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特殊音响指令原理

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特殊音响指令原理

【摘要】:音乐感统游戏在音乐游戏中插入特定音响,将各种特定音响作为指令性信息,而且还要经常交替使用不同音乐,以维持孩子们的兴趣状态。插入无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如某一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声势的音响、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音响,等等。

有许多游戏,特别是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听动统合)的游戏,需要给出指令性音响信息。进行专注力等能力的游戏时常常也是如此,需要孩子们听着指令声音做出相应的动作。在以往的感统游戏中,往往用人声或者拍手的声音等作为指令信息。这种方式未尝不可,但长期采取这种方式就显得枯燥无味,由此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音乐感统游戏在音乐游戏中插入特定音响,将各种特定音响作为指令性信息,而且还要经常交替使用不同音乐,以维持孩子们的兴趣状态。

音乐中插入特定指令性音响信息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类:

1.插入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

插入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如:可以是某一种音色上的突兀,可以是音高上的突兀,可以是音强上的突兀,可以是与时间相关的要素方面的突兀,可以是紧张度方面的突兀,等等。

音乐中插入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以上所讲的突兀指的是穿插的特定指令性音响信息相比较于音乐主体的音响要有较大的差别性。例如,在音乐主体是由低音乐器主奏时,插入的特定声音信息应该由高音乐器演奏;音乐主体由连续发音乐器(如弦乐、管乐等)主奏时,插入的特定声音信息应该是有间歇性发音的乐器(如钢琴、木琴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演奏;音乐主体主要形态是长、慢、疏时,插入的特定声音信息应该是短、快、密的,或反之;音乐主体是弱奏时,插入的特定声音信息应该是强奏;音乐主体音色为圆、厚时,插入的声音信息应该是扁、薄的,等等。

音高上的突兀,如:

【谱例5—3—1】

与时间变化率相关要素的突兀,如:

【谱例5—3—2】《跳跃和舒缓》

音色上的突兀。所有和弦音的音色与十六分音符的音色都不同,如:

【谱例5—3—3】《碰碰车》

插入有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时,同样要关照声音信息与游戏动作或游戏相关情节与插入特定声音信息形态的联觉对应。

2.插入无固定音高的声音要素。

插入无固定音高的声音信息,如某一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声势的音响、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音响,等等。插入无固定音高的音响信息,要关照到具体游戏的情节,有选择地选用打击乐器或者有声势的音响。如“拍蚊子”的游戏,应该插入拍手的声音信息。

【谱例5—3—4】《拍蚊子》[4]

【谱例5—3—5】《举球抛球》(注:以下二分音符用鼓演奏,其余用木鱼演奏。)

3.插入与游戏关联的内容的声音。

根据游戏所关联的内容,插入如自然界、人造器械(如枪声、喇叭声、哨子声等等)的声音。插入自然界、人造器械的声音如上所述,应该根据游戏关联的内容,例如“打猎”要插上枪声,“捅泡泡”要插上诸如泡泡破的声音,等等。

4.音乐中插入与游戏关联内容声音的音乐感觉训练范例。

例1

游戏《拍蚊子》

游戏方式:当听到音乐中的拍手声音,就和这种声音同步拍手。

配套音乐:《拍蚊子》,在不断出现的描写蚊子飞行形象的乐句中穿插拍手的声音,作为指令性信号,让游戏者捕捉该声响进行拍手游戏。

游戏目标:提升专注持久力、听动统合能力。

例2

打击乐游戏《找鼓声》

游戏方式:倾听音乐,在音乐中寻找鼓声的节奏,用声势表现出来。

配套音乐:《找鼓声》,在若干种乐器中加上节奏有规律的鼓声,这种鼓声需要很注意倾听才能鉴别出来。

游戏目标:训练注意指向性。

例3

游戏《小鼓怎么敲》

游戏方式:跟着音乐节拍做律动,音乐旋律部分做一种动作,鼓声部分做另一种动作。反复多次,直到动作不出现错误,然后用语言表达音乐里鼓怎么敲。

配套音乐:《小鼓怎么敲》,一共四段,每一段同样的鼓声出现四次,但每一段的鼓声数量按照一定规律递减。

游戏目标: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谱例5—3—6】《调皮的鼓声》(注:以下每一段音乐鼓声分布的规律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