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其艺术形式原始古朴,各地表现酬神祭祀和娱人成分各不相同。恩施三岔傩戏“还坛神”的艺术形态更为原始,酬神祭祀的成分多,而娱人表演的成分少,仅仅只是初步体现了由“傩祭”到“傩戏”过渡的“前傩戏”状态。相反恩施红土、鹤峰这一带的傩戏表演,以娱神转向娱人为主,祭祀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戏剧的成分大大增加。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的程式化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法术程式。
1.三岔“傩坛戏”
处于从“傩祭/傩仪”为原型过渡到傩戏的“前傩戏”状态,其在表演内容形式上宗教气氛较浓,主要集中在恩施三岔一带,在本书第三章“恩施傩戏剧目”中我们就谈到了其法事内容包含《交牲》《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回熟》《迎百神》《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勾销》《打红山》《送神》《安神》等传统的还“坛神”愿法事25出。它以迎请神、酬神、送神为主环节,以娱神为目的,娱人的成分很少,祭多戏少,动作与唱腔都古老而神秘,演出过程大多为一个纯粹的祭祀过程。其程式化的表演步骤和方式如下:
首先是建坛“请神”,营造一个神圣的仪式场景和空间,恭请各路神仙的到来,并为其准备良好的安顿场所,主要包括《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等5出法事。然后是献猪“酬神”,即把牺牲敬献给所请之神,包括《签押》《祭猪》(围绕《祭猪》环节,有《交牲》《放牲》《打印》《造刀》《交刀》5坛法事,其中,《交牲》这坛法事,在端公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节约时间,被调整到了法事的第一坛)、《迎百神》《回熟》《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等12出法事。最后是还愿“送神”,包括《勾销》《打红山》《送神》《安神》4坛法事。[33]
2.红土、鹤峰“傩愿戏”
红土、鹤峰“傩愿戏”也有着自己的固定程式,其程式设计相互联系,生动有趣。从表演形式上看,红土、鹤峰“傩愿戏”有“正八出”和“邪八出”之分,它虽然与“还坛神”不同,祭祀成分大大减少,娱人成分增加,但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
“正八出”虽名为八出,实则不止八出,开演之前都先由坛主做串场演出,开场串词常为:“××(如姜女范郎)他去了,又不知何神踩坛庭,又不知何神打开桃源洞,又不知何神踩坛庭。我王爷爷打开桃源洞,××(如立标司爷)踩坛庭。”[34]表明前一出结束,下一出开始。“正八出”作为法事活动,虽各地在命名上并不完全相同,但表演程式基本一样,主要包括《发功曹》《招兵》《迎神安位》《白旗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安位》《打土地》《扫台》《祭将》《报卦》《邀罡》《立标》《勾愿》《拆寨》《送神》等。红土“傩愿戏”的“邪八出”同样虽然名为八出,实则不止八出,它不同于“正八出”演出必须完整,可以只演三个半出,即《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三本和《打金银》半本。[35]鹤峰“傩愿戏”称为“正戏”,多演《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和《拷打小桃》四大本,与红土稍有不同。其中,《孟姜女》(又称《反五关》)为开坛必唱剧目,至少也得演《姜女下池》一折,民间流传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已到愿勾销”的说法。[36]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3-08-04
恩施傩戏从“傩仪”发展到“傩戏”阶段,已经具备了王国维之“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剧四要素,其戏剧性的傩戏表演主要体现在红土、鹤峰“傩愿戏”以及三岔改创编的部分新傩戏剧目中。相较于以宗教性祭祀表演为主的三岔“傩坛戏”,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其一,“戏多祭少”。如改编了戏剧性更强的《祭猪》《大开山》《傩祭》等几出新傩戏。......
2023-08-04
《打土地》由三人表演,其中一人扮土地神,戴土地神面具,左手持手杖,右手持蒲扇,身着长衫;一人扮土地儿子,头戴草帽,穿着滑稽,无一定规则;另一人扮土地儿媳,旦角装饰,手持彩色方巾和纸扇。以上各种表演形式,均是在“打新春土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相同的是,都要出现各种土地神的形象,唱法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按其表演内容安排角色,角色多少不定,唱的内容也各有不同。......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