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辨别能力指的是分辨音色、音强、音值、音高以及这些声音形态瞬间变化细节的能力。听觉能力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众所周知歌唱得动听,靠的是乐感,而乐感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听觉辨别能力。以下就是几种训练听觉辨别能力的游戏。在我们生活中,每天接收到的不同音强的听觉信息比比皆是,但是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造成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往往都不强。但事实上,这也是很重要的听觉辨别能力。......
2023-08-04
1.听动统合能力。
听动统合能力指的是听到一个声音信息然后立刻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体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候还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例如,当危险即刻发生,先兆音响、提示音响发出时,个体的听动统合能力强,就可以迅速做出防御性的反应,避免伤害的发生。个体如果听动统合能力弱,来不及做出防御性反应,极有可能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前庭觉失调的儿童一般听动统合能力都比较弱,需要在进行前庭觉训练的同时,进行听动统合能力的训练。
在音乐感统游戏中,为提升听动统合能力而在游戏中配套的音乐,一般是对比强烈的音响,或者在音乐中穿插自然声、突兀的打击乐音响等作为指令信号。根据游戏规则,当这些指令信号出现时,游戏者做出某种反应。为小年龄段儿童准备的听动统合游戏配套音乐,指令性信号可较有规律地出现;而为大年龄段儿童准备的游戏配套音乐,指令性信号的出现应该打破规律。
游戏:《碰碰车》。
准备:幼儿每人持一个羊角球,两手抓住羊角球的“角”,并将羊角球紧贴腹部,拉开一定距离站好(不必排列整齐)。
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起,幼儿持羊角球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当听到音乐中“嘀嘀——”的音响时,腾出一只手拍羊角球,当听到音乐中“砰砰”的音响时,带着羊角球找一位朋友相碰紧贴在腹部的羊角球。在游戏中,教师还可以时不时穿插一些口令,如“拍头”“拍肩”“拍腿”“跺脚”等,让小朋友临时按照老师的口令做动作(需要手做动作时,腾出一只手做动作)。老师没有喊口令的时候,小朋友按照原来的规定做动作。
配套音乐:《碰碰车》。
【谱例6—4—2】《碰碰车》(片段)
2.视听动统合能力。
视听动统合能力指的是同时接收到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时高度统合做出正确反馈的迅敏度。
在上述类似听动统合训练的配套音乐背景下,游戏中加上不规则移动视觉目标,让孩子们在捕捉听觉信息的同时捕捉视觉信息,当捕捉到这两种信息的时候作出正确的行动。这种方式的游戏能收到很好的视听动统合训练效果。如:
(1)游戏《碰碰手》。
准备:家长和幼儿面对面做好,两手前平伸,俩人的两手掌心相对。
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音乐开始,家长的两手不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划圈,幼儿的两手都与家长反方向划圈。当听到“嘀嘀——”的音响时,家长两手动作不停,幼儿两手去碰家长的两手。当听到“砰砰”的音响时,家长一边做动作,一边将两手变为握拳状,幼儿用两个拳头碰家长的两个拳头。注意,家长的动作速度要适中,既要体现一定难度,又要适当让幼儿有至少一半的概率能够碰到。以上游戏也可以由两个小朋友配合进行。
配套音乐:《碰碰车》。(谱例6—4—2)
(2)游戏《捅泡泡》。
准备:一片硬纸板,在上面挖很多直径大约20mm的洞,然后裱上一层容易被捅破的纸,在有洞的地方都用彩色笔画一个和硬纸皮上的洞一样大的圈,表示“泡泡”。教师和幼儿面对面坐好。
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起,教师拿着纸板晃动。当音乐中“噗”的声音出现时,幼儿就用手指捅一个“泡泡”,每次“噗”的声音有几声,就捅几个泡泡。注意,音乐中出现休止的时候,教师晃动的动作不要停止。
配套音乐:《捅泡泡》[13]。(谱例6—4—3)
(3)游戏《扑蜻蜓》。
准备:准备很多细线,每根细线的一端拴上一个小纸片,小纸片上画着一只蜻蜓。教师将细线挂在小朋友的上方,开启风扇,让那些“蜻蜓”飞来飞去。
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起,让小朋友听到音乐中出现“噗”的声音的同时抓“蜻蜓”,有几声“噗”的声音就拍几只。
配套音乐:《捅泡泡》[14]。(谱例6—4—3)
(4)游戏:《朋友对对碰》。
准备:两个幼儿面对面坐好。进行分工,一个A,一个B。
动作要领及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起,小朋友A伸出一只手,掌心向小朋友B,在小朋友B面前划圈,或者划十字,或者划三角形。注意,动作持续不要停止。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但要做A的动作。小朋友B把手放在胸前,听到音乐中出现“噗”的声音时,去碰小朋友A晃动的手,音乐中有几声“噗”的声音就碰几下。没有“噗”的声音的时候,手放回胸前。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A不要故意停下来去等B,也不要故意躲开B。小朋友B在音乐中“噗”的声音没有出现时,手要一直放在胸前,不能用自己的手跟踪小朋友A的手。
配套音乐:《捅泡泡》[15]。
【谱例6—4—3】《捅泡泡》(片断)
注:以上符头为“×”的音符是“噗”的声音。
3.听觉信息转换能力。
听觉信息转换指的是将听觉信息(可以是音乐、声响、语言等)快速转换成视觉符号(文字)或概念、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对听觉信息理解的基础。
