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2023-08-04
专业方法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对父母、至亲或者儿童的直接陪护人填写的相关问卷或量表进行评估的方法;一类是通过对儿童的操作或通过专业仪器直接测量的方法。应用第一类方法属于间接评估手段,应用第二类方法属于直接评估手段。
(一)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是由台湾感统专家郑信雄教授对美国爱尔丝博士编制的各种检查表进行综合,并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编制而成的。该量表经中国大陆的专家修订,目前已经有该表的中国大陆版,同时也出现了适合低龄儿童(3岁开始)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上述量表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前庭觉。
(2)触觉。
(3)本体觉。
(4)学习能力。
(5)大龄段情况。(大龄段指的是小学一年级以上儿童)
该量表一共有58道题。前庭觉方面的问题14道,触觉方面的问题21道,本体觉方面12道,学习能力方面8道,大年龄段问题3道。
量表采取五档计分的方式,这五档分别为:“没有”“很少”“偶尔”“常常”“总是”,分别计分为5分、4分、3分、2分、1分。“没有”为5分,“很少”为4分,“偶尔”为3分,“常常”为2分,“总是”为1分。家长在每道题后面根据儿童的现状选择打钩,评估人员分别对五个方面进行计算得分。
该量表是为了评估孩子的基础能力而设置的,其目的是为了在掌握准确情况的基础上给孩子更科学的教育。必须告知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要如实填写问卷,给孩子客观的评估。在实践中,许多家长怀着爱面子的心理或者受情感等因素影响,在填写时往往会往得分高的选项进行选择,还有的家长已经判断孩子有问题,希望评定的结果更加引起训练机构的重视,以求得到更有效的训练,所以在填写时会往得分低的选项进行选择。量表在填写时不分年龄段,所以家长遇到相应年龄过于“容易”或者过于“困难”的问题时,只要按照现状填写就可以了。以上这些事项,在填写之前,调查人员一定要对家长反复说明,以求客观、准确。
评估人员根据家长填写的量表计算出来的分数称为初始分。由于量表不分年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年龄计算出标准分。计算标准分是按照T值表,根据被评估儿童的年龄进行对应转换得出。目前已经有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转换过程还是相当容易的。
一般来说,某项感觉统合标准分在30—40分之间为轻度感统失调;20—30分为中度感统失调,20分以下为重度感统失调。我们先来看看转换表对应6岁以下儿童的一个片段:
表2—2—1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估原始分标准分转换表(局部)
以上第一列为标准分,其余都是原始分。
以一个5岁的儿童为例:如果他前庭觉原始分是39分,对应的标准分就是20分;触觉的原始分是81分,他的标准分就是40分;本体觉的原始分是39分,他的标准分就是30分;学习能力的原始分是18分,他的标准分就是20分。据此,从量表上看,该儿童属于前庭觉中度感统失调,触觉轻度失调,本体觉轻度失调,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二)儿童发展量表
评估人员除了通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估量表》针对感觉统合的项目集中进行间接评估外,还可以通过儿童发展量表就相应的方面进行间接评估。
目前,常见的儿童发展量表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是由张厚粲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特点编制而成。其内容包括语言、认知、社会认知和动作四个方面的11个项目。量表长度适中,内容形式多样,易于施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正式通过了专家鉴定。几年的试用实践证明该量表是一个可靠而有效的测验工具。
另外一种是由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编制,用于测查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适合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城乡家庭中应用。该量表测查的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移情和利他、社会认知、社会性情绪与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七个方面,共120题。
在感觉统合评估中,常常要多方面调查,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儿童的发展状况,根据这些基本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求得尽量准确的评估结果。就感觉统合评估而言,调查过程中,如果可能,要关注个体的5个年龄段:0—6个月、6—12个月、1—2岁、2—3岁、3—6岁。分别查对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发育指标,评估出个案的发展状况。
以上两种测查量表,在应用的时候,有的机构主要请儿童父母及其他知情人进行填写,这个部分,属于第一种评估方法;有的机构根据量表的内容,对儿童进行一部分的直接测试。对于直接测试的部分,应该视为第二类方法。
有关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的文章
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2023-08-04
在音乐感统游戏中,儿童始终处在音乐氛围中,进行有针对性强、信息强度大的感觉信息输入意义的律动、运动、挑战游戏、舞蹈和角色扮演。(二)音乐感统的原则1.音乐音响形态与感觉信息形态相对应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之一。音乐感统,绝不是音乐和感统游戏的简单相加。音乐感统游戏中,有一类游戏属于运用音乐进行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这时,训练师如果动作不合拍,就会使每个给出信息的时间间隔不均衡。......
2023-08-04
任何旋律,都包含以上所提到的音高、音强、音色、与时间相关的要素、紧张度、时间变化率、新异性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总有一种是主显要素。在这样的情况下,音强就是这段音乐的主显要素,其他都属于次显要素。这段音乐引发人们的联觉对应,主要是音强的要素。主调音乐多声部主要是由主旋律与和声声部构成的。复调音乐一般主显要素不稳定在一个声部上。音乐音响中,除了主显要素外,其余我们统称其为次显要素。......
2023-08-04
在我国,感觉统合先传入台湾,很快在台湾普及开来。台湾的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感觉统合理论了解都比较深入,特别涌现出了陈文德、曾美慧、高丽芷等一批感觉统合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我国大陆,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系统认知和实际应用与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在学前教育界,尤其如此。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方法在20世纪末在我国大陆开始逐步推广,至今,主要在早教机构和特殊儿童训练机构普及。......
2023-08-04
由于音乐感统游戏方式涉及舞蹈、打击乐、角色表演等,因此音乐感统还需要根据游戏需要,配置相应的打击乐器、服装、道具。由于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中包含声像与动作对应的原理,只有立体声音响才能体现声像,才符合音乐感统的需求。所以,音乐感统训练室应当与外界相对隔音,尽量避免训练室之外的声音干扰配套音乐。在音乐感统游戏未使用到普通感统大器械的情况下,场所的面积要求就不需要很大。......
2023-08-04
(二)新创作音乐感统所需配套的功能性音乐大部分比较特殊,因此需要进行创作。功能性音乐作品要求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前提下,根据音乐感统具体手段的详细要求来进行创作。为某项治疗措施配套的功能性音乐作品,其所具备的某些功能符合其他音乐感统治疗措施同类要求的,可以沿用。......
2023-08-04
个体感觉统合功能是伴随生理的发育在环境中形成的,分以下4个主要阶段。婴儿3岁之前是感觉统合最基本能力的形成期,因此,许多专家不主张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下“感统失调”的结论,最多只能描述为发展迟缓。这段时期,是他们感觉统合基础能力和高级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同时也是对感统失调儿童进行干预的敏感期、关键期。......
2023-08-04
想象属于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想象力与注意力、记忆力密切相关。想象力强的孩子,理解力、迁移能力就强。本书介绍的游戏应用了笔者创作的《龟兔赛跑》音乐。而由于音乐没有语意性和造型性,但又能表现情绪和通过联觉原理表现人们对视觉对象的感受,因此,“听乐说话”为孩子提供了比“看图说话”活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