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谭学朝:恩施傩戏艺术家,制作200多副面具,创造巫教端公技艺

谭学朝:恩施傩戏艺术家,制作200多副面具,创造巫教端公技艺

【摘要】:谭学朝,从业期间法名叫谭法一,男,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4]。1940年,谭学朝开始正式学习巫教端公技艺。当时,为保这一民间艺术,谭学朝想方设法。这一插曲之后,谭学朝于1981年先后制作200多副面具,后来设专门的陈列室于其家中和三岔乡文化站,供人参观。谭学朝在傩戏上的艺术成就显著。[10]此外,谭学朝老人还靠自己的记忆,记录并整理出傩戏演出的文本资料。

谭学朝(1926年1月5日—2006年12月23日),从业期间法名叫谭法一,男,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4]。是土家傩戏大师,于1947年成为恩施三岔乡傩戏第27代掌坛师。1996年10月,被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在当地也有“傩神”“朝神”之誉。

(图由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谭学朝少年读过私塾,12岁出私塾后便拜傩戏传人廖明池为师,开始其学艺之路。他不仅会跳端公、耍耍,还会打连响、花锣鼓,尤其善傩舞、制作跳傩舞的面具。因他聪明好学,又刻苦钻研,师傅很喜欢他,经常带他到恩施城附近的龙凤坝等地演出,还传授给他傩面具的制作技艺,他视为珍宝。1940年,谭学朝开始正式学习巫教端公技艺。[5]在此期间他随师傅在实践中积累甚多,唱、念、打和表演等技艺逐日精进。1947年,他21岁时,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见证下,他“度职”后成为一名正式的掌坛师。1952年,政府将“还坛神”等端公的活动划定为封建迷信。因此,只能秘密进行,并且以其他形式组织文艺活动。1958年,他有机会参加恩施举办的大型汇演,并前往武汉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文艺技能。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傩戏曾一度被视为“牛鬼神蛇”,遭人遗弃。当时,为保这一民间艺术,谭学朝想方设法。无奈之下,他将自己26岁时精心雕刻的三个傩戏人物面具“张三郎”“小山太子”“丫角九娘”交由老伴,老伴将其藏于菜地、屋檐之下才保存下来。这一插曲之后,谭学朝于1981年先后制作200多副面具,后来设专门的陈列室于其家中和三岔乡文化站,供人参观。1979年,谭学朝到乡文化站工作,他办了一个30多名学员加入的“农村文艺短训班”,作为一个固定的文艺活动场所,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看到了学员们的进步,后来这批学员都成为这一带文艺活动的支柱。1984年,谭学朝担任三岔乡民间艺人协会会长[6],经过几年时间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他带领大家进行创新,并在原有曲调中填入新词。这在客观上无疑对传承、发展傩戏起到了重要作用。

谭学朝在傩戏上的艺术成就显著。其一,有丰富的演艺、展出经历:1987年7月,其制作的十副傩面具入选“全国首届艺术节”并得以展出;同年由文化部从中选出“判官”“二郎神”“开山大将”“斗口灵官”四副面具在西欧16国巡回展出。[7]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定轰动。1990年,谭学朝与他人合作,将傩戏中的个别章节改编为傩舞《禾多多》,在恩施市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公演,获创作、编导、演出一等奖;1996年改编的傩舞《剃那比》在恩施女儿会上演出时,轰动恩施州城;1997年和2001年在恩施国际闯滩节上演出傩仪《祭江》,给中外游客们展示了一个现代的神秘境界,引人入胜;2000年和2001年在梭布垭石林女儿会上表演傩仪《傩祭》,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8]2003年应邀带其弟子参加央视西部频道《春节晚会》的录制。其二,保护傩文化,培养传承人:自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傩戏后继有人,谭学朝不遗余力。传授弟子50余人,其中傩戏演艺弟子4人(尹秀敖、杨代银、谭绍富、田玉光);傩面具制作弟子4名(汪儒斌、李典华、刘继荣、江英奎);傩戏、灯戏、耍耍弟子40余名。[9]其三,以其他形式推广傩文化。如接受电视台采访:1987年以来,他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湖北、福建、重庆等)的采访,现场表演以供其拍摄专题纪录片,并先后公开播放。接受高校学者研究性采访:谭学朝曾不辞辛劳,多次接待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学生对傩文化艺术的研究性采访;湖北民族学院举办土家族文化研讨会时,还专门邀请他现场表演了傩戏《降魔》,并且,他为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接受国外学者的采访:美国人类学家鲍梅利、日本学者兼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山路胜彦、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卫金斯等均拜访过谭学朝,与之探讨研究傩文化艺术并合影留念。[10]

此外,谭学朝老人还靠自己的记忆,记录并整理出傩戏演出的文本资料。在恩施相关文化部门的协助下整理出傩戏全套唱腔、打击乐伴奏音像等资料,可谓为傩戏的保护与传承倾注了毕生精力。

(部分资料来源于2016年3月31日的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