听觉信息转换能力,其中包含听动统合能力的意义,这里的“动”是思维的“动”;其中也包含记忆,指的是接收到听觉信息后,听觉信息刺激相关神经突触,唤醒相关记忆。
小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有的孩子很快照老师念的词汇写下来,有的孩子平时这些词汇都会写,而且书写速度也不慢,但是在听写的时候速度就是赶不上。究其原因,就是这样的孩子听觉转换能力不足。
听觉转换能力直接与听觉信息的理解相关,如果听觉转换能力不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听课效率的低下,因为听觉转换的速度直接影响了听课的理解。
游戏:《谁来了》。
准备:集中若干组明确角色或情节指向的音乐片段,每次训练使用一组。这些音乐片段必须是儿童已经熟悉,并且已经了解其角色或情节指向的。
游戏方式:教师先后播放若干音乐片段,每播放一个音乐片段,即要求孩子快速说出该音乐主题的具体指向,或者快速做出该音乐主题指向角色的动作。
配套音乐:幼儿园音乐课程《成长音乐》中的教师用音乐CD里有许多片段(《羊》《毛毛虫的故事》《大象和小鸟》《母鸡和小鸡》《调皮猴》《蛇和老鼠》等形象型和情节型音乐的主题)可选。
有关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的文章
听觉辨别能力指的是分辨音色、音强、音值、音高以及这些声音形态瞬间变化细节的能力。听觉能力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众所周知歌唱得动听,靠的是乐感,而乐感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听觉辨别能力。以下就是几种训练听觉辨别能力的游戏。在我们生活中,每天接收到的不同音强的听觉信息比比皆是,但是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造成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往往都不强。但事实上,这也是很重要的听觉辨别能力。......
2023-08-04
在我国,感觉统合先传入台湾,很快在台湾普及开来。台湾的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感觉统合理论了解都比较深入,特别涌现出了陈文德、曾美慧、高丽芷等一批感觉统合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我国大陆,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系统认知和实际应用与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在学前教育界,尤其如此。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方法在20世纪末在我国大陆开始逐步推广,至今,主要在早教机构和特殊儿童训练机构普及。......
2023-08-04
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组织能力。听觉辨别能力本书已经有专门阐述,亦介绍过各种听辨能力训练的游戏。语言组织能力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儿童日常的词汇积累密切相关。下面介绍幼儿音乐活动中提升孩子驾驭语言能力的方法:游戏:《我和音乐一起说》。[17]本节中的游戏均选自幼儿园音乐课程《成长音乐》。......
2023-08-04
情绪转换的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情绪的转换与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如此反复进行,让孩子情绪转换的“开关”变得很灵敏。游戏《开始和停止》。音乐长短根据幼儿的情况而定,也根据进行此类游戏的适应性程度而定。这种游戏方式,十分有利于训练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
2023-08-04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技能习得过程中来实现,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过早地进行单纯的技能习得,是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因此,要通过游戏来实现。《小鼓怎么敲》(片段)注:①以上第一段为完整乐段,从第二段起,谱例仅显示每段的第一句,各段小军鼓的节奏与每段的第一句相同。游戏《小鼓怎么敲2》。......
2023-08-04
想象属于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想象力与注意力、记忆力密切相关。想象力强的孩子,理解力、迁移能力就强。本书介绍的游戏应用了笔者创作的《龟兔赛跑》音乐。而由于音乐没有语意性和造型性,但又能表现情绪和通过联觉原理表现人们对视觉对象的感受,因此,“听乐说话”为孩子提供了比“看图说话”活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023-08-04
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2023-08-04
在音乐感统游戏中,儿童始终处在音乐氛围中,进行有针对性强、信息强度大的感觉信息输入意义的律动、运动、挑战游戏、舞蹈和角色扮演。(二)音乐感统的原则1.音乐音响形态与感觉信息形态相对应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之一。音乐感统,绝不是音乐和感统游戏的简单相加。音乐感统游戏中,有一类游戏属于运用音乐进行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这时,训练师如果动作不合拍,就会使每个给出信息的时间间隔不均衡。......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