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品三蒋品三,男,家住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漆树坪组。他主动承担历史重任,决心恢复和传承傩戏,正式成为红土傩戏的“掌坛师”,并着手收徒。2013年1月,一代民间艺人蒋品三因病去世。魏青国:男,1962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表演生角为主,任掌坛。张列池:男,1952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旦角。......
2023-08-04
恩施市红土乡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傩戏班主要是石窑漆树坪村傩戏团和大河沟村傩戏团。
傩戏与其他地方戏曲的区别还在于,傩戏几乎没有职业班社,表演者也不仅仅依靠表演傩戏来养家糊口,它是靠“坛主”代代相传来延续组织的,如红土的石窑傩戏至今约传弟子十余代,开山祖师曹仁山传弟子法名黄明清,属于“明”字辈,可谓当地第一任掌坛师。他们传代是按照“道德通玄静,真上守太清。乙元来付本,永远放光明”这二十辈循环取名来传代的。1981年10月,恩施县文化馆黄应伯老师来到红土,挖掘整理恩施傩戏。在黄老师的辅助下,漆树坪傩戏团正式成立,首任团长蒋品三,收徒20余人,其中包括其子蒋西城、师弟魏建章之子魏青国等骨干成员。红土乡党委政府历来重视红土傩愿戏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并于1996年下发了“红乡政发[1996]20号”文件,成立了红土傩愿戏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在政府出面的保护下,漆树坪傩戏团空前活跃,常年奔波在恩施、建始、鹤峰、宣恩四县市的村寨之间,演出场次每年均在80场左右。队员们基本变成了半专业的演员,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地演出。有时逢几家事主邀约,傩戏团不得不与邻近的大河沟傩戏团成员进行协调,以便于调剂救场。傩戏一般都要整夜演出,几个通宵下来,队员们双眼熬得通红。虽然大家都感到非常疲累,但都有说有笑,激情澎湃。除了在周边县市的村寨进行演出以外,漆树坪村傩戏团还经常到恩施州内参加演出或比赛,例如:2007年2月,恩施州文联、州民协发文宣布恩施市石窑漆树坪傩戏表演队为全州25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之一,其负责人为蒋西城、蒋品三,队员12人;同年参加州市组织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所演出的《傩戏片段》获得观众好评;2008年10月,漆树坪傩戏团还获得了由恩施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布的“优秀表演队”的荣誉称号;2009年6月,恩施州首届地方戏汇演在来凤举行。漆树坪傩戏团和大河沟傩戏团联合组队参加,他们演出的传统傩戏《鲍秀英招亲》获得表演二等奖;2010年6月11日,恩施市庆祝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暨市政协视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活动启动仪式——恩施市民间文艺调演在市桥西广场举行,漆树坪傩戏团和大河沟傩戏团专门组织成员一起赴恩施参加傩戏展演活动,参演了全场11个节目中的3个节目,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漆树坪此次所表演的是《鲍秀英招亲》(剧照如下所示),共有蒋国涛、蒋西城、魏青国等11人参加:
大河沟傩戏团所表演的是《姜女下池》(剧照如下所示,图片均来自于红土文艺论坛),共有邓泽清、邓玉书、李平安等10人参加演出:
通过大小各种演出,红土乡傩愿戏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各级文化新闻机构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省艺术研究所、湖北民族学院、巴文化研究所、州民协、市民宗局、市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多次前往漆树坪采访傩戏团,市文化局退休干部张汉卿几乎每次都亲自陪同,介绍傩戏的历史渊源,大力推介这一扎根于沃土的民间文艺团队。2012年,漆树坪傩戏团的顶梁柱蒋品三、蒋西城父子相继去世,团长由魏青国继任。2013年,魏青国接收蒋西城之子蒋国涛为徒,悉心传艺,为其度职。恩施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为漆树坪傩戏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们购置服装道具、辅导编排。甘武馆长、谭骁主任多次亲临指导,给傩戏团解决实际困难,明确发展思路,鼓劲加油,极大地促进了漆树坪傩戏团的繁荣。此后,每年的非遗日,傩戏团都要开展公益演出活动,或是参加市里组织的展演,或是自行组织乡内的展演。每次政府安排的免费公益演出活动,他们都克服困难,密切配合,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一定要将祖先传下来的傩戏传下去,推出去。大河沟村傩戏团的邓玉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这两个傩戏团是同一师承下的两派分支,表演内容大体上相似,但是略有差异。与漆树坪傩戏团相比较而言,其表演活动主要在当地或周边的村落展开,虽不像前者那样多次参加市内外的大小演出,但其艺术生命力仍很旺盛,在大河沟当地依然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另外,因为在红土当地,人们有信仰傩神的传统,所以傩戏演出在当地有着较好的市场。加上红土地处恩施山高林密之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受时代、社会和现代文明影响较少,故傩戏能够以自然原生态的状态生长发展至今,在表演过程中更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蒋品三蒋品三,男,家住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漆树坪组。他主动承担历史重任,决心恢复和传承傩戏,正式成为红土傩戏的“掌坛师”,并着手收徒。2013年1月,一代民间艺人蒋品三因病去世。魏青国:男,1962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表演生角为主,任掌坛。张列池:男,1952年6月生,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村,旦角。......
