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鹤峰县同样是恩施傩戏发展的重要地带,鹤峰傩愿戏班被称之为“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多人不等。解放前鹤峰大约有25个傩坛,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北佳、中营、云蒙山、邬阳等地。现在还有燕子乡清湖傩戏团、铁炉乡江口傩戏团以及走马镇千金坪傩团三支完整的傩坛队伍,常年都会开展“傩愿戏”的各种演出活动,并且能够完成“傩愿戏”系列文本的全剧演出,还有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加入其中进行表演。
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傩坛,起坛于1908年,第一、二代坛主根据现有资料已不可考,第三代坛主黎师圣,第四代坛主黄茂庭,该坛开科班于鹤峰县燕子乡清湖村刀枪坪,与黄茂庭同科学艺者共有16人,现健在的还有黄茂庭、陈宗宇、罗伟成三人,第五代传人,从师于黄茂庭的徒弟现有卢碧川、胡金娥、胡金兰、张祖泮、张祖佑、龚宏志、向宏高、朱郭宝等人。[1]2004年,中日韩民俗演义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鹤峰召开,与会专家、教授40余人实地观看、考察、研究“民间艺术大师”即清湖村81岁的黄茂庭及弟子表演的原始古朴的“傩愿戏”,深受其震撼,并大加赞叹。2005年,该县将清湖划定为民族文化保护区,对清湖傩坛挂牌保护,并筹资数千元添置演出设备,但傩愿戏的传承仍然举步维艰。
鹤峰县铁炉白族江口村傩坛:起坛于1890年,师祖陈法刚、龚法全、王法通,第二代坛主不详,第三代坛主王武斌,第四代坛主甘松林,第五代传人,从师于甘松林,现有铁炉乡境内的甘松林之子甘月义及郑海帮、刘运武、黄维新、刘际达等,与铁炉乡接壤的湖南桑植县赤树坪村的甘松林之侄孙甘英华以及向才斌、罗玉明、甘新国等。
走马镇千金坪傩团:根据走马镇千金坪傩坛(戏班)世家最后一任掌坛师即班主张法龙所供奉的傩坛“先师牌位”上的文字记载,该傩坛始创建于乾隆初叶(1739年前后),其“开坛祖师”为张自成,度职(正式入坛)于湘西宸溪傩坛,法名张法雷。1754年,张法雷返回鹤峰走马,自任掌坛师,开坛行傩,先后授徒张法祥、王法显、王法仁、王法琛、张法阳等8人,在走马及其周边地区巡回设坛演出《孟姜女》大本戏。嘉庆、道光年间,张法祥、张法阳接任该坛掌坛师,继续在走马开办科班,授徒石法旺、张尚明、符贞益、满法旺等10多人,除演出傩戏以外,兼演柳子戏。同治、光绪年间,石法旺、张尚明、符贞益、满法旺等人分别在千金坪、阳河、官仓、锁坪、梅坪等地起科,培训了大批傩戏徒弟,形成了以千金坪为主脉的鹤峰傩坛网络。民国时期,李四、张法先、张法霖、张茂登等人又在千金坪等地设坛起科,授徒20余人,范围扩展至五里、六峰等地以及湘西地区,以演唱傩戏为主,兼演柳子戏与南剧《三下锅》。20世纪50年代以后,鹤峰农村酬傩还愿之事日渐稀少,走马傩坛再未起科,逐渐变成以演柳子戏为主的业余戏班。“文革”期间,走马傩坛演出终止,其祖师牌位被毁。20世纪70年代末,走马傩坛最后出师的巫师张平法、谭文龙等在走马及其周边地区有过教戏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谭文龙等傩戏艺人年事已高,演出减少。
进入21世纪后,鹤峰傩戏又再度兴起。谭文龙等老艺人复出,指导一些傩戏爱好者排演傩戏。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与鹤峰县联合举行中、日、韩傩戏艺术研讨会时,谭文龙等傩戏老艺人为与会专家学者表演了鹤峰傩戏。2006年,时年76岁的谭文龙和79岁的黄茂庭(燕子乡清湖傩坛传人)等傩戏老艺人为鹤峰傩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过傩戏折子戏电视片。[2]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傩戏传承表演队都在不断努力为这种群众性的戏剧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它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也正是因为各个傩戏表演团队的坚守,傩戏这朵戏剧奇葩才能在五彩缤纷的艺术花园里绽放得更为娇艳。
【注释】
[1]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
[2]赵先政:《鹤峰土家族傩戏文化形态概述》,《戏剧文学》2009年第2期。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李玉楷李玉楷,土家族人,家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董家湾。其别名为李立坤,法名李法金,是鹤峰“傩愿戏”掌坛师,在当地有“戏篓子”之誉。22岁度职掌坛后,常年带班在鹤峰、巴东、建始、五峰等县边境演出,享有一定声誉。1979年以来,他满腔热情地配合文化站为区乡业余傩戏剧团培训,共办了三届培训班,传授了40多个剧目和声腔,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