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傩戏面具则全然不同。恩施地区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与我国其他地区傩戏的状况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娱乐并非恩施傩戏的首要功能,它主要是端公等主持傩祭的相关人士根据本家的要求举行傩祭活动时酬答神灵而举行的活动。由此可见,傩戏只是用于酬神的傩戏活动的插曲而已,这决定了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作为神灵的象征。......
2023-08-04
傩坛坛场的基本功能是驱瘟逐疫、敬神酬神,傩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需要借助一套看似感性、随性的符号话语体系来表达其内心深处井然有序的复杂心理结构。悬挂于傩坛的神挂、神图,正是在傩戏发展历史中吸收儒释道文化所形成的科仪之一。从实际的物质表现形式来说,神挂与神图并无明显区分,无论是学者或主持祭祀的端公都未作严格界定。从精神表达的意义指向而言,神图主要是指用以描绘三清、西方三圣、释迦牟尼、孔子等被赋予了宗教性内涵的人物图画,神图多为主神。而神挂在囊括神图基本类型的同时,还将傩坛中具有装饰性、审美性功能的宗教配饰纳入其中。因此,神挂包括了神图,而神图是神挂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但二者的共性在于,神挂、神图都依附于傩坛坛场,为其发挥祛温逐疫、敬神酬神的宗教功能服务。离开了傩坛坛场的神挂、神图就是单纯性的宗教人物图画,其功能性意义不复存在。对于坛场的主持者端公等人而言,悬挂于坛场的神挂、神图不仅能够发挥驱疫逐魔的神奇力量,也能够给主家赐给福气和吉祥。下图中的端公正是从事一场傩坛祈愿法事,通过此种形式的活动,可为祈者求祸去福来、转换命运、期盼希望、平衡心理,端公身后所悬挂的正是傩坛[10]中极为常见的神挂、神图。恩施地区常见的神挂、神图,根据轴数分为:“一轴曰‘三清’(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二轴曰‘四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北极星主紫微大帝,南极构成天皇大帝,勾陈上官朱雀大帝);三轴曰‘三师’(天师,祖师,文昌);四轴曰‘四将’(王、马、殷、温四大元帅);五轴曰‘四值功曹’(天功曹焦功奴,地功曹郑元喜,水功曹张元伯,阳功曹周使者)。”[11]
根据相关研究者的考证,较为正规的道教坛场陈设方式应为:
时间为五天的祭祀仪式和仪式戏剧中,道坛设置颇有特色。坛场由内皇坛、外皇坛(中隔天门隔坛)组成,主坛场均设在主家的一间大堂中。堂屋最里面的三分之一的地方,设内皇坛;堂屋中间的三分之一处,设外皇坛。
“坛场内的方位是以内皇坛面对堂屋门口分左右里外。内皇坛的墙壁上,从左至右依次悬挂三清左臣、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右相五挂图像神轴。神像的下面立一方桌,桌上靠墙处再搭一长条桌或长凳,成梯形状。上方台用彩色剪纸图案围贴,彩纸上写有‘香、花、灯、水、果、茶、食、室、珠、衣’十供养字样,两边有对联一副。长条桌上供放九皇牌,从左至右顺放左四帝、左玉皇、上清、玉清、太清、右玉皇、右四帝、天师这九座皇牌画像。下方台的正中供放万岁牌,两边分放左臣右相牌位,牌前放一木斗及香烛。在内皇坛里左角设一放桌,系经坛。外皇坛场在内皇坛与天门隔坛之间,左边墙上从外至里依次挂‘前五殿’画轴,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森罗王五殿画像;右边墙上从里至外依次挂卞成王、泰山王、平政王、都市王、转轮王五殿画像,即‘后五殿’画轴。在两边画像下分设‘四方’神牌位,左边靠内系东方,靠外系南方;右边靠外系西方,靠内系北方。紧靠内皇坛处系奏乐之地。天门隔坛系竹片编制搭成,上糊彩纸,中间有一天窗,两边贴有对联,靠两边墙处各有一门,门两边贴有对联,左门进入,右门退出。天门隔坛上空,墙挂彩纸斋题对子。下方设一方桌,系三宝坛,桌上供放三宝神牌,道宝牌居中,经宝牌在左,师宝牌在右。牌前置放香茶供品。进堂屋门的左边墙上挂总尊图神轴,下方置小方桌或木凳,系三官坛。”[12]
神挂、神图不仅可以在宗教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的精神作用,也具有美化、装饰傩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传统中,佛教强调法相庄严,即体相和义相都要能够体现出佛法的奥义。所谓“体相”不仅是指施法者本身的容貌、举止,也包括他的言谈;而“义相”则主要指宗教的意义,即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针对性。恩施傩戏作为中国傩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其具体体现方式之一,即端公等人对道场科仪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主持傩坛者自身的修为和傩坛的神挂、神图能够为法事活动提供神力,从而实现满足事主的预设目的。因此,在傩坛的重要位置必定悬挂神挂、神图,不仅因为傩坛要以神挂、神图作为道场科仪的中心,更在于神挂、神图为主持傩坛者提供了法力。
坛场神图是直接表现傩坛的重要道具之一,它分为总真图、主神图和护法神祇三类。总真图主要用以供奉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神灵,也直接表现了坛班崇奉的教派。如悬挂的总真图是“三清”则意味着坛班是道教教派。具体来说,三清坛坛场的陈设方式是供奉道教中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等道教三位最高神祇为坛神,学界多将其称为“三清坛”。较为常见的三清坛坛场陈设多要考虑到举行法事活动的民居堂屋的实际情况,坛场多选择在供奉有祖先牌位或“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堂屋举行。堂屋的神龛是三清坛场的中心,周围多摆放有道教三清神像或悬挂三清神轴。其前则多摆设有香案、供桌,并以各类供品、法器作供奉之用。主持相关法事活动的端公、道士等人在念唱经文、祝福祷告之后,就会开始相应的法事活动。香案和供桌之前的空地则是用以举行相关法事活动和向主家表演傩戏的坛场。
除了三清坛之外,还有悬挂“西方三圣”或释迦摩尼的坛场,供奉此类神像的坛班信奉的基本是佛教。而端公坛班主要供奉老君、玄武、赵侯圣主为坛神,儒教则奉孔子为教主,奉关公、岳飞等为尊神。护法神祇,道教、端公多用王灵官、马灵官、青龙白虎;佛教为韦陀、灵官。荐亡道场,则挂十王、面然大王(鬼王)、四值功曹等神图。[13]恩施地区的傩班多信奉道教,因此,常见的神挂总真图基本为三清。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四川、贵州等地的傩戏会将戏神作为自己的供奉对象,而是恩施地区的傩戏则不存在此种情况。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而傩戏面具则全然不同。恩施地区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与我国其他地区傩戏的状况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娱乐并非恩施傩戏的首要功能,它主要是端公等主持傩祭的相关人士根据本家的要求举行傩祭活动时酬答神灵而举行的活动。由此可见,傩戏只是用于酬神的傩戏活动的插曲而已,这决定了傩戏面具的基本功能——作为神灵的象征。......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鹤峰傩戏的伴奏音乐是以锣鼓为主,而无管弦助节。而这种演唱方式又被称为“打锣鼓”。鹤峰傩愿戏“打锣鼓”按结构功能,可分为唱腔锣鼓与闹台锣鼓两部分,其中唱腔锣鼓常用于唱腔的开唱和断句。在傩戏表演中锣鼓既是引导和结束唱腔的纽带,也是营造气氛、渲染情绪、伴奏念白、加强语气、上下场调度的桥梁。[11]此锣鼓谱由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