2023-08-04
邓玉书邓玉书,一个质朴的土家汉子,1941年8月出生在边远的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三叉坪组。自他“撑箱子”以来,发展和收徒20余人,现大河沟傩戏团团员均为其弟子。技艺特点邓玉书“口才、身才、心才”俱佳。李平安:男,1936年10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司鼓。邓胜清:男,1963年8月生,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村,生角。......
2023-08-04
黄茂庭黄茂庭,男,生于1924年,是湖北鹤峰县燕子乡清湖村的一个农民。黄茂庭是清湖傩坛有名的掌坛师,其法名叫“黄法灵”。艺成回乡,他受时任坛主信任,成为骨干,大小傩愿戏均有其身影。他10岁开始学习傩愿戏,拜五峰县的艺人周师胜为师,在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刀枪坪学了近一个月,当时学戏的徒弟共有16人。1992年师从黄茂庭学习傩愿戏,主要是在正八出中担任旦角,从艺时间已有20余年,是鹤峰燕子清湖傩愿戏班的主要演出力量。......
2023-08-04
红土、鹤峰结合傩戏的内容改编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笼子回门》《拷皮报喜》等为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移植鹤峰柳子戏的《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南戏的《骂坡》《打金枝》《夺三关》《三家店》《罗成带箭》等剧目为傩戏活动。......
2023-08-04
坛场就是举行巫傩祭祀活动的法坛,它的形成与道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傩坛也被称为“傩堂”,它的布置与道具的选择、摆放与掌坛师的“流派”有关,也与相关傩戏活动的演出时间、地点或主家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系统梳理恩施傩戏傩坛的基本状况之前,应首先就还坛神坛场的布置略作陈述。坛场布置所要使用到的器物较多,较为重要的是“案子”,一般有十五副,故有“七上八下”之说。......
2023-08-04
元朝傩制的记载不多。[22]可见元人乡傩礼已演变成以“灶君”祭俗。在箫鼓喧阗的除夕夜中,有籸盆艳、爆竹声扬、粻糗车船、杯盘灯火等这些融为一体的驱傩民俗风尚。[26]可见在吴莱时代的“时傩”皇家典礼已废除。但皇宫、皇城、乡村等傩俗礼仪迎新辞旧是一致的,祭仪形式却因皇家、贵族、平民身份的不同,以及地方风俗的差异等,而略有不同,如福建境内的“颂花”习俗,可能是指一种说唱艺术形态。......
2023-08-11
20世纪四十年代,他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杀逃亡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多年来,备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是铁炉、江口一带傩愿戏的唯一掌门人。1935年岁父亲甘照林乞讨到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后来由于他二叔甘松林没有儿子,就过继给了他二叔,甘松林是养父。20世纪70年代在鹤峰县铁炉乡江家湾小学任民办教师,1975年因婚姻迁往湖南省桑植县长潭坪乡赤石坪村至今。......
2023-08-04
在此后数千年的发展中,傩、傩舞或祭傩逐渐成为在巴楚、荆楚、吴越等地广泛存在的民间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已不再统一规定傩礼制度。与傩礼整体衰微相对应,傩俗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育。从三国到隋文帝统一全国,我国的傩俗依次演变扩展,变化非常之大。唐傩则较为活跃,官方傩制既规范而自由,又在宽松中显出铺张。......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