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提升统合能力

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提升统合能力

【摘要】:在我国,感觉统合先传入台湾,很快在台湾普及开来。台湾的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感觉统合理论了解都比较深入,特别涌现出了陈文德、曾美慧、高丽芷等一批感觉统合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我国大陆,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系统认知和实际应用与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在学前教育界,尤其如此。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方法在20世纪末在我国大陆开始逐步推广,至今,主要在早教机构和特殊儿童训练机构普及。

在我国,感觉统合先传入台湾,很快在台湾普及开来。台湾的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研究者对感觉统合理论了解都比较深入,特别涌现出了陈文德、曾美慧、高丽芷等一批感觉统合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专家。一线的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教师们对感觉统合也都有普遍认知。20世纪80年代末,感觉统合理论与训练方法传入我国大陆,逐渐被特殊教育和0—3岁早教工作者所了解。随着早教的普及以及互联网资讯的日益发达,21世纪开始到2015年它又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所认识。但是,在我国大陆,对感觉统合理论的系统认知和实际应用与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还相差很远,在学前教育界,尤其如此。

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方法在20世纪末在我国大陆开始逐步推广,至今,主要在早教机构和特殊儿童训练机构普及。幼儿园,尤其是体制内的幼儿园教师和心理学界,对感觉统合知之甚少。由于生产(剖腹产)、养育(呵护过度)、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狭小)等原因,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越来越多,促使感觉统合治疗手段日趋普及。

尽管如此,在早教和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实施感觉统合教育与治疗的情况还有较大的不同。在早教机构,大部分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感统发展情况进行训练,所上的课基本上是组合活动。这种活动比较适合于普通的孩子,而许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存在不同的问题而参加这个活动的,许多早教机构的活动比较缺乏针对性。在特殊教育机构,这方面问题会少一些,同时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活动量都比较大。这两种机构共同存在以下四种问题:

一是大部分机构在听觉训练方面缺乏手段。听觉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听觉失调的孩子在多数教育机构得不到针对性和更有效的训练与治疗。

二是训练手段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大部分儿童在刚开始接触某一种游戏时有新鲜感,但训练一段后感觉单调,往往有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特殊儿童的训练,他们往往很痛苦地被迫重复着某些动作。这样的训练收效不大。尤其是对于孤独症的儿童,强迫性的训练对他们的伤害非常大。

三是单纯的感统训练,往往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问题”的,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

四是缺乏标本兼治的手段。训练大部分只针对感觉统合方面的基础能力问题,对于一些感统不良引起的后果,尤其是感觉统合关联脑力问题缺乏矫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