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一副,落地有阴卦、阳卦、顺卦三种阴阳组合。在鹤峰“傩愿戏”的傩祭仪式中,常用的卦象主要有:青龙卦、白虎卦、朱雀卦、玄武卦、腾蛇卦,多为据卦形判定吉凶。(见下图)三元将军诀:伸三个指头。......
2023-08-04
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
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文化历史悠久,程式复杂,是土与汉、佛与道的文化综合体,其观念仪式源远流长,其祭祀核心是本民族神(祖神),而非儒释道诸神。恩施傩戏的三大构成,即三岔还坛神、红土傩愿戏和鹤峰傩愿戏。恩施傩戏的演出习俗,由原来的“还愿”至今天的竞赛、表演等。
其二,大事记,主要记述恩施傩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如1994年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三岔组织的还原仪式表演;2003年三岔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5年韩国庆尚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在三岔组织的傩戏表演活动;2008年6月,恩施傩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底,恩施傩戏传承人蒋品三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等。
其三,剧目,主要记述三岔、鹤峰、红土傩戏剧目。如三岔还坛神的“二十五”堂法事,即交牲、开坛、请水、札灶、开坛操神、封净、签押、放牲、打印、造刀、交刀、迎百神、回熟、拆坛放兵、发圣、小开山、招兵、出领兵土地、扎坛、开荤敬酒、记簿、勾销、打红山(开财门)、送神、安神等;新近创作改编的《整酒》《禾多多》《剃那比》《大开山》《还阳傩》等。鹤峰傩愿戏的“二十四戏”,也称“二十四堂法事”,即发功曹、招兵、迎神、白旗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窖茶、掘洞、戏猪、出土地、点猖、发猖、报卦、收兵、扫台、邀罡、祭将、立标、勾愿、撒寨、送神(简约的祭仪为“正八出”,即发功曹、迎神、扫台、扎寨、开山、出土地、祭将、勾愿);“正戏”(包括“三拷打”和“四团圆”,前者指《拷打姜女》《拷打龙女》《拷打小桃》,后者指“天团圆”《鲍家庄》、“地团圆”《双蝴蝶》、“水团圆”《青家庄》、“阳团圆”《孟姜女》;现代以来常演正戏实为《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和《拷打小桃》四大本);“小戏”(如《跳土地》《庆丰收》《兄妹情》等);“杂耍”(如《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等)。红土傩愿戏的“正八出”(包括发功曹、请神、迎神、报卦、立标、勾愿、邀罡、送神等)和“外八出”(亦称“斜八出”“邪八出”,即“三本半戏”,包括《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和《打金银》半本)。
其四,面具,主要分析介绍恩施傩戏面具的制作过程、种类、特征、造型手法等。“不戴面具我就是人,戴了面具我就是神”,三岔傩面这一古朴粗犷、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哲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丰富内涵,其种类繁多、类型各异,兼具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五,表演,主要论述恩施傩戏表演的形式、场域、程式、技法等。恩施傩戏演出中祭祀与表演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神秘奇特,古朴原始,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深层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其六,音乐,主要论述恩施傩戏唱腔、坛歌、小调、器乐等基本情况。恩施傩戏音乐涵蕴着浓郁的“巫风楚韵”,风格稚拙、古朴、缥缈。其音乐体制主要分为声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正戏声腔、祭戏声腔、法师声腔和小调诸系列;后者主要是指锣鼓伴奏。
其七,陈设造型,主要记述恩施傩戏的坛场设置,如傩坛案子的正确摆放,坛场祭台、神挂、神图、道服、道冠、杂设等。
其八,机构,主要介绍恩施傩戏班,如恩施市三岔乡傩文化传承表演队,恩施市红土乡石窑漆树坪村傩戏团、大河沟村傩戏团;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傩戏团、铁炉乡江口傩戏团、走马镇千金坪傩团,它们的发展及演出概况。
其九,人物传记。自2008年恩施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恩施市一方面加强传承培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命名申报傩戏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志书拟为这些傩戏艺人立传。如恩施市三岔乡傩文化传承表演队已故傩戏大师谭学朝;红土乡漆树坪傩戏团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品三,已故掌坛师蒋西城;红土乡大河沟傩戏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玉书;鹤峰县燕子乡清湖傩戏团已故掌坛师黄茂庭;鹤峰县铁炉乡江口傩戏团已故掌坛师甘松林等。
其十,研究动态。按学术专著、学位论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分类,以时间为序将恩施傩戏的研究动态以摘要的形式,尽可能详尽、全面地展现出来。
其十一,附录。将和恩施傩戏相关的重要材料选择性地呈现出来。如广受好评和欢迎的恩施傩戏《打土地》、关于恩施傩戏的神话传说故事、以恩施傩戏为题材的诗歌等。
【注释】
[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7页。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8页。
[4]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
[5]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6]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6页。
[7]顾野王:《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70页。
[8]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9页。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0页。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1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49页。
[12]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6期。
[13]《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页。
[1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0页。
[15]王今栋:《傩的秘密》,西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16]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17]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8]庹修明:《傩戏·傩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5页。
[19]姜汉椿:《东京梦华录全译》,贵阳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20]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21]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322页。
[22]陈嘉庚纪念馆编:《傩来傩去: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23]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县史志编纂办公室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其他·史料摘抄·杂纪志》,1983年内印本,第397页。
[24]中共鹤峰县委统战部县史志编纂办公室编:《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其他·山羊隘沿革纪略》,1983年内印本,第491页。
[25]陈湘锋、赵平略:《〈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26]万历《巴东县志·风俗》,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7]乾隆《鹤峰州志》,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28]崔在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恩施傩戏》,《湖北文史》2003年第1期。
