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法官职业伦理,是指审判人员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在调处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优良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当法官未职业化时,司法伦理所关注的道德主体仅仅是个体,其忽略了法官职业共同体这样一个道德主体。这也推动了对法官责任的认定和规范,应当实现从法官责任向法官职业伦理的转变。......
2023-08-04
《法律职业伦理》第一版于2019年3月出版,不到一年时间,5000册几乎售罄。最近,它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推荐参评“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的唯一入选教材。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为法学十门A类必修课之后,它旋即被许多法律院校作为选用教材,对此我感到与有荣焉。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态成为一本热门的显学,预计今后类似教材会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抚今思昔,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长期以来,国内法律院校并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十五年前,我博士毕业后的供职单位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当时,有朋友不解地问我:“说起来你是中国政法大学一流专业——刑事诉讼法专业的毕业生,你应当以此为业,怎么搞了什么法律职业伦理呢?”他好像对我“下嫁”法律职业伦理颇感惋惜,这让我心情很不舒畅。每每有人询问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我都得舌敝唇焦地向人家解释,最后人家才能整明白:“啊,懂了,你是讲法律人思想品德课的。”我只能无奈地表示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是法学重镇,重点学科不少,不少学科在全国雄踞前列,名师荟萃、大腕云集,可以说群花绽放。然而,在这群芳谱里,我们的法律职业伦理默默无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妾身不明,只能当绿叶。不过,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假如有花无叶,红花没有绿叶相衬,其美艳是要打折的。其实,因为无知而漠视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者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启蒙,但是,怕就怕对我们这个弱小学科持以傲慢与偏见。当年,有些大牌学者对开设这门课程不以为然,有人竟说这门课对法科生没有好处,反而有坏处,它能让学生学会打擦边球。最近,我欣喜地看到,当年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害论”的那位大教授,痛感法律职业诸多不当行为甚至腐败行为,他转而呼吁“认真对待法律职业伦理”。欣见其迷途知返,怎不令人大赞其“浪子回头”。
我访问杜克法学院时和法学院领导见面,宾主互相恭维。等对方将杰出校友如数家珍说完,我补充道:“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尼克松也是贵校校友。”对方尴尬一笑,没接话茬。我赶紧说:“请原谅,你们把尼克松看成杜克之羞,我有所耳闻。我研究法律职业伦理,最初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在美国并不受重视,20世纪70年代水门事件,尼克松在对手竞选总部水门大厦安放窃听器,他的竞选班底几乎都是律师出身。对此,法律人认识到,假如法律人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群体,是一些小人,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那么美国司法体制就岌岌可危,法治会荡然无存。以水门事件为契机,从此美国法学院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必修课。你们看,法律职业伦理成为必修课要拜尼克松所赐,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给我们提供了饭碗,我当然要感谢他了。”对方听了我的话不禁莞尔,看得出还是“苦恼”地笑。
法律职业伦理成为A类必修课,这直接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所作的指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由此可见,法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这里的“才”是指职业技能,“德”是指良好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法科生职业伦理养成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法学教育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源于水门事件,而我国法学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列为必修课,越来越重视这门课,直接得益于习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11月24日,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在广州召开,年会主题是“法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那天上午,我向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做了半个小时的汇报,汇报内容是“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设”。半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由于事先做过充分的准备,所以整体效果我很满意。讲完以后,我走出会场透透气,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由自主,眼泪潸然而下。也许是巨大压力使然吧,面对众多委员,其中有的不乏对这门课被列为必修课的质疑。绿叶要转为红花,委员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对此有不同意见也属正常。汇报的时候,我内心感到很悲壮,颇有“胜败在此一举”之概,内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次汇报不久,法律职业伦理成为法学教育十门A类必修课之一。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茨威格选取的大多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唯一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拿破仑因为格鲁西将军犹豫一分钟,最终兵败滑铁卢;列宁越过重重险阻抵达芬兰车站时,整个世界都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茨威格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在美国,“水门事件”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星光时刻”。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是法律职业伦理的东风和“星光时刻”。
