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0-3岁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

0-3岁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

【摘要】:0—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是主要靠父母以及主要陪伴者。因此,面向普通婴幼儿的音乐感统课程,笔者也选择了亲子课的方式。因此,面向普通婴儿而设计的音乐感统课程也要力求内容分布均衡。由于0—3岁婴幼儿的身心都处于敏感、稚嫩的状态,为他们设计亲子游戏要注意到刺激的适当性。音乐感统亲子课程还要考虑家庭设施的情况,鉴于小年龄段和便于家庭操作,尽量使用生活用品和普通玩具来作为感统训练的器械和玩具。

1.亲子课的方式。儿童教育,家庭是关键。0—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是主要靠父母以及主要陪伴者。但是,感统教育又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对于儿童教育的“丰富认知”“习得技能”“发展身心”这三个方面,普通的父母往往注重于前两个方面,对于婴幼儿教育中的促进身心发展不是很重视。他们所认识的“关键期”,往往只是停留于“学什么”的关键期,而对于身心智能的发展,尤其是感觉统合的发展知之甚少。因此,儿童教育,首先要教育父母。在这种背景下,“亲子园”就应运而生了。“亲子园”的主要任务是普及育儿知识,一招一式地教会家长如何养育孩子。“亲子课”就是落实亲子园主要任务的一种形式。因此,面向普通婴幼儿的音乐感统课程,笔者也选择了亲子课的方式。

2.日常生活的补充与加强。0—3岁婴幼儿处于感觉统合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儿童的感统能力迅猛发展,而其发展主要是靠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刺激和身体运动。由于本书提到过的原因,目前0—3岁婴幼儿,特别是城市里的婴幼儿所接受的感官刺激和身体运动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所以,必须以各种游戏的方式予以补充和加强。这些游戏可以并且应当取材于生活。

3.内容分布的均衡性。0—3岁婴幼儿除了由于先天原因或者母亲生产过程的原因需要在某些方面特别加强刺激和训练外,一般都需要进行均衡的感官和运动的学习。因此,面向普通婴儿而设计的音乐感统课程也要力求内容分布均衡。这种课程对于感觉统合某些方面发展明显不足的婴儿来说,可以侧重强调和重复亲子活动中相关的环节。

4.刺激的适当性。由于0—3岁婴幼儿的身心都处于敏感、稚嫩的状态,为他们设计亲子游戏要注意到刺激的适当性。也就是说,既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又不能过度。在这方面,我们要向传统学习,多学习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的婴幼儿亲子游戏。这些游戏经过长期的实践、筛选,能够保留到今天,就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我们在设计新游戏的时候,也要多多参考传统游戏对孩子的刺激强度。

5.重复和多样化相结合。0—3岁婴幼儿如果对某一种游戏感兴趣,就需要同一种游戏形式的多次重复,如果对某一种游戏不感兴趣,那就会表现抗拒,一旦出现抗拒情况,和孩子像成人一样讲道理是没用的。孩子不感兴趣、抗拒的理由有很多,或许是因为觉得不安全,或许是觉得动作的样子不好看,或许觉得被束缚不自由,或者觉得刺激程度太大而不舒服,或者觉得有难度,怕挫折等。因此,在每一次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关照到儿童需要一种形式的重复,同时要多准备同样教育目标的不同形式、不同配套音乐的游戏,以备不时之需。

6.家长操作的可能性。亲子课主要是家长的课堂,是家长学习育儿方式的一种形式。但家长接受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家长职能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其掌握的程度。对于音乐感统来说,不能要求家长有多高的音乐素养,只能要求到有基本音乐感受力,能抓住音乐节拍,让自己的动作合拍(不合拍地伴随音乐做感统游戏,音乐反而成了干扰源),能记住如何根据音乐音响的变化做动作就可以了。但也就这一点要求,还有许多家长觉得有一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亲子课上多做几次示范和练习以外,编制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大多数家长的情况。音乐感统亲子课程还要考虑家庭设施的情况,鉴于小年龄段和便于家庭操作,尽量使用生活用品和普通玩具来作为感统训练的器械和玩具。

7.活动的基本形式。亲子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题活动,一种是模块活动。

主题活动是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而根据儿童发展需要,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活动的方式不同,但都围绕当次的活动主题来展开。

模块形式的活动则是根据儿童发展需要,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例如普通亲子课的“问候时间”“探险时间”“发现时间”“运动时间”等。音乐感统亲子活动如果采取模块活动的方式,则要按照训练目标分类,集中比较,充分地做好每一种训练目标的活动环节。

针对普通儿童的音乐感统课程,笔者倾向按照主题活动的方式编制课程,这样相对更具有趣味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整体思维。而针对感统失调的儿童,或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音乐感统活动,笔者倾向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来设计每一次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根据不同儿童的基本情况来进行活动设计,更增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训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