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合作意识和技能培养研究

小学合作意识和技能培养研究

【摘要】: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要互帮互助,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协助工作。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和培养。教师要在讨论中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及时纠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意识,帮助他们与同伴更好地合作,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付出努力。

(一)学会表达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拥有正确的表达是讨论的必备条件。在小组讨论中,组员要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观点表达得混乱不清,那么交流必定会出现障碍,导致讨论的效率不高或者讨论的结果不理想。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自己的用语精简准确,再对学生进行要求,尤其是数学学科,数学的文字处处透露严谨,更应该要求语言的精炼。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独立表达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语言不规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矫正,让同学们树立语言精练的意识。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参与讨论等方式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面对没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教师以鼓励为主,调动他们讨论的欲望,对于他们表达有错误或者不妥当的地方,应及时加以纠正。

(二)学会质疑

学生对教师或者成绩较好的学生总是有一种崇拜感,认为他们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这种习惯来自长期的接受式教育。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不要迷信分数的权威,不要赋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太多光环。在对别人的发言存在疑惑时,要勇于提出疑问,追问为什么,不要因为害羞而不敢发言。提出疑问也是小组交流的一种方式,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大家的思维拓宽都有帮助。如果觉得同伴有不完善的地方也要勇于提出,与别人共享信息。这样对大家深入研究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都有好处。

(三)学会互助

互助精神是将团队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互助精神,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是促成团队成功的关键。在合作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要互帮互助,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协助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就完了,要让同伴知道其中的原理,理解教师的思路和其中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才是目的,同学要像帮助朋友一样帮助组员。同时,教师应提倡学生使用“我们”“大家”“一起”这样的词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避免有学生在团队中不合群,破坏团队的和谐。只有小组间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在结束一个章节的内容后,利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小组一起出一张试卷,用于小组间互相测验。最后,教师可对试卷进行点评,激发组员的斗志和兴趣。那么,在小组出试卷的时候,成员就要互帮互助,先要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梳理,然后参考课后的习题和教师平时练习中给出的题目,针对这些重难点给出适宜的题目,组员再把题目的难度进行排序,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需要不同的组员负责在题目的后面写上考察的意图。题目出完后,要有不同的同学负责抄写、准备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要发挥互助精神,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在这种活动中,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完成单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从而提升大家的互助意识。

(四)学会协调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有大家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那么如何将意见的分歧变为积极的讨论而不是争辩,主要靠小组成员的协调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观察组内的讨论气氛,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讨论,在讨论太激烈的时候适当谦让别人,在讨论的中心偏移时委婉地提出,让小组的讨论保持在正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和培养。教师要在讨论中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及时纠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意识,帮助他们与同伴更好地合作,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需要为小组合作学习付出努力。只有成员间好好合作,小组的力量才可以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