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
1.“还坛神”25坛法事
我们在本书第三部分“恩施傩戏剧目”中介绍了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4],可以明显地看出,“还坛神”的全部法事过程,均是紧扣“酬神献牲”的主线来进行的,它是“以巫教端公为主体,依附于当地‘打保符’(求医治病)、‘解结’(为屠夫杀生解除罪孽)、‘谢土’(安定牲畜)、‘清宅’(新屋除秽)等原始宗教活动,以消灾祈福、消除鬼蜮为目的的传统傩戏”[5],巫风极盛,宗教色彩较浓,酬神祭祀的成分多而娱人表演的成分极少,可谓“祭多戏少”,完全是以迎神驱鬼的还愿戏为主,表演形态原始、简单、拙朴,尚处于从“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阶段。简要来说,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
其一,“祭多戏少”。25坛法事中,仅有《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四出戴面具的法事仪式,包含有最为原始的戏剧因素,除此以外的其他法事则全为酬神祭祀的纯法事活动。
其二,没有插戏,巫风极盛。即使是《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四出面具戏,也全是巫风极浓的鬼戏,没有一出类似红土、鹤峰“傩愿戏”中那种生活气息浓郁的人间戏。
其三,表演人物单一,没有形成表演角色。《小开山》《出领兵土地》《记簿》《勾销》等四出面具戏,也均为一人分别戴小鬼、土地神、判官、二郎面具上场表演,形式简单拙朴。虽戏中也有人物对白,但所有对白均是同幕后的鼓师之间完成的,此时的鼓师并未完全发展为表演角色。
其四,没有故事情节。即便是其中包含有最为原始的戏剧表演因素的四出面具戏,其说唱内容也主要是插科打诨,说笑逗趣,并没有故事情节贯穿其中。
三岔“傩坛戏”主要是移植还原祭祀仪式,以“傩祭”为主。尽管在频繁的傩戏交流活动中,后期加入了其他的音乐、舞蹈元素,改编了一些剧目,创作了一些节目,但仍然是以25坛法事表演为主,是祭中有戏,祭祀的成分非常浓。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傩愿戏”正八出
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也主要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仪式戏。其中,仅少部分仪式如《开山》《大扎寨》等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相较于“还坛神”,其内容更为丰富。其余的如《发功曹》《招兵》《迎神》《打路》《立标》《勾愿》《撤寨》《送神》等仪式,表演人物都很单一,均仅为一到二人,没有角色行当,也没有故事情节,属于较为纯粹的“傩祭”仪式戏。只是红土、鹤峰“傩愿戏”在整场“傩祭”仪式活动中穿插了许多戏剧性较强的剧目,如在《勾愿》中插入姜女戏等。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从“傩仪”发展到“傩戏”阶段,已经具备了王国维之“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剧四要素,其戏剧性的傩戏表演主要体现在红土、鹤峰“傩愿戏”以及三岔改创编的部分新傩戏剧目中。相较于以宗教性祭祀表演为主的三岔“傩坛戏”,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其一,“戏多祭少”。如改编了戏剧性更强的《祭猪》《大开山》《傩祭》等几出新傩戏。......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打土地》由三人表演,其中一人扮土地神,戴土地神面具,左手持手杖,右手持蒲扇,身着长衫;一人扮土地儿子,头戴草帽,穿着滑稽,无一定规则;另一人扮土地儿媳,旦角装饰,手持彩色方巾和纸扇。以上各种表演形式,均是在“打新春土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相同的是,都要出现各种土地神的形象,唱法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按其表演内容安排角色,角色多少不定,唱的内容也各有不同。......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