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凡(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但真假难辨。而批判性思维则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西方叫“Critical Thinking”。1.批判性思维,绝不等同于否定。批判性思维倡导的理性,和感性绝不是矛盾的。批判性思维有比逻辑更丰富的内容。4.批判性思维和辩论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一场辩论。......
2023-07-18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是由问题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中会生成新的问题,同时教师会提出大量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学生也会产生许多与课堂有关的提问。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同时引发思考。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层层深入,那还能保证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掘。课堂中的提问互动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手段之一,能够让师生间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实现自己教学设计的达成,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根据目标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进一步调整课堂节奏。提问也是一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合的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后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设置思辨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性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小学生习惯从单一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对事物复杂性和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分析,多存在非黑即白、非错即对的判断模式,经常产生非此即彼的简单价值判断,思维比较单一。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容易形成人云亦云、认知狭隘的线性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单一性思维的危害性,运用情境教学法,从不同角度设置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采用问题链,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搭建脚手架,用合适的问题带动学生循序渐进、有条理地思考探究,最终达到目的:提升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社会生活中看似简单、司空见惯的情境案例,通过教师一系列思辨性问题链的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片面性,校正并形成严谨地全面看待、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二)鼓励提问质疑,激发学生思维批判性
1.把握时机,引导反思求真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但是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求真与求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如果缺乏质疑、求真和反思,就可能出现是非真假不分、善恶美丑难辨的现象。
教师的适时启发和反问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两位学生的疑问源于对事物先入为主的经验判断,可谓“熟知”。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大多数人的认可较好地展示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然而,熟知非真知。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正的判断。学生经过新一轮讨论和对相关法条的学习理解之后,进一步丰富了认识,修正了原有的“熟知”。
2.提倡质疑,求证真实问题
何谓求证?就是寻求证据并求得事物真假的证实,求证就要质疑问题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耳濡目染的一些社会现象可能是司空见惯的做法或观念,虽不正确甚至不合法,但因未得到重视和纠正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确的,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弄清的价值观与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真实、恰当但存在疑难的情境,以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
当教师给学生机会发表疑问时,学生基于经验能够对案例情境的真实性提出疑问。这些发散性问题多是符合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感性认识,独特且富有个性化的表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批判意识。这样,教师就不费吹灰之力在学生生活体验与核心观点之间搭建起了桥梁,摸清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生长点。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来自他人的批判,而是对自身的见解、推理过程有意识地进行检讨和合理反省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与“熟知”相悖的真实情境以引入冲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之外,还应善用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调整思维路径,尝试收集证据,从不同角度严格求真求证,以打破思维的惯性模式,发展批判性思维。
3.引发认知冲突,增强学生思维独立性
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不相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就是认知冲突。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是顺应或调节,也就是说,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自己原本有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的复杂要求时,为了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只能改变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在课堂中,认知冲突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独立性发展和主动学习。思维的独立性简单来说是不人云亦云,这需要个体不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又能采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小学生因所处的年龄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判断能力、思维模式等心理年龄特征和个体性差异,再加上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思想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多带有趋同性,不能深层次分析事物,不能充分吸纳他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和网络评论时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易出现认识浅显和思维从众的现状。作为教师,应该洞悉小学生这一阶段性思维特征,并且加以把握,通过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
经由学生自主解决的认知冲突才是让学生走出认知困境的关键。教师准确把握了这一特点,按照“提出问题—生成假设—引发冲突—问题导析—验证评价”的过程,通过全程问题链的设置,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显然,通过类似思维训练,学生可以在倾听、反思、吸纳他人合理观点的基础上自觉从多个维度独立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学生的思考不应是任意或随意生发的,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思维活动给予积极引导。教师应该选取“简单且熟悉—真实不简单—复杂且真实”的层次递进而又内涵丰富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抓牢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可以从情境中引出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生心理、符合学生思维层次的问题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聚焦主题,并且深入思考探究,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享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平台,教师适时地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为学生发展思维的全面性、批判性、独立性提供不小的助力。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的文章
郭兆凡(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但真假难辨。而批判性思维则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西方叫“Critical Thinking”。1.批判性思维,绝不等同于否定。批判性思维倡导的理性,和感性绝不是矛盾的。批判性思维有比逻辑更丰富的内容。4.批判性思维和辩论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一场辩论。......
2023-07-18
研究者通常都会选取一个情境 来研究心理现象,通过情境的设置来观测某心理现象并用数据作解释。情境调节假设认为,脱离当前任务 (走神)会对成绩产生影响,为最小化风险,认知系统会视任务情境以一种适应性的方式调整走神的出现。所以,个体为最大化降低走神产生的风险,应尽量控制在简单情境中走神。......
2023-11-20
这样的题,一眼看去,大僧、小僧和兔子、鸡风马牛不相及,但若追寻它的计算的基本原理,放到大算盘上去却毫无二致。只得在小僧的头上去揩油了。不多不少恰好三分之八个。若要问,需要揩上多少小僧的油,其余的大僧才可以每人吃到三个馒头?那么用三分之八去除二百,得七十五,这便是小僧的数目。......
2023-11-24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引入生活实例,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方式表示喜欢,并且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智力、指导生活、丰富情感,但在问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45%的学生表示帮助很少,20%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在理解上的进步,教师只是传送......
2023-08-04
我查阅了文献,发现没有利用PISA结果和过程数据做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章将针对中国上海学生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学生问题解决表现的差异、问题解决过程指标的综合作用开展国际比较研究。......
2023-10-19
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第六,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023-08-03
社会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组成的。显而易见,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环境中的施教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现有调查数据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问题,可将成因归纳为以下两点。学生对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培养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