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恩施傩戏志:全面编纂及详细介绍

恩施傩戏志:全面编纂及详细介绍

【摘要】: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的演出习俗,由原来的“还愿”至今天的竞赛、表演等。其五,表演,主要论述恩施傩戏表演的形式、场域、程式、技法等。将和恩施傩戏相关的重要材料选择性地呈现出来。

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

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文化历史悠久,程式复杂,是土与汉、佛与道的文化综合体,其观念仪式源远流长,其祭祀核心是本民族神(祖神),而非儒释道诸神。恩施傩戏的三大构成,即三岔还坛神、红土傩愿戏和鹤峰傩愿戏。恩施傩戏的演出习俗,由原来的“还愿”至今天的竞赛、表演等。

其二,大事记,主要记述恩施傩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如1994年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三岔组织的还原仪式表演;2003年三岔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5年韩国庆尚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在三岔组织的傩戏表演活动;2008年6月,恩施傩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底,恩施傩戏传承人蒋品三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等。

其三,剧目,主要记述三岔、鹤峰、红土傩戏剧目。如三岔还坛神的“二十五”堂法事,即交牲、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迎百神、回熟、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领兵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勾销、打红山(开财门)、送神、安神等;新近创作改编的《整酒》《禾多多》《剃那比》《大开山》《还阳傩》等。鹤峰傩愿戏的“二十四戏”,也称“二十四堂法事”,即发功曹、招兵、迎神、白旗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窖茶、掘洞、戏猪、出土地、点猖、发猖、报卦、收兵、扫台、邀罡、祭将、立标、勾愿、撒寨、送神(简约的祭仪为“正八出”,即发功曹、迎神、扫台、扎寨、开山、出土地、祭将、勾愿);“正戏”(包括“三拷打”和“四团圆”,前者指《拷打姜女》《拷打龙女》《拷打小桃》,后者指“天团圆”《鲍家庄》、“地团圆”《双蝴蝶》、“水团圆”《青家庄》、“阳团圆”《孟姜女》;现代以来常演正戏实为《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和《拷打小桃》四大本);“小戏”(如《跳土地》《庆丰收》《兄妹情》等);“杂耍”(如《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等)。红土傩愿戏的“正八出”(包括发功曹、请神、迎神、报卦、立标、勾愿、邀罡、送神等)和“外八出”(亦称“斜八出”“邪八出”,即“三本半戏”,包括《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和《打金银》半本)。

其四,面具,主要分析介绍恩施傩戏面具的制作过程、种类、特征、造型手法等。“不戴面具我就是人,戴了面具我就是神”,三岔傩面这一古朴粗犷、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哲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丰富内涵,其种类繁多、类型各异,兼具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五,表演,主要论述恩施傩戏表演的形式、场域、程式、技法等。恩施傩戏演出中祭祀与表演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神秘奇特,古朴原始,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深层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其六,音乐,主要论述恩施傩戏唱腔、坛歌、小调、器乐等基本情况。恩施傩戏音乐涵蕴着浓郁的“巫风楚韵”,风格稚拙、古朴、缥缈。其音乐体制主要分为声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正戏声腔、祭戏声腔、法师声腔和小调诸系列;后者主要是指锣鼓伴奏。

其七,陈设造型,主要记述恩施傩戏的坛场设置,如傩坛案子的正确摆放,坛场祭台、神挂、神图、道服、道冠、杂设等。

其八,机构,主要介绍恩施傩戏班,如恩施市三岔乡傩文化传承表演队,恩施市红土乡石窑漆树坪村傩戏团、大河沟村傩戏团;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傩戏团、铁炉乡江口傩戏团、走马镇千金坪傩团,它们的发展及演出概况。

其九,人物传记。自2008年恩施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恩施市一方面加强传承培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命名申报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志书拟为这些傩戏艺人立传。如恩施市三岔乡傩文化传承表演队已故傩戏大师谭学朝;红土乡漆树坪傩戏团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品三,已故掌坛师蒋西城;红土乡大河沟傩戏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玉书;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傩戏团已故掌坛师黄茂庭;鹤峰县铁炉乡江口傩戏团已故掌坛师甘松林等。

其十,研究动态。按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分类,以时间为序将恩施傩戏的研究动态以摘要的形式,尽可能详尽、全面地展现出来。

