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2023-08-04
1.亲子课的方式。儿童教育,家庭是关键。0—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是主要靠父母以及主要陪伴者。但是,感统教育又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对于儿童教育的“丰富认知”“习得技能”“发展身心”这三个方面,普通的父母往往注重于前两个方面,对于婴幼儿教育中的促进身心发展不是很重视。他们所认识的“关键期”,往往只是停留于“学什么”的关键期,而对于身心智能的发展,尤其是感觉统合的发展知之甚少。因此,儿童教育,首先要教育父母。在这种背景下,“亲子园”就应运而生了。“亲子园”的主要任务是普及育儿知识,一招一式地教会家长如何养育孩子。“亲子课”就是落实亲子园主要任务的一种形式。因此,面向普通婴幼儿的音乐感统课程,笔者也选择了亲子课的方式。
2.日常生活的补充与加强。0—3岁婴幼儿处于感觉统合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儿童的感统能力迅猛发展,而其发展主要是靠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刺激和身体运动。由于本书提到过的原因,目前0—3岁婴幼儿,特别是城市里的婴幼儿所接受的感官刺激和身体运动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所以,必须以各种游戏的方式予以补充和加强。这些游戏可以并且应当取材于生活。
3.内容分布的均衡性。0—3岁婴幼儿除了由于先天原因或者母亲生产过程的原因需要在某些方面特别加强刺激和训练外,一般都需要进行均衡的感官和运动的学习。因此,面向普通婴儿而设计的音乐感统课程也要力求内容分布均衡。这种课程对于感觉统合某些方面发展明显不足的婴儿来说,可以侧重强调和重复亲子活动中相关的环节。
4.刺激的适当性。由于0—3岁婴幼儿的身心都处于敏感、稚嫩的状态,为他们设计亲子游戏要注意到刺激的适当性。也就是说,既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又不能过度。在这方面,我们要向传统学习,多学习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的婴幼儿亲子游戏。这些游戏经过长期的实践、筛选,能够保留到今天,就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我们在设计新游戏的时候,也要多多参考传统游戏对孩子的刺激强度。
5.重复和多样化相结合。0—3岁婴幼儿如果对某一种游戏感兴趣,就需要同一种游戏形式的多次重复,如果对某一种游戏不感兴趣,那就会表现抗拒,一旦出现抗拒情况,和孩子像成人一样讲道理是没用的。孩子不感兴趣、抗拒的理由有很多,或许是因为觉得不安全,或许是觉得动作的样子不好看,或许觉得被束缚不自由,或者觉得刺激程度太大而不舒服,或者觉得有难度,怕挫折等。因此,在每一次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关照到儿童需要一种形式的重复,同时要多准备同样教育目标的不同形式、不同配套音乐的游戏,以备不时之需。
6.家长操作的可能性。亲子课主要是家长的课堂,是家长学习育儿方式的一种形式。但家长接受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家长职能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其掌握的程度。对于音乐感统来说,不能要求家长有多高的音乐素养,只能要求到有基本音乐感受力,能抓住音乐节拍,让自己的动作合拍(不合拍地伴随音乐做感统游戏,音乐反而成了干扰源),能记住如何根据音乐音响的变化做动作就可以了。但也就这一点要求,还有许多家长觉得有一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亲子课上多做几次示范和练习以外,编制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大多数家长的情况。音乐感统亲子课程还要考虑家庭设施的情况,鉴于小年龄段和便于家庭操作,尽量使用生活用品和普通玩具来作为感统训练的器械和玩具。
7.活动的基本形式。亲子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题活动,一种是模块活动。
主题活动是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而根据儿童发展需要,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活动的方式不同,但都围绕当次的活动主题来展开。
模块形式的活动则是根据儿童发展需要,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例如普通亲子课的“问候时间”“探险时间”“发现时间”“运动时间”等。音乐感统亲子活动如果采取模块活动的方式,则要按照训练目标分类,集中比较,充分地做好每一种训练目标的活动环节。
针对普通儿童的音乐感统课程,笔者倾向按照主题活动的方式编制课程,这样相对更具有趣味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整体思维。而针对感统失调的儿童,或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音乐感统活动,笔者倾向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来设计每一次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根据不同儿童的基本情况来进行活动设计,更增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训练的有效性。
有关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的文章
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2023-08-04
适应年龄:4—5岁幼儿。模块二听听说说[3]1.幼儿欣赏音乐主题。一组幼儿按照八分音符的节奏,用双手交替拍腿模仿小羊走路,一组幼儿在听到“羊叫声”的同时举起双手抖动。)教师指挥幼儿跟着音乐合奏。思考题:1.阐述0—3岁婴儿的音乐感统亲子课程的编制要领。......
2023-08-04
音乐起,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段落,幼儿模仿碰碰车一边旋转一边移动位置。前奏过后,音乐进入A段,幼儿按照低音提示的节拍跳跃。以上游戏直至音乐终止时结束。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要求幼儿全身用力,使肌肉收缩。第二乐段,先是欢快的旋律,接着是“羊叫声”。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当听到一次“羊叫声”时,幼儿就描一只羊身上的“羊毛”。音乐中,“羊叫声”共有7次。......
2023-08-04
任何旋律,都包含以上所提到的音高、音强、音色、与时间相关的要素、紧张度、时间变化率、新异性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总有一种是主显要素。在这样的情况下,音强就是这段音乐的主显要素,其他都属于次显要素。这段音乐引发人们的联觉对应,主要是音强的要素。主调音乐多声部主要是由主旋律与和声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一般主显要素不稳定在一个声部上。音乐音响中,除了主显要素外,其余我们统称其为次显要素。......
2023-08-04
在音乐感统体系中,在进行许多关乎听动统合、视动统合、记忆等游戏中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提升专注力的教育价值。鉴于此,我们对儿童进行注意持久的能力为主的训练时,必须提供相对单纯和变化少的音乐信息,尽量减少游戏过程中引发儿童不同兴奋点的信息。视觉注意指向定力指的是视觉器官同时受到诸多信息刺激时,保持专注于其中一种信息的能力。......
2023-08-04
在音乐感统游戏中,儿童始终处在音乐氛围中,进行有针对性强、信息强度大的感觉信息输入意义的律动、运动、挑战游戏、舞蹈和角色扮演。(二)音乐感统的原则1.音乐音响形态与感觉信息形态相对应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之一。音乐感统,绝不是音乐和感统游戏的简单相加。音乐感统游戏中,有一类游戏属于运用音乐进行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这时,训练师如果动作不合拍,就会使每个给出信息的时间间隔不均衡。......
2023-08-04
在我国,感觉统合先传入台湾,很快在台湾普及开来。台湾的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感觉统合理论了解都比较深入,特别涌现出了陈文德、曾美慧、高丽芷等一批感觉统合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我国大陆,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系统认知和实际应用与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在学前教育界,尤其如此。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方法在20世纪末在我国大陆开始逐步推广,至今,主要在早教机构和特殊儿童训练机构普及。......
2023-08-04
由于音乐感统游戏方式涉及舞蹈、打击乐、角色表演等,因此音乐感统还需要根据游戏需要,配置相应的打击乐器、服装、道具。由于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中包含声像与动作对应的原理,只有立体声音响才能体现声像,才符合音乐感统的需求。所以,音乐感统训练室应当与外界相对隔音,尽量避免训练室之外的声音干扰配套音乐。在音乐感统游戏未使用到普通感统大器械的情况下,场所的面积要求就不需要很大。......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