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面具构图实例:符号点题手法

恩施傩戏面具构图实例:符号点题手法

【摘要】:恩施傩戏面具的构图不仅注重典型化手法、变形和虚构手法的运用,还强调以符号点题的方式凸显人物的特殊身份。恩施傩戏面具制作者雕刻的雷震子面具,就很好地体现了符号点题手法的应用原则。而面具艺术在接受这一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还会在面具人物上运用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图案,这就是符号点题手法在恩施傩戏面具中实际运用的例证。这些符号,既用于帽盔、头饰,也添加于额头、面颊等部位。

恩施傩戏面具的构图不仅注重典型化手法、变形和虚构手法的运用,还强调以符号点题的方式凸显人物的特殊身份。恩施傩戏面具制作者雕刻的雷震子面具,就很好地体现了符号点题手法的应用原则。“雷震子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登场的虚拟角色,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使用一条黄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徒弟,封神演义人物之一。力大无穷,身怀异术,战绩普通,然忠心为周,孝顺父亲,福缘深厚,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83]

雷震子面具[84]

雷震子绣画像[85]

通过对比恩施傩戏中的雷震子面具和章回体小说中的雷震子绣画像,我们发现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雷震子的面具都采用了鹰嘴、竖眉的构型方式,其目的在于让观众能够从视觉层面迅速辨认角色。而面具艺术在接受这一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还会在面具人物上运用一些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图案,这就是符号点题手法在恩施傩戏面具中实际运用的例证。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很多恩施傩戏面具上发现吉祥图案、吉祥话语。如雕喜鹊蝴蝶,寓意“多喜多福(蝴)”雕两只凤和一个圆寓意“双凤朝阳”,龙喻男子,凤喻女子,牡丹喻富贵,鲤鱼喻有余等。还有如雷公嘴、狮鼻、虎口等不同的程式,也因寓意的纹饰化处理而具有了独特的神韵。这些符号,既用于帽盔、头饰,也添加于额头、面颊等部位。例如女将的头盔和耳翅上往往龙纹之外再加凤纹,凤纹用以说明其身份性别,龙纹显示其威武不凡。[86]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不同地方的傩戏面具艺人在创作具体人物时采用的图案、色彩会略有不同,但它们都保持了相对一致的创作原则——符号点题。

【注释】

[1]王今栋:《傩的秘密》,西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

[2]陈嘉庚纪念馆编:《傩来傩去:中国傩戏、傩戏面具艺术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页。

[3]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刘思思:《赣西傩戏面具造型及审美意蕴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15页。

[6]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7]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8]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9]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243页。

[10]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0页。

[11]http://www.xinzheng.gov.cn/web/zt/jcs/003913.html。

[12]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3]转引自胡建国:《巫傩与巫术》,海口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

[14]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5]郭净:《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2-403页。

[16]李霞:《傩戏面具的美学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17][法]列维·斯特劳斯:《面具之道》,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8]李霞:《傩戏面具的美学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19]翁思再:《王元化〈京剧与传统文化〉注跋》,《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20]李霞:《傩戏面具的美学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2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22]陈嘉庚纪念馆编:《傩来傩去:中国傩戏、傩戏面具艺术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23]李霞:《傩戏面具的审美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24]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25]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26]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27][清]吉钟颖:《鹤峰州志》卷十四,道光八年刻本。

[28]李霞:《傩戏面具的审美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29]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30]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31]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32]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33]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34]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35]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36]朱钰:《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3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38]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39]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40]李霞:《傩戏面具的审美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41]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42]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43]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44]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

[45]谭建斌、肖灿:《巫傩舞蹈的艺术表现形态》,载《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4期。

[46]图片来自参考网:http://www.fx361.com/page/2017/0120/592473.shtml

[47]本课题成员现场记录。

[48]李霞:《傩戏面具的审美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49]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50]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51]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52]相关材料由恩施市文化馆提供。

[53]相关材料由恩施市文化馆提供。

[54]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55]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56]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57]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58]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59]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60]刘思思:《赣西傩戏面具造型及审美意蕴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

[61]李霞:《傩戏面具的美学审视》,吉首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62]刘思思:《赣西傩戏面具造型及审美意蕴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63]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64]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65]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66]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67]转引自唐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68]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7—478页。

[69]陈玉平:《论傩公傩母信仰与传说》,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70]陈玉平:《论傩公傩母信仰与传说》,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71]根据葛兆光先生的考证,道教思想是道家思想在遭遇东汉社会动乱之后“旁逸斜出”的产物。二者虽本出一源,但价值取向却有较大差异,不可混淆。

[72]陈跃红、徐新建、钱荫榆:《中国傩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73]刘思思:《赣西傩戏面具造型及审美意蕴研究》,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74]沈松勤:《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75]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76]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77]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

[78]图片来源于荆楚网《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http://www.cnhubei.com/xwzt/hbdt/es/201309/t2690131.html。

[79]图片来源于荆楚网《湖北文化地图非遗版》http://www.cnhubei.com/xwzt/hbdt/es/201309/t2690131.html。

[80]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81]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82]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83]https://baike.baidu.com/item/% E9% 9B% B7% E9% 9C% 87% E5% AD% 90/2957914?fr=aladdin。

[84]本课题组成员拍摄于恩施州博物馆。

[85]https://baike.baidu.com/item/% E9% 9B% B7% E9% 9C% 87% E5% AD% 90/2957914?fr=aladdin。

[86]李海平:《中国傩戏面具及其文化内涵》,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