其十一,附录。将和恩施傩戏相关的重要材料选择性地呈现出来。如广受好评和欢迎的恩施傩戏《打土地》、关于恩施傩戏的神话传说故事、以恩施傩戏为题材的诗歌等。

【注释】

[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7页。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8页。

[4]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

[5]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6]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6页。

[7]顾野王:《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70页。

[8]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9页。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0页。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1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49页。

[12]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6期。

[13]《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页。

[1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0页。

[15]王今栋:《傩的秘密》,西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6]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17]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8]庹修明:《傩戏·傩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5页。

[19]姜汉椿:《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20]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2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322页。

[22]陈嘉庚纪念馆编:《傩来傩去: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23]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县史志编纂办公室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其他·史料摘抄·杂纪志》,1983年内印本,第397页。

[24]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县史志编纂办公室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其他·山羊隘沿革纪略》,1983年内印本,第491页。

[25]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26]万历《巴东县志·风俗》,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7]乾隆《鹤峰州志》,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28]崔在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恩施傩戏》,《湖北文史》2003年第1期。

[29]乾隆《来凤县志》,卷九,《仪礼志》,第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30]道光《鹤峰州志》,卷六,《风俗志》,第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1]道光《施南府志》,卷十,《典礼风俗》,第16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2]道光《施南府志》,卷十,《典礼风俗》,第16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3]嘉庆《恩施县志》,卷四,《风俗》,第18、2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4]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5]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36]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引文时,标点有改动。

[37]同治《恩施县志》,卷七,《风俗》,第4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

[38]同治《利川县志》,卷三,《风俗》,第45-46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39]同治《咸丰县志》,卷三,《风俗》,第3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40]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总论》,第245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第66页。

[41]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42]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43]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44]同治《增修施南府志》,卷十,《风俗》,第5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5]同治《咸丰县志》,卷三,《风俗》,第4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5页。

[46]光绪《重修巴东县志》,卷一,《风土志·风俗》,第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7]《恩施县志》,恩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82年重印本,第29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8]王世平:《清湖傩愿戏何去何从》,《恩施晚报》2005年9月25日。

[49]吴先国:《石窑傩愿戏》,《恩施晚报》2008年4月9日。

[50]曹毅:《“还坛神”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51]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52]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鹤峰傩愿戏》,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1年版。

[54]袁艳梅:《古傩史料·湖北方志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章军华:《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恩施鹤峰傩愿戏》,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6]崔在辉:《中国戏剧活化石——恩施傩戏》,《湖北文史》2003年第1期。

[57]岳胜友:《恩施傩戏的历史源流及功能探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8]周琼:《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9]葛政委:《危机后仪式: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60]张怀璞:《简论鄂西傩戏的文化特征》,《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1]高洁、林能杰:《鄂西民俗文化遗产土家族傩戏艺术表演特征赏析》,《文化发展研究》2014年第1辑。

[62]罗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恩施傩戏保护为例》,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3]郑翠仙:《恩施傩戏艺术文化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64]高洁、宋新娟、汪笑楠:《鄂西土家族傩戏多元旅游开发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65]萧洪恩:《论“还坛神”无神——“还坛神”的神人关系问题试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6]雷翔:《混融社会中的整合力量——〈还坛神〉调查分析》,《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67]欧阳亮:《“还坛神”仪式音乐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8]商守善:《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风格审美论析——一份关于恩施三岔乡的傩戏面具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大众文艺》2008年第7期。

[69]汪黎:《从“端公”到土家“傩戏”表演精英角色的嬗变——恩施傩戏艺人谭学朝个案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70]罗彬:《一个土家“端公”和他的傩仪面具》,《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论文集》。

[71]欧阳亮:《鄂西“还坛神”仪式艺术传承人个案研究》,《艺术探索》2011年第2期。

[72]欧阳亮:《三岔傩戏传承现状调查研究》,《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

[73]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74]雷翔:《端公的法术——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75]赵先政:《鹤峰土家族傩戏文化形态概述》,《戏剧文学》2009年第2期。

[76]罗慧敏:《鹤峰土家族“还傩愿”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77]赵平国:《破译古老神秘的土家古傩舞谱》,《戏剧之家》2004年第4期。

[78]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