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志:表演程式化的研究成果

恩施傩戏志:表演程式化的研究成果

【摘要】:相反恩施红土、鹤峰这一带的傩戏表演,以娱神转向娱人为主,祭祀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戏剧的成分大大增加。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的程式化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法术程式。其中,《孟姜女》为开坛必唱剧目,至少也得演《姜女下池》一折,民间流传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已到愿勾销”的说法。

恩施傩戏,其艺术形式原始古朴,各地表现酬神祭祀和娱人成分各不相同。恩施三岔傩戏“还坛神”的艺术形态更为原始,酬神祭祀的成分多,而娱人表演的成分少,仅仅只是初步体现了由“傩祭”到“傩戏”过渡的“前傩戏”状态。相反恩施红土、鹤峰这一带的傩戏表演,以娱神转向娱人为主,祭祀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戏剧的成分大大增加。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的程式化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各自有着自己的一套法术程式。

1.三岔“傩坛戏”

处于从“傩祭/傩仪”为原型过渡到傩戏的“前傩戏”状态,其在表演内容形式上宗教气氛较浓,主要集中在恩施三岔一带,在本书第三章“恩施傩戏剧目”中我们就谈到了其法事内容包含《交牲》《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回熟》《迎百神》《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勾销》《打红山》《送神》《安神》等传统的还“坛神”愿法事25出。它以迎请神、酬神、送神为主环节,以娱神为目的,娱人的成分很少,祭多戏少,动作与唱腔都古老而神秘,演出过程大多为一个纯粹的祭祀过程。其程式化的表演步骤和方式如下:

首先是建坛“请神”,营造一个神圣的仪式场景和空间,恭请各路神仙的到来,并为其准备良好的安顿场所,主要包括《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等5出法事。然后是献猪“酬神”,即把牺牲敬献给所请之神,包括《签押》《祭猪》(围绕《祭猪》环节,有《交牲》《放牲》《打印》《造刀》《交刀》5坛法事,其中,《交牲》这坛法事,在端公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节约时间,被调整到了法事的第一坛)、《迎百神》《回熟》《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等12出法事。最后是还愿“送神”,包括《勾销》《打红山》《送神》《安神》4坛法事。[33]

2.红土、鹤峰“傩愿戏”

红土、鹤峰“傩愿戏”也有着自己的固定程式,其程式设计相互联系,生动有趣。从表演形式上看,红土、鹤峰“傩愿戏”有“正八出”和“邪八出”之分,它虽然与“还坛神”不同,祭祀成分大大减少,娱人成分增加,但二者体例结构相同,都是“请神、酬神、送神”三段式结构,只是在某些具体剧目上有所区别。

“正八出”虽名为八出,实则不止八出,开演之前都先由坛主做串场演出,开场串词常为:“××(如姜女范郎)他去了,又不知何神踩坛庭,又不知何神打开桃源洞,又不知何神踩坛庭。我王爷爷打开桃源洞,××(如立标司爷)踩坛庭。”[34]表明前一出结束,下一出开始。“正八出”作为法事活动,虽各地在命名上并不完全相同,但表演程式基本一样,主要包括《发功曹》《招兵》《迎神安位》《白旗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安位》《打土地》《扫台》《祭将》《报卦》《邀罡》《立标》《勾愿》《拆寨》《送神》等。红土“傩愿戏”的“邪八出”同样虽然名为八出,实则不止八出,它不同于“正八出”演出必须完整,可以只演三个半出,即《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三本和《打金银》半本。[35]鹤峰“傩愿戏”称为“正戏”,多演《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和《拷打小桃》四大本,与红土稍有不同。其中,《孟姜女》(又称《反五关》)为开坛必唱剧目,至少也得演《姜女下池》一折,民间流传有“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已到愿勾销”的说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