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从“傩仪”发展到“傩戏”阶段,已经具备了王国维之“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剧四要素,其戏剧性的傩戏表演主要体现在红土、鹤峰“傩愿戏”以及三岔改创编的部分新傩戏剧目中。其表演特点突出表现在,娱人成分大大增加,以娱人为主,且有大量的故事情节,可谓“戏多祭少”,演出的重点多为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剧本曲目,以娱乐欣赏为目的。[6]
1.红土、鹤峰“傩愿戏”
红土、鹤峰“傩愿戏”之“正八出”主要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活动。为了配合完成“正八出”祭神的全过程,同时兼顾人们的娱乐需求,“傩愿戏”在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加入“外八出”“正戏”以及其他“移植剧目”[7],它们多以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具有生动的戏剧情节,并已经有比较详细的戏曲曲目,初步具备了各种角色行当,能独立成戏,其主要功能在于娱人。相较于以宗教性祭祀表演为主的三岔“傩坛戏”,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
其一,“戏多祭少”。其祭祀成分主要体现在“正八出”中,除了“正八出”之外,“邪八出”“正戏”“小戏”“杂耍”以及其他作为插戏的“移植剧目”均为较典型的戏剧性表演。红土“傩愿戏”之“邪八出”的“三本半戏”、鹤峰“傩愿戏”之“正戏”的“三拷打”“四团圆”,主要是演关索,梁祝,孟姜女、范喜郎,龙女、柳毅等的故事,均为戏剧性很强的大型剧目;“小戏”“杂耍”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言情戏,戏剧性都很强,其内容已脱离了宗教祭祀色彩。
其二,插戏较多,生活气息浓厚。红土、鹤峰“傩愿戏”除“正戏”外,“插戏”有不少是从恩施灯戏、南戏、鹤峰柳子戏中移植而来,或穿插于“正八出”之间,或在“正八出”之后独立演出。其演出不再是为了驱鬼逐疫和祈福纳吉,且娱人成分非常突出,仪式成分已淡化,戏剧化的程度较高,故事充满生活情调,剧中主人翁几乎没有了神性,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如移植剧目《韩湘子化斋》,描述的是已经得道修仙的韩湘子,扮成丑陋无比的和尚化斋戏妻的故事,即便剧中主角是作为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剧中都已化为凡人,其庄严肃穆的神仙道义已被解构,整个剧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三,初步形成了表演的角色行当概念。红土、鹤峰“傩愿戏”的演出,都已有多个角色上场,即使是作为祭祀仪式的24戏,如《修造》《开山》《大扎寨》《出土地》《点猖》等都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角色行当。其他“插戏”中,角色最多的如《拷打小桃》这一出,就有钱真(前小生后正生)、钱逢相(老生)、张氏(老旦)、小桃(前小旦后旦)、钱旺(丑)、钱富(小生)、钱贵(小生)、刘云(老生)、家院(丑)、道长(老生)、观音大士(旦)、虎皮大王(净)、虎秀英(小旦)、虎月英(小旦)、小翻(副净)、探子、番卒、唐兵、唐王(正生)、太监等,共计20人。
其四,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且能独立成戏。说、唱、做、打较为丰富,如红土、鹤峰戏“傩愿戏”《开山》一出,类似于“还坛神”的《小开山》,但其表演更为丰富,已有了开山老祖(净)、海鬼(净)、算命先生(丑)、拨法祖师(生)等四个角色,并且贯穿着开山老祖丢失大斧,寻找大斧,请算命先生卜卦指点,向拨法祖师求赐三昧真火,并恶战海鬼夺斧的故事情节。[8]其表演形式比之《小开山》要完善得多,更富于戏曲表演的艺术性。
2.改创编新傩戏
傩戏表演一般会连演几天几夜,且每日演本不重复。演出前有祭典仪式,必先供傩神,有的张挂彩画神像,有的供奉木雕神像。其表演通过参加活动、接待专家学者、节目创编活跃于民间、舞台。其中,接待专家学者的两次大型的民间傩戏表演比较典型。分别为:1994年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宗教普查时,在当时的掌坛师向廷树家中进行的历时三天三夜的表演;2005年由湖北民族学院组织,为支持韩国庆尚大学“亚洲巫傩文化”研究项目,在当时掌坛师谭学朝家中进行的表演。
两次活动基本展现了三岔“傩坛戏”的发展趋向。第一次是一场完整的祭祀表演,基本上原汁原味展现了三岔“还坛神”25出完整法事的“傩祭”过程。第二次表演在原有的四折面具表演程式基础上,增加了一出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祭猪》一折,傩戏本子不断地创编,其表演性的因素大大增加,祭祀的成分逐渐减少。[9]
在类似这种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三岔乡傩戏艺术大师谭学朝等人在“还坛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整理改编。如改编了戏剧性更强的《祭猪》《大开山》《傩祭》等几出新傩戏。其中,《祭猪》有了相公、勤童、懒童3个人物形象,《大开山》有扇生、幺二媳妇、铁匠、财主、算命先生5个角色,有了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10]也成为较为成熟的戏剧形式。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打土地》由三人表演,其中一人扮土地神,戴土地神面具,左手持手杖,右手持蒲扇,身着长衫;一人扮土地儿子,头戴草帽,穿着滑稽,无一定规则;另一人扮土地儿媳,旦角装饰,手持彩色方巾和纸扇。以上各种表演形式,均是在“打新春土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相同的是,都要出现各种土地神的形象,唱法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按其表演内容安排角色,角色多少不定,唱的内容也各有不同。......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