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出路

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出路

【摘要】:就第一种渠道而言,高校要加强对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内部建立明确的选拔、考核、评价体系,着重培养既具备全球关切和中国情怀,又精通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加强相关的人事信息推送机制,对各类国际组织中国籍人员聘用和在职情况有所统计。

要推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便进一步配合国家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就需要从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入手,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事实上,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全球治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并且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但是,总体上看仍有较大的改善余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顶层设计方面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政策。培养全球治理人才并不单纯是教育机关和高校的工作,它涉及外交、经济文化等多个部门。当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选拔、输送、服务、评估的标准,各部门之间也缺乏明确的分工协作。因此,可由一个或几个部门牵头,形成专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机构,负责协调各政府部门、高校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工作,并可以统一调动相关的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当中。同时,国家也需要将相关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中长期战略当中,完善培养体系,建立统一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考核标准,以方便各个高校执行。此外,也需要完善国际公务员的派出、归国、资历认定、晋升等机制,如可以参考基层挂职将国际组织工作经历认定为基层工作经历,在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以吸引更多人才。

第二,完善对于全球治理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对于相关人员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二是国家机关及其他部门对于其工作人员的培养。就第一种渠道而言,高校要加强对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内部建立明确的选拔、考核、评价体系,着重培养既具备全球关切和中国情怀,又精通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一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对于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国际化为培养特色,以国际化教师资源和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创新为保证,以“英语强化”“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培养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贸人才职业导向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既具备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又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同时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门人才。[26]北京外国语大学则结合自身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推出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主要评价全球治理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即语言沟通能力,具体而言,则包括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27]显见的一点在于,目前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多为外语、外贸等专业的高校,这些高校由于自身专业设置的原因对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敏感度较高,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而其他高校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就第二种渠道而言,也要在体制内建立健全公务员国际事务管理能力考核与培养体系,优化相关人才在体制内和体制外转换的渠道。在这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如政府部门可以委托相关高校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考核,从而选拔优秀人员进入国际组织工作。

第三,国家需要加大对于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和选送力度。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加强相关的人事信息推送机制,对各类国际组织中国籍人员聘用和在职情况有所统计。同时,也要积极要求主要国际组织直接在国内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并组织定点定向人才培养指导,使高校学生能够了解、熟悉国际组织的选拔流程和条件,避免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通过交流访问、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中国学生参与国际组织的实习项目,并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28]国家也需要加大对于已经在国际组织当中工作的中国籍人员的支持力度,在晋升、竞选高级职位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解除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四,支持青年人的自我培养,为青年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对于有志于赴国际组织工作的青年人,国家和高校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并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很多高校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模拟亚太经合组织”“模拟国际会议”“模拟国际法庭”等为青年人的锻炼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今后还要推动更多的高校开展此类活动,国家也要对此大力支持。同时,国家也应当鼓励和资助在这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赴海外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帮助他们开拓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