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本服务”的教育理念在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上,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人本服务”的教育理念。教师还可以采取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结对子的方法促进沟通与交流,并为他们进行活动提供方便。......
2023-08-04
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带着学习知识、实现自我的目的来到我国的。来华之初,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学习积极而主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留学生会逐渐呈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这样不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自己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并且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分别占43.7%和47%。
1.留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状态产生的原因
(1)缺乏明确的专业目标,专业学习有一定难度
对留学生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专业的盲目选择、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不适合自己和专业学习难度较大三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留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中华文化,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当多的留学生根本没有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就凭借着对中华文化的一知半解选择了专业。但是,当他们进入学习后才发现,他们选择的专业根本不是他们理想的专业,他们的理想也无法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此外,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专业学习对于留学生而言,难度较中国学生更大。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授课模式
影响学习兴趣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30.4%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而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调查中,51.9%的留学生表示希望由老师主讲,同时提问学生的方式授课。
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坚持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这种教学模式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按照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组织课堂教学,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向留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提高留学生时间的利用效率。但是这种方式却极大地限制了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倡导个性培养教育制度之下成长起来的留学生更是难以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习,尽管他们也想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但是课堂秩序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参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课堂语言选择的限制
续表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的留学生课堂主要使用汉语教学。
进一步,对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听课效率调查显示,只有54%同学可以听懂70%以上的课堂内容。
在我国高校留学生的课堂上,有的高等院校坚持教学语言的本土特色,坚持使用汉语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我国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还可以彰显我国教育的风格。有的高等院校坚持教学语言的国际化,进行全英语授课,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
进行全汉语授课尽管可以突出我国的教育特色,但是对于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势必增加了难度。进行全英授课尽管扫清了一些英语国家留学生学习的障碍,但是他们想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却因为全英教学而失去了魅力,并且对于来自非英语地区的留学生来讲,无疑又为他们的学习添设了障碍。
2.切实解决留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难题
解决留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难题,必须针对留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策略,为留学生提供“人本服务”,从而不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为留学生树立明确的专业目标提供服务
通过问卷调查,58.1%学生表示需要老师对专业做特别介绍和指导。
来华留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专业非常重要。为避免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出现问题,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为留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使留学生在来华留学之前就能够真正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前景,从而与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相对照,恰当选择自己的专业。对于已经选择了专业的留学生,学校要及时帮助留学生进行分析,确认留学生是不是适合该专业,是不是需要进行专业调整,需要进行专业调整的留学生,学校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调整专业。当留学生确认专业后,学校应该针对每一位留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专业培训计划,并且严格按照专业培训计划指导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4]。
(2)提高课堂教学的柔韧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柔韧性,首先必须关注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要求,留学生来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一位留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基本知识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关注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要求,适当增加课程知识的柔韧性。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逐渐建立适合留学生发展的全新的课堂授课模式,从而不断提高留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留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留学生汉语交流的能力
问卷调查显示,50.6%的留学生非常需要和中国师生交流的机会。
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中华文化,汉语言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就成为了留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掌握了汉语言,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应当认真组织课下汉语交流活动,通过活生生的语言逐步提高留学生使用汉语言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学生在课堂以及生活交流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使留学生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有关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文章
树立“人本服务”的教育理念在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上,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人本服务”的教育理念。教师还可以采取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结对子的方法促进沟通与交流,并为他们进行活动提供方便。......
2023-08-04
文章首先介绍了“人本服务”的含义及心理学基础,然后从大力加强“人本服务”出发,针对如何解决留学生的沟通难题,不断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留学生实习、工作的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提高留学生的教育水平提供了参考。......
2023-08-04
SIPA的课程设置代表了当前美国高校的潮流与趋势:极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SIPA强调在应对全球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学生应具备极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SIPA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止在某一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要做好相关技能的训练。SIPA课程设置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其“顶点实践项目”。......
2023-08-04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有很多理念和做法值得中国大学参考。中国大学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肩负着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必须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推动。根据目前中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依托于现有学科设置体系的现实,中国大学可以在招生、学位授予等方面逐步进行适度创新。这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回应这一时代主题,积极提升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能力。......
2023-08-04
要改变过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激发其上进心,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他们学会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团结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2023-08-04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将成为中国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发展的基石。关键词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方案作者简介: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外交研究会副会长。本文拟就全球治理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及其产生的根源,以及中国为什么需要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全球治理对接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2023-08-04
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为美国和世界政坛输送了大量的政治人才,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征值得参考和借鉴。这便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雏形。当时的师资主要是从哈佛大学政府系和经济学系调入的,1937 年迎来第一批学生。1966年,为了纪念被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学院改名为肯尼迪政府学院。迄今为止,肯尼迪政府学院也已经成为著名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坐拥15所研究中心和机构,30多个决策教育和学位项目。......
2023-08-04
一个国家拥有国际公务员的职位和数量无疑是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印度外交官沙希·塔鲁尔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此外,当今就职于国际组织的印度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不仅有普通员工,也有诸多国际公务员高官,如时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查克拉巴蒂、上任英联邦秘书长夏尔马等。世界各主要大国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统计......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