他有机会参加恩施举办的大型汇演,并前往武汉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文艺技能。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傩戏曾一度被视为“牛鬼神蛇”,遭人遗弃。当时,为保这一民间艺术,谭学朝想方设法。无奈之下,他将自己26岁时精心雕刻的三个傩戏人物面具“张三郎”“小山太子”“丫角九娘”交由老伴,老伴将其藏于菜地、屋檐之下才保存下来。这一插曲之后,谭学朝于1981年先后制作200多副面具,后来设专门的陈列室于其家中和三岔乡文化站,供人参观。1979年,谭学朝到乡文化站工作,他办了一个30多名学员加入的“农村文艺短训班”,作为一个固定的文艺活动场所,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看到了学员们的进步,后来这批学员都成为这一带文艺活动的支柱。1984年,谭学朝担任三岔乡民间艺人协会会长[6],经过几年时间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他带领大家进行创新,并在原有曲调中填入新词。这在客观上无疑对传承、发展傩戏起到了重要作用。
谭学朝在傩戏上的艺术成就显著。其一,有丰富的演艺、展出经历:1987年7月,其制作的十副傩面具入选“全国首届艺术节”并得以展出;同年由文化部从中选出“判官”“二郎神”“开山大将”“斗口灵官”四副面具在西欧16国巡回展出。[7]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定轰动。1990年,谭学朝与他人合作,将傩戏中的个别章节改编为傩舞《禾多多》,在恩施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公演,获创作、编导、演出一等奖;1996年改编的傩舞《剃那比》在恩施女儿会上演出时,轰动恩施州城;1997年和2001年在恩施国际闯滩节上演出傩仪《祭江》,给中外游客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的神秘境界,引人入胜;2000年和2001年在梭布垭石林女儿会上表演傩仪《傩祭》,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8]2003年应邀带其弟子参加央视西部频道《春节晚会》的录制。其二,保护傩文化,培养传承人:自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傩戏后继有人,谭学朝不遗余力。传授弟子50余人,其中傩戏演艺弟子4人(尹秀敖、杨代银、谭绍富、田玉光);傩面具制作弟子4名(汪儒斌、李典华、刘继荣、江英奎);傩戏、灯戏、耍耍弟子40余名。[9]其三,以其他形式推广傩文化。如接受电视台采访:1987年以来,他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湖北、福建、重庆等)的采访,现场表演以供其拍摄专题纪录片,并先后公开播放。接受高校学者研究性采访:谭学朝曾不辞辛劳,多次接待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学生对傩文化艺术的研究性采访;湖北民族学院举办土家族文化研讨会时,还专门邀请他现场表演了傩戏《降魔》,并且,他为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接受国外学者的采访:美国人类学家鲍梅利、日本学者兼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山路胜彦、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卫金斯等均拜访过谭学朝,与之探讨研究傩文化艺术并合影留念。[10]
此外,谭学朝老人还靠自己的记忆,记录并整理出傩戏演出的文本资料。在恩施相关文化部门的协助下整理出傩戏全套唱腔、打击乐伴奏音像等资料,可谓为傩戏的保护与传承倾注了毕生精力。
(部分资料来源于2016年3月31日的恩施日报)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的原始风格,是由恩施本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共同决定的。[56]而恩施本地的傩戏面具的原始风格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事实上,恩施傩戏面具中诸如勤童、赵虎之类的面具并不罕见,艺人们将其刻画为如此丑陋的形象正是为了对抗疫鬼。这一点通过上文展示的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勤童、赵虎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2023-08-04
学术界始终将针对傩戏面具的研究作为傩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以考虑的。稍后的动荡岁月使相关研究工作陷入停滞,部分民间艺人隐藏或销毁了一部分傩戏面具,更成为傩戏面具研究的重大损失。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逐渐从以傩舞为中心转向以傩戏为中心,使得傩仪、傩戏面具等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视的研究对象逐渐受到重视。......
2023-08-04
而傩戏面具则全然不同。恩施地区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与我国其他地区傩戏的状况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娱乐并非恩施傩戏的首要功能,它主要是端公等主持傩祭的相关人士根据本家的要求举行傩祭活动时酬答神灵而举行的活动。由此可见,傩戏只是用于酬神的傩戏活动的插曲而已,这决定了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作为神灵的象征。......
2023-08-04
我国傩戏面具较具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有贵州地区、安徽贵池、湖南湘西、甘肃地区和藏区藏戏面具。贵州地区的傩戏面具深受当地多民族文化渗透的影响,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也为当地传统傩文化的保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江西部分地区傩戏面具中的武将面具,又与贵州的武将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的构图不仅注重典型化手法、变形和虚构手法的运用,还强调以符号点题的方式凸显人物的特殊身份。恩施傩戏面具制作者雕刻的雷震子面具,就很好地体现了符号点题手法的应用原则。而面具艺术在接受这一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还会在面具人物上运用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图案,这就是符号点题手法在恩施傩戏面具中实际运用的例证。这些符号,既用于帽盔、头饰,也添加于额头、面颊等部位。......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