绿叶转为红花的过程里,也有我的汗水和多年付出。我在《法律职业伦理》第一版自序中写道:我愿意借用这句话表达这十几年的努力以及对“法律职业伦理”的情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我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伦理教研室主任,该教研室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专门研究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科研机构,经过十几年发展,具有业界公认的影响力。近年来,我编写教材、翻译出版国外法律职业伦理名著、多次召开法律职业伦理国际研讨会、向法律实务人员提供培训、举办专门学术论坛,参与律师法修订工作,并受中华律师协会委托编写了律师职业伦理培训教材,主编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指定辅导用书“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2013年及2014年先后主持召开了国内首届和第二届法律职业伦理国际会议,这两次具有开拓意义的会议内容充实丰富、主题鲜明、研讨深入,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法律职业伦理会议,为推动我国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契机。2013年,我创建了国内第一本法律职业伦理连续出版物《法律职业伦理论丛》。2014年,主编了国内最新的《法律职业伦理》教材,201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法律职业伦理案例教程》。2015年翻译出版了美国公益律师斯特恩撰写的《正义永不决堤》,该书被评为法律出版社“2015年十大好书”之一。2018年,受全国律协委托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律师职业伦理》。2018年主持了法律职业伦理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的百余位教师参加了培训。2019年,受法律硕士教指委委托,编写了《法律职业伦理》核心课程指南。2018年及2019年为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型法学博士生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课,这是国内为博士研究生首次开设该课程。最近几年,我主持的法律职业伦理项目列入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以及新兴学科支持计划。经过几年建设,总体上已经实现下列目标:①使法律职业伦理成为一门适应中国法律职业建设和法律职业改革而出现的新兴独立学科;②法律职业伦理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和研究处于无可争议的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科研基地;③通过研讨会、培训会,提升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伦理自觉,助力司法改革;④扩大了中国政法大学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⑤我参与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二等奖及北京市教学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次。回顾以往,我要说:“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汗水留在地里,做为埋头耕耘者,不要问收获多少,应当无怨无悔。“人在做,天在看。”我想,上天总会是公平的吧。
在本书第二版的写作过程中,我的研究生陈涛收集资料、校订文字,做了许多工作,还应当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尹树东社长、阚明旗副社长的关心以及责任编辑唐朝女士辛勤而又专业的编辑工作。
撰写上述文字时,北京已进入初冬,但室内温暖如春,我想:冬天来了,春天不会遥远。毋庸置疑,法律职业伦理的春天已经到来了,绿叶已悄然转为红花,期盼它成为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百花园中最艳丽的花朵。以往它“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今它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它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许身健
2019年11月19日于北京
全书二维码
有关法律职业伦理(第2版)的文章
所谓的法官职业伦理,是指审判人员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在调处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优良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当法官未职业化时,司法伦理所关注的道德主体仅仅是个体,其忽略了法官职业共同体这样一个道德主体。这也推动了对法官责任的认定和规范,应当实现从法官责任向法官职业伦理的转变。......
2023-08-04
明确了职业伦理的性质与特征后,我们还必须对职业伦理的建构有所了解,它有助于我们认清职业伦理所具备的功能价值。通过每个人道德的树立,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提升伦理的根本。[15]参见张志铭、徐媛媛:“对我国检察官职业伦理的初步认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30]参见罗国杰、魏英敏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023-08-04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中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伦理学是将伦理学原理应用于法律职业领域中的一门学科。法律职业责任是法律职业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所应承担的责任。......
2023-08-04
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国著名法学家孙晓楼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存在实质与主观的区分。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确切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是以法律职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有关法律职业共同体从业的法律活动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职业信仰的科学。......
2023-08-04
各国律师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与该国律师职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国家,可能在赋予律师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④律师的行为应当遵循法律的要求,无论是为委托人提供职业服务,还是在律师业务或者律师个人事务中,均应如此。②律师不接受危及其职业独立性的约束。⑤律师不得代理相互冲突的利益。......
2023-08-04
候选仲裁员只有在确信自己能不怀偏袒地履行职责时,方可接受指定。为谋求指定仲裁员而与当事人接触,属不当行为。候选仲裁员应披露可能引起人们对其公正性和独立性产生正当疑虑的所有事实和情况。一旦发生接触,该仲裁员应将谈话的实质内容告诉另一方或几方当事人及仲裁员。仲裁庭的审议及裁决书本身的内容应永久保密,但当事人免除仲裁员这一义务时除外。......
2023-08-04
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目前学界观点各异,有的学者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有的学者则显得相对悲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法律职业责任是法律职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职业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所应承担的责任。法律职业人员在履行法律职业过程中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
2023-08-04
有人认为,公益法律服务属于公益法范畴,而公益法的起源是“为弱者而战”。公益性是公益法律服务的首要衡量标准。综上所述,理论界关于公益法律服务的内涵是“众说纷纭”;而实务界对公益法律服务的探索也是“百花齐放”。为了能够进一步厘清公益法律服务的内涵,本书认为,公益法律服务必须具有伦理性、自觉性、无偿性、专业性四个特征:......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