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法律职业伦理:道德与伦理的语义分析

法律职业伦理:道德与伦理的语义分析

【摘要】:“伦理”与“道德”都是伦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这里,“道德”被视为与人类善的最高等级“仁义”相同。②道德行为会有善的行为的意义,因为善的行为是可爱可敬的行为,而人人都有希望受人敬爱的心理,故人人皆愿择善而行。④社会所决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只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此种规范即正常的行为。⑤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社会,对于品行良莠、行为善恶有着不同程度的看法,因此,所谓道德,实际上都是相对的东西。

谈及“伦理”,我们就必须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词“道德”。“伦理”与“道德”都是伦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道德”一词对应的英文为“moral”或“morality”,来自于拉丁文“mōrālis”,意指“习惯”(manner)、“性格”(character)、“举止得体”(proper behavior)。有关“morality”的定义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一般认为“morality”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涵:①描述性意义(descriptive sense),即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意图、决定、行为适当或不适当的区别;②规范性意义(normative sense),即道德是从一种特定的哲学宗教或文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标准或原则。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对于“morality”的争论大致可以归为两类:①自我中心论者,即将道德定义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②社会中心论者,即将道德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的一种义务。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道”与“德”最初也是分开使用的,且概念含义比较广泛。例如,先秦老子虽然写了《道德经》,但指的是《道经》和《德经》,在老子那儿,“道”和“德”属于两个概念。[10]说文解字》曾解释道,“道者,路也”,“德者,得也”。可见,“道”的语义学意义是“道路”,引申为“规范”“规矩”。而“德”,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这样,“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的“品质”“自我觉悟”。[11]“道”与“德”作为一个词“道德”则首次出现在《礼记》中,《礼记·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在这里,“道德”被视为与人类善的最高等级“仁义”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将“道德”定义为“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12]

关于“道德”的特征,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萧武桐认为,“道德”具有以下几项特征:①道德行为含有一种义务观念,即人人认为道德为应尽的义务。即使他人不遵行,但对于此种义务观念,有些人反而要求更为强烈。②道德行为会有善的行为的意义,因为善的行为是可爱可敬的行为,而人人都有希望受人敬爱的心理,故人人皆愿择善而行。③道德的行为规范为社会所定,社会上积累的可敬可爱的行为,乃是由社会累积善行的规范而定的,因此,服从道德就是服从社会。④社会所决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只是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此种规范即正常的行为。⑤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社会,对于品行良莠、行为善恶有着不同程度的看法,因此,所谓道德,实际上都是相对的东西。

从中西方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语义解释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中文中的“道德”通常与意识形态相关联,而西方“道德”则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②中文中的“道德”强调一种“家族主义”,而西方的“道德”更加注重个人主义[13]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即中西方“道德”观念都强调个人具体行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