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恩施傩戏志简介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恩施傩戏志简介

【摘要】: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恩施傩戏宗教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

1.“还坛神”25坛法事

我们在本书第三部分“恩施傩戏剧目”中介绍了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4],可以明显地看出,“还坛神”的全部法事过程,均是紧扣“酬神献牲”的主线来进行的,它是“以巫教端公为主体,依附于当地‘打保符’(求医治病)、‘解结’(为屠夫杀生解除罪孽)、‘谢土’(安定牲畜)、‘清宅’(新屋除秽)等原始宗教活动,以消灾祈福、消除鬼蜮为目的的传统傩戏”[5],巫风极盛,宗教色彩较浓,酬神祭祀的成分多而娱人表演的成分极少,可谓“祭多戏少”,完全是以迎神驱鬼的还愿戏为主,表演形态原始、简单、拙朴,尚处于从“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阶段。简要来说,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

其一,“祭多戏少”。25坛法事中,仅有《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四出戴面具的法事仪式,包含有最为原始的戏剧因素,除此以外的其他法事则全为酬神祭祀的纯法事活动。

其二,没有插戏,巫风极盛。即使是《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四出面具戏,也全是巫风极浓的鬼戏,没有一出类似红土、鹤峰“傩愿戏”中那种生活气息浓郁的人间戏。

其三,表演人物单一,没有形成表演角色。《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等四出面具戏,也均为一人分别戴小鬼、土地神、判官、二郎面具上场表演,形式简单拙朴。虽戏中也有人物对白,但所有对白均是同幕后的鼓师之间完成的,此时的鼓师并未完全发展为表演角色。

其四,没有故事情节。即便是其中包含有最为原始的戏剧表演因素的四出面具戏,其说唱内容也主要是插科打诨,说笑逗趣,并没有故事情节贯穿其中。

三岔“傩坛戏”主要是移植还原祭祀仪式,以“傩祭”为主。尽管在频繁的傩戏交流活动中,后期加入了其他的音乐、舞蹈元素,改编了一些剧目,创作了一些节目,但仍然是以25坛法事表演为主,是祭中有戏,祭祀的成分非常浓。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傩愿戏”正八出

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也主要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仪式戏。其中,仅少部分仪式如《开山》《大扎寨》等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相较于“还坛神”,其内容更为丰富。其余的如《发功曹》《招兵》《迎神》《打路》《立标》《勾愿》《撤寨》《送神》等仪式,表演人物都很单一,均仅为一到二人,没有角色行当,也没有故事情节,属于较为纯粹的“傩祭”仪式戏。只是红土、鹤峰“傩愿戏”在整场“傩祭”仪式活动中穿插了许多戏剧性较强的剧目,如在《勾愿》中插入姜女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