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鹤峰结合傩戏的内容改编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笼子回门》《拷皮报喜》等为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移植鹤峰柳子戏的《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南戏的《骂坡》《打金枝》《夺三关》《三家店》《罗成带箭》等剧目为傩戏活动。......
2023-08-04
“傩愿戏”现主要存于恩施红土、鹤峰两地,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剧目,也已经有比较详细的戏曲曲目,主要功能是娱人,并能独立成戏,代表着恩施傩戏由“傩仪”发展到了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除“正八出”基本上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活动,多为较纯粹的祭祀仪式外,其他多以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已有完整的戏曲曲目。其所传剧目有“二十四戏”之说,也有“大傩三十六戏,阳傩二十四戏,阴傩十二戏”之说,还有“正八出”“外八出”之说以及“正戏”“大戏”“小戏”“杂耍”等等。
鹤峰“傩愿戏”主要分布在鹤峰县燕子乡清湖村、铁炉乡江口村,以黄茂庭为代表,至今保留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祭仪”剧目——“二十四戏”,也称“二十四堂法事”,即《发功曹》《招兵》《迎神》《白旗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种茶》(又称《窖茶》)《掘洞》(又称《开洞》)《戏猪》《出土地》《点猖》《发猖》《报卦》《收兵》《扫台》《邀罡》《祭将》《立标》《勾愿》《撤寨》《送神》。一套简约的“祭仪”为“正八出”,基本上是以傩歌、傩舞为主要形式的酬神活动,多为较纯粹的祭祀仪式,包括《发功曹》《迎神》《扫台》《扎寨》《开山》《出土地》《祭将》《勾愿》。
“正戏”,均为大型剧目,其主要剧目即“三拷打”(《拷打姜女》《拷打龙女》《拷打小桃》——又称《边关救父》)、“四团圆”(“天团圆”即《鲍家庄》,演关索的故事;“地团圆”即《双蝴蝶》,演梁祝的故事;“水团圆”即《青家庄》,演龙女、柳毅的故事;“阳团圆”即《孟姜女》,演孟姜女、范喜郎的故事)。现代以来,其常演“正戏”实为《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和《拷打小桃》四大本。“天、地、水、阳”的“四大团圆”戏,讲究威严、肃穆、正统、神圣、恐怖等,表现风格豪放、粗狂、大气,情节简单,少则演三四个小时,多则数日。其中,《孟姜女》为鹤峰“傩愿戏”开坛必唱剧目。无论祭仪繁简,皆必演孟姜女故事,至少也要演《姜女下池》一折,否则就不能算作酬神、还愿、谢傩。民谚曰:“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销。”不言而喻,姜女戏在鹤峰傩愿戏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15]《孟姜女》是个连台本戏,又称《反五关》,有《许百万求嗣》《姜女问世》《姜女梳妆》《姜女晒衣》《姜女烧香》《秦王抽兵》《姜女下池》《拷打姜女》《姜女送夫》《姜女望夫》《姜女寻夫》《姜女团圆》等十二折。如果是全本连演,需要一天一夜才能演完。
红土至今还有非常活跃每年能演出百余场的傩愿戏,较突出的傩戏班子主要有漆树坪村和大河沟村两班,目前剧目、行当、服装、道具基本齐全,传人以蒋品三为代表。现存所有大、小戏剧目达15万字以上,唱词约8000行,整理剧本有恩施市红土乡漆树坪傩剧团的《石窑傩剧剧本》。其剧目主要包括“正八出”和“外八出”。属于“正八出”的十多场法事包括《发功曹》《迎神》《修造》《扫台》《开山》《打路》《扎寨》《请神》《报卦》《收兵》《邀罡》《立标》《勾愿》《送神》等,与鹤峰稍有不同;“外八出”亦称“斜八出”或“邪八出”,指前后法事之间演的傩愿戏,即“三本半戏”,由蒋品三、邓玉书等老人口耳相传,现已整理成册,包括《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三本和《打金银》半本(其中,《打金银》讲述的是关于前娘后母、后妈虐待孩子的故事)。“外八出”是具有生动戏剧情节并拥有各种行当的戏曲,往往包含人、神、鬼之间的矛盾冲突,配合傩仪,完成祭神的全过程。演出时,“正八出”一般一定要演完,“外八出”不一定演完,可视时间而定。另外,又有“大傩愿”“小傩愿”一说,旧时还“大傩愿”者,少则三日,多则五日,还“小傩愿”则时间较短,一夜即成。
