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面具现状及分布调查

恩施傩戏面具现状及分布调查

【摘要】:我国傩戏面具较具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有贵州地区、安徽贵池、湖南湘西、甘肃地区和藏区藏戏面具。贵州地区的傩戏面具深受当地多民族文化渗透的影响,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也为当地传统傩文化的保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江西部分地区傩戏面具中的武将面具,又与贵州的武将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我国傩戏面具较具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有贵州地区、安徽贵池、湖南湘西、甘肃地区和藏区藏戏面具。贵州地区的傩戏面具深受当地多民族文化渗透的影响,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也为当地传统傩文化的保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我国傩戏种类最为完整、发展形态保存较好的省份,贵州傩戏和贵州傩戏面具是深入了解我国傩戏文化的重要参考范本。“贵州傩戏包括两个系列,三个层次。一是民间傩系列,即彝、土家、苗、侗、讫佬等民族的傩戏。一是军傩系列,贵州地戏、安顺地戏、布依地戏等就属于这个系列。威宁彝族的傩戏‘撮泰吉’是傩戏的雏形,它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低级层次。土家、苗、侗、讫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然宗教戏剧形态交织在一起,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是逐渐向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而地戏基本上已经戏曲化了,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14]贵州傩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体系和文化结构,是中国傩戏的杰出代表。同样具有代表性的傩戏种类还活跃在安徽池州地区,这一地区的傩戏主要分布在九华山地区。当地傩戏主要依托于宗族形式的傩神会,并成为祭社、祭祖等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贵池傩戏在历代宗族延续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以其古朴、自然的风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邻近的江西地区的傩戏文化也十分繁荣,自古就有“十家九傩”之说。由于当地的傩戏表演多穿插着傩舞表演,故当地民众也将傩戏称为“跳神”。当地的傩戏表演除了使用傩戏面具之外,还将面具作为傩坛的供奉物加以处理。作为供奉的傩戏面具体积较大,不能作为傩舞表演之用,其形制多在半米之上。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傩戏面具采用不镂空的特殊造型手段,只在中部留有较小的孔洞作为装饰,这一形式的傩戏面具是江西地区所独有。同时,江西部分地区傩戏面具中的武将面具,又与贵州的武将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充分说明傩戏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中,既有表现方式的相似性,也有表现形态的独特性。

除了上述地区的傩戏面具之外,在我国广阔的地理空间内,藏戏面具和甘肃地区的傩戏面具也很重要。藏戏面具有着鲜明的宗教特征,较具代表性的有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温巴即藏语“猎人”,“在演出的出场仪式中,由他手持彩箭出场,念开场白、净场地、介绍来历、并高歌祝福。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就是以温巴面具的不同来区分的。早期温巴面具用山羊皮制成,为白色或黄色,白面具藏戏由此得名。它的造型原始粗犷,整个面部为扁平状,上方有个箭头形的装饰物,下领和两颊贴着长长的山羊毛,代表白胡子。后期蓝面具藏戏的温巴面具改施深蓝色,较白温巴面具稍大,制作趋于精细,整个面具呈宝瓶形,用硬纸作底,上裱蓝底花缎,由八瑞祥和如意图案组成面具的前额饰有金色日月,象征金轮眼和嘴均为莲花形,象征妙莲两耳垂有流苏,极具吉祥之意。脸上还装饰有贝壳玛瑙和松茸石,光彩夺目,下巴和两颊以璋子毛或山羊毛为白胡须,据说是为了纪念白发白须的藏戏大师汤东杰布。”[15]甘肃地区的傩戏面具较具代表性的有社火面具、白马藏人傩舞面具、静宁傩舞面具和军傩舞面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