[29]乾隆《来凤县志》,卷九,《仪礼志》,第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30]道光《鹤峰州志》,卷六,《风俗志》,第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1]道光《施南府志》,卷十,《典礼风俗》,第16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2]道光《施南府志》,卷十,《典礼风俗》,第16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3]嘉庆《恩施县志》,卷四,《风俗》,第18、2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4]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5]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36]道光《鹤峰州志》,卷十四,《杂述》,第13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引文时,标点有改动。
[37]同治《恩施县志》,卷七,《风俗》,第4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
[38]同治《利川县志》,卷三,《风俗》,第45-46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39]同治《咸丰县志》,卷三,《风俗》,第3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40]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总论》,第245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第66页。
[41]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42]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43]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第252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
[44]同治《增修施南府志》,卷十,《风俗》,第5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5]同治《咸丰县志》,卷三,《风俗》,第4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5页。
[46]光绪《重修巴东县志》,卷一,《风土志·风俗》,第1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7]《恩施县志》,恩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82年重印本,第290页。袁艳梅《古傩史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8]王世平:《清湖傩愿戏何去何从》,《恩施晚报》2005年9月25日。
[49]吴先国:《石窑傩愿戏》,《恩施晚报》2008年4月9日。
[50]曹毅:《“还坛神”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51]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52]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鹤峰傩愿戏》,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1年版。
[54]袁艳梅:《古傩史料·湖北方志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章军华:《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恩施鹤峰傩愿戏》,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6]崔在辉:《中国戏剧活化石——恩施傩戏》,《湖北文史》2003年第1期。
[57]岳胜友:《恩施傩戏的历史源流及功能探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8]周琼:《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9]葛政委:《危机后仪式: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60]张怀璞:《简论鄂西傩戏的文化特征》,《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1]高洁、林能杰:《鄂西民俗文化遗产土家族傩戏艺术表演特征赏析》,《文化发展研究》2014年第1辑。
[62]罗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恩施傩戏保护为例》,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3]郑翠仙:《恩施傩戏艺术文化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64]高洁、宋新娟、汪笑楠:《鄂西土家族傩戏多元旅游开发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65]萧洪恩:《论“还坛神”无神——“还坛神”的神人关系问题试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6]雷翔:《混融社会中的整合力量——〈还坛神〉调查分析》,《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67]欧阳亮:《“还坛神”仪式音乐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8]商守善:《土家族傩戏面具造型风格审美论析——一份关于恩施三岔乡的傩戏面具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大众文艺》2008年第7期。
[69]汪黎:《从“端公”到土家“傩戏”表演精英角色的嬗变——恩施傩戏艺人谭学朝个案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70]罗彬:《一个土家“端公”和他的傩仪面具》,《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论文集》。
[71]欧阳亮:《鄂西“还坛神”仪式艺术传承人个案研究》,《艺术探索》2011年第2期。
[72]欧阳亮:《三岔傩戏传承现状调查研究》,《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
[73]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74]雷翔:《端公的法术——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75]赵先政:《鹤峰土家族傩戏文化形态概述》,《戏剧文学》2009年第2期。
[76]罗慧敏:《鹤峰土家族“还傩愿”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77]赵平国:《破译古老神秘的土家古傩舞谱》,《戏剧之家》2004年第4期。
[78]吴振琦、崔彬、邱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傩愿戏的田野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有关恩施傩戏志的文章
两块一副,落地有阴卦、阳卦、顺卦三种阴阳组合。在鹤峰“傩愿戏”的傩祭仪式中,常用的卦象主要有:青龙卦、白虎卦、朱雀卦、玄武卦、腾蛇卦,多为据卦形判定吉凶。(见下图)三元将军诀:伸三个指头。......
2023-08-04
闻昔西川广政年,曾助官军攻洛浦。聪明正直神所为,生有厥功死祝之。能御大灾捍大患,非此族者皆淫祠。阴兵击贼传稗史,怪事荒唐违正理。敕封本授孟知详,英烈翻过巴蔓子。庙食千秋蛮土同,灵旗飒飒暮卷风。喜嗔醉饱谁复见,断猿啼月寒林空。神兮寂寞归山中。[2]杨秀武:《杨秀武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2023-08-04
[22]根据傩戏面具人物角色,恩施傩戏面具可以分为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28]除了上文介绍的正神面具之外,恩施傩戏中的正神面具还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唐氏太婆等。傩戏面具中此类介于正邪之间的特殊形象,恰当准确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基本认识。......
2023-08-04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3-08-04
在傩面的制作过程中,傩戏面具人物的眼睛制作是关键。由于傩戏面具的特殊地位,面具的雕刻工作多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长者来完成。傩戏面具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工艺手段,对制作者的刀工、刻工和手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种禁忌也遭遇了现实社会的诸多冲击,仍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傩戏面具制作艺人并不多见。......
2023-08-04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3-08-04
恩施傩戏表演神性空间、仪式空间的实现,同样体现在这种神圣场域的构筑中,它主要是通过坛场的布置、表演人物的面具化以及法器、乐器等其他道具的运用来凸显的,并依赖于一系列的宗教性的祭祀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
2023-08-04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