“小戏”“杂耍”等主要为移植剧目。“小戏”,民间传说为傩母娘娘所传,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言情戏,戏剧性强,富有生活情趣,如《跳土地》《庆丰收》《兄妹情》等;“杂耍”剧目有《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等。
红土“傩愿戏”虽然艺术形式原始古朴,但表演内容丰富多彩。“石窑傩愿戏”剧目《鲍家庄》所演的关索戏,几乎已经绝迹,在全国鲜有能演出的,但红土乡的“漆树坪村傩戏团”和“大河沟村傩戏团”,至今都还能将《鲍家庄》中的《胡氏观灯》《索员外拣子》《华岳传道》《鲍家庄招亲》等四折戏完整地演绎出来。
鹤峰、红土“傩愿戏”与三岔“傩坛戏”一样,其傩祭全过程均紧扣酬神献牲的主线进行,一般在喜庆场合演出,不参与丧事。其不同之处,除剧目名称有所不同外,主要表现为两地表现酬神祭祀和娱人成分各不相同,三岔“傩坛戏”所有的程式完全是以迎神驱鬼的还愿戏为主,侧重于祭祀仪式的繁复完备,插戏极少,巫风极盛;鹤峰、红土“傩愿戏”则重在剧目表演方面,在傩祭过程中插戏较多,祭、戏结合。现其部分剧目唱词文本可见于:红土乡漆树坪村傩剧团整理成册的《石窑傩剧剧本》;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合著的《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鹤峰傩愿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章军华主编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恩施鹤峰傩愿戏》(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此处主要介绍传统傩愿戏,结合传统傩愿戏内容的“移植傩戏”将在“现代新傩戏”部分予以单独介绍。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红土、鹤峰结合傩戏的内容改编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笼子回门》《拷皮报喜》等为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移植鹤峰柳子戏的《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南戏的《骂坡》《打金枝》《夺三关》《三家店》《罗成带箭》等剧目为傩戏活动。......
2023-08-04
鹤峰县同样是恩施傩戏发展的重要地带,鹤峰傩愿戏班被称之为“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多人不等。进入21世纪后,鹤峰傩戏又再度兴起。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与鹤峰县联合举行中、日、韩傩戏艺术研讨会时,谭文龙等傩戏老艺人为与会专家学者表演了鹤峰傩戏。[1]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6期。......
2023-08-04
鹤峰傩戏的伴奏音乐是以锣鼓为主,而无管弦助节。而这种演唱方式又被称为“打锣鼓”。鹤峰傩愿戏“打锣鼓”按结构功能,可分为唱腔锣鼓与闹台锣鼓两部分,其中唱腔锣鼓常用于唱腔的开唱和断句。在傩戏表演中锣鼓既是引导和结束唱腔的纽带,也是营造气氛、渲染情绪、伴奏念白、加强语气、上下场调度的桥梁。[11]此锣鼓谱由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2023-08-04
李玉楷李玉楷,土家族人,家住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区阳河乡董家湾。其别名为李立坤,法名李法金,是鹤峰“傩愿戏”掌坛师,在当地有“戏篓子”之誉。22岁度职掌坛后,常年带班在鹤峰、巴东、建始、五峰等县边境演出,享有一定声誉。1979年以来,他满腔热情地配合文化站为区乡业余傩戏剧团培训,共办了三届培训班,传授了40多个剧目和声腔,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赞扬。......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黄茂庭黄茂庭,男,生于1924年,是湖北鹤峰县燕子乡清湖村的一个农民。黄茂庭是清湖傩坛有名的掌坛师,其法名叫“黄法灵”。艺成回乡,他受时任坛主信任,成为骨干,大小傩愿戏均有其身影。他10岁开始学习傩愿戏,拜五峰县的艺人周师胜为师,在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刀枪坪学了近一个月,当时学戏的徒弟共有16人。1992年师从黄茂庭学习傩愿戏,主要是在正八出中担任旦角,从艺时间已有20余年,是鹤峰燕子清湖傩愿戏班的主要演出力量。......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