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神经心理过程分析

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神经心理过程分析

【摘要】:感觉统合是在瞬间发生的,虽然整个过程从时间上说是极其短暂的,但感觉统合终究是个神经心理发展过程。感觉器官是不能对信息进行强化或者弱化的,这必须通过大脑中枢神经进行。潜意识往往渗透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感觉统合过程中的反应有时候与此“三观”没有直接关联的神经心理反应,有时候却有关联,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

感觉统合是在瞬间发生的,虽然整个过程从时间上说是极其短暂的,但感觉统合终究是个神经心理发展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1.信息的接收。

信息接收指的是,个体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分别接收视、听、嗅、味、触信息,以及体肤感觉细胞接收的痛、压、痒信息,关节的压力和肌肉中的本体感受细胞接收的重力信息、前庭器对平衡感受接收的平衡感、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等各种信息,并将以上这些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

个体接收初始信息(未接收过的信息)后,输入大脑,即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神经突触;个体接收非初始信息(以往曾经接收过的信息)后,激发原有接收同类信息而形成的神经突触。例如:个体从未见过橘子,第一次见到橘子时,视觉神经接收到了“红色的、圆的”这样的信息,大脑皮层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突触;个体曾经见过橘子,当再次见到橘子时,就激发了原有的神经突触,也就是调动了原有“红色的、圆的”这样一个信息记忆。

个体认识一个事物,往往不是靠单一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例如,个体认识橘子的过程:妈妈拿出一个橘子让宝宝看,他的视觉器官往大脑输送了“红色的、圆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产生了第一个神经突触;妈妈把橘子放到宝宝手上让他摸、捏,宝宝的触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摸起来粗糙的、捏起来软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二个神经突触;妈妈把橘子放到宝宝的鼻子边上让他闻,宝宝的嗅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香香的”这样一个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三个神经突触;妈妈掰一瓣橘子放到宝宝的嘴里让他尝,宝宝的味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了“酸酸甜甜”的信息,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第四个神经突触;妈妈告诉宝宝:“这是橘子”,宝宝的听觉器官就往大脑输送了“橘子”这样一个声音信息,大脑就产生了第五个神经突触。这五个神经突触相互连接,就结成了一张神经网络。如图1—2—1所示。

图1—2—1 脑神经网络

个体接收信息越多,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就越多。信息与信息之间相联系了,神经突触与神经突触之间就有了神经连接,许许多多的神经连接形成了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是形成感觉统合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对客体完整认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多种信息被整合成客体“完型”的基本条件。

2.信息的选择。

当个体面对一个事物,接收的信息往往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面对一片草地,草地上有花,感觉目标是花的时候,就要对视觉信息进行筛选。主要目标的强化和次要目标的弱化就是筛选的过程。感觉器官是不能对信息进行强化或者弱化的,这必须通过大脑中枢神经进行。从这个角度来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皮肤、身体作为信息的感受器官是不能进行信息选择的,只能通过大脑神经中枢的调控来实现。

3.信息的整合。

信息经过接收、调控之后,或者形成一个新的大脑皮层神经突触,或者“唤醒”原有的神经突触(即唤醒记忆),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与其他相关神经突触产生关联,经神经中枢的分类、解释、整合、判断,向分支神经发出反应的指令。

4.反应。

神经中枢对信息进行分类、解释、整合、判断之后,向分支神经发出指令,由分支神经指挥相应的器官或者肢体做出防御、纠偏、表达、中的等不同性质的反应。例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人用手在距离眼睛很近的地方扇一下,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眨一下眼睛,这就是防御性的反应;我们站着,突然有人从背后猛推我们一把,我们就会迅速往前跨两步,以调整身体的平衡从而不至于摔倒,这就是纠偏性的反应;如果我们比较长时间处在黑暗的环境里,突然有一道强烈的光闪一下,这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呀”“咦”等声音,这就是表达性的反应;如果你正在和别人一起谈话,冷不丁一个路过的朋友向你抛过来一个苹果,你往往会下意识地伸手接住,这就是接住苹果的“中的”反应。

这些反应都属于“顺应性反应”,反应的结果往往是“解决”问题。以上种种反应是不经过思考的,而且也没有思考的时间,这些属于潜意识范畴。

决定个体行为反应的绝大多数是潜意识,这是一种本能。潜意识往往渗透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感觉统合过程中的反应有时候与此“三观”没有直接关联的神经心理反应,有时候却有关联,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例如,当不同的人看到另一个人从高处跌落的时候,有的人会迅速避开,这是防御性的反应;有的人会跳过去接住,这是“中的”性的反应。对于第二种瞬间的顺应性反应,我们不能做道德伦理的评判,为了弘扬美德,可以赞美第二种反应,但对于第一种反应也无可指责。况且,有时候力不从心地做出第二种反应其结果可能更糟。特别申明:对于有时间做出判断、选择情况下表现出的冷漠反应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