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葫芦丝和圆号音色对比

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葫芦丝和圆号音色对比

【摘要】:葫芦丝和圆号比较的话,那葫芦丝的音色就相对扁,圆号的音色就相对圆。在进行音色判断时,就要看看哪一种色彩占主要地位。表格第三行“物体质量重力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在物体质量重力感受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感受与物体质量轻的重力感受对应;圆、厚音色的感受与物体质量重的重力感受对应。在这里,音色除了作为指令信号外,同时与光晕运行的状态联觉对应。

1.音色与感觉信息形态的联觉对应。

音色和音乐的其他要素一样,是相比较而显现的。

表5—1—3就音色的扁、薄和圆、厚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所谓扁和圆、薄和厚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说小提琴的E弦的音色与葫芦丝的音色进行比较,那么,小提琴E弦的音色就相对扁,葫芦丝的音色就相对圆。葫芦丝和圆号比较的话,那葫芦丝的音色就相对扁,圆号的音色就相对圆。

对于从艺术和表现出发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一方面基于音乐表现考虑;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比如音色的相容性、音色的自然过渡、音色的对比等考虑而选择乐器,不会完全为了个别片段的需求而随意选择乐器。所以,对于音色的理解,也要相对地看待。而作为音乐感统游戏所配套的功能性音乐,在进行音色变换的时候,声音色彩反差应该要大一些。

音色形态具有复合性,扁、薄的音乐听起来可能有的是明亮的,有的是暗哑的;圆、厚的音色听起来也可能有的是明亮的,有的是暗哑的。在进行音色判断时,就要看看哪一种色彩占主要地位。这个就像颜料色彩,颜料除了各种颜色以及各种颜色的不同组合外还有色饱和度、亮度等,形容颜料色彩也只能抓住主要的感受。音色也一样,听到一种声音,重要的是抓住它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你的主要印象,然后再比较准确地形容它。

表5—1—3 音色与感觉信息形态的联觉对应(一)

表5—1—4 音色与感觉信息形态的联觉对应(二)

表5—1—3和5—1—4解读如下:

表5—1—3:

表格第二行“物体形态视觉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与人们物体视觉感受的联觉对应:扁、薄的音色感受与物体形态瘦、扁、棱角的视觉感受对应;圆、厚的音色感受与物体形态胖、圆、圆润的视觉感受对应。

表格第三行“物体质量重力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在物体质量重力感受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感受与物体质量轻的重力感受对应;圆、厚音色的感受与物体质量重的重力感受对应。

表格第四行“空间视觉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在空间感范畴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感受与空间狭小的视觉感受对应;圆、厚的音色感受与空间宽大的视觉感受对应。

表格第五行“运动状态”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物体运动状态范畴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感受与运动状态敏捷、轻巧的感受对应;圆、厚音色的感受与运动状态迟钝、笨拙的感受对应。

表格第六行“细节视觉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视觉感范畴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感受与清晰的视觉感受对应;圆、厚音色的感受与朦胧的视觉感受对应。

表格第七行“温度触觉感受”表达的是不同音色使人们产生温度范畴的联觉对应:扁、薄音色的听觉感受与冷的触觉感受对应;圆、厚音色的听觉感受与暖的触觉感受对应。

表5—1—4:

该表格就音色的明亮和暗哑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表格第二行“物体表面触感”表达的是明亮和暗哑的音色使人们在物体触感范畴的联觉对应:明亮音色的感受与平滑的触感对应;暗哑音色的感受与粗糙的触感对应。

表格第三行“空间视觉感受”表达的是明亮和暗哑的音色使人们在空间感范畴的联觉对应:明亮音色的感受与宽阔的空间感对应;暗哑音色的感受与狭小的空间感对应。

表格第四行“动作形态”表达的是明亮和暗哑的音色与运动幅度的联觉对应:明亮音色的感受与动作平顺的运动觉对应;暗哑音色的感受与动作阻滞的运动觉对应。

表格第五行“细节视觉感受”表达的是明亮和暗哑的音色与视觉感受的联觉对应:明亮音色的感受与视觉清晰的感受对应;暗哑音色的感受与视觉模糊的感受对应。

2.音色联觉对应的音乐感统训练范例。

游戏《追光》

游戏准备:宽敞的场地,清除可能形成障碍的物件,关灯。一把手电筒。

游戏方式:教师打开手电筒,时而随音乐节拍,让手电筒的光晕在天花板上移动;时而将手电筒照在地上快速摆动,同时移动光晕的位置。当手电筒照在天花板上时,宝宝随光晕位置的变化用手始终指着光晕;当手电筒的光照在地上时,宝宝追逐光晕,争取“踩”到光晕。

配套音乐:《灵动》[2]

【谱例5—1—9】

动作与音乐的融合:音乐中,出现圆号的音色,教师将手电筒照在天花板上按节拍移动;宝宝指光晕;音乐中,出现木琴音色时,教师将手电筒照在地板上,在快速抖动的同时移动位置,让宝宝追逐光晕。

在这里,音色除了作为指令信号外,同时与光晕运行的状态联觉对应。

游戏目标:提升视觉追踪能力与本体觉。

适应年龄:2.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