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和多媒体呈现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和多媒体呈现方式

【摘要】:多种呈现方式依托于多媒体相关技术,在认知负荷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的基础上组合呈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这一原则也在梅耶及其同事的大量实验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应当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遵循多媒体原则,并不意味着呈现方式多多益善。

(一)多媒体呈现方式

多媒体呈现方式是多媒体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材料的多种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依托于多媒体相关技术,在认知负荷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的基础上组合呈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呈现方式的指导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家们围绕着多媒体呈现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为推动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1.多媒体原则

多媒体原则强调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即设计和呈现知识材料时,应有意识地采用最少两种的媒体形式来表征知识内容。这一原则正是在遵循多媒体本质的前提下,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应用的。也就是说,多媒体学习是基于两种及两种以上媒体表征形式的。而这一原则也在梅耶及其同事的大量实验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应当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遵循多媒体原则,并不意味着呈现方式多多益善。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认为将能够使用的呈现形式都呈现给学生,会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然而,研究表明,“语音+图示+文本”的呈现效果不如“语音+图示”的呈现效果。梅耶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概括为“冗余效应”。

2.形式原则

形式原则,即感觉通道原则。根据双重编码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可知,学习者对知识材料的处理加工有两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式,分别为语言编码和非语言编码,只有在两个系统的认知负荷都没有超载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才能高效地工作。因此,在选择媒体来设计和表征知识材料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感官需求和认知负荷,来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讲解等)。这一原则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加工容量超载时该如何卸载的问题,即通过平衡视觉、听觉通道的方式来卸载认知负荷,这种方式被教育心理学家们称为“通道效应”。

3.邻近原则

邻近原则包括空间邻近和时间邻近。其中,空间邻近是指运用多媒体形式来呈现知识材料的时候,应该将相对照的内容放在一起呈现。例如,图片和解释它的文字应该整合呈现,方便学习者快捷地获取到相关信息。时间邻近主要指的是相关学习材料的呈现在时间上要紧凑。例如,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录屏PPT的画面要与讲解同步,否则会增加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负担。然而,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在个别教师制作的PPT课件中,会将图片和解释描述图片的文字分别放在上下两屏上,课堂讲解时来回地翻页。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邻近呈现能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视觉搜索损耗和避免注意分散。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即去除无关的、对学习者建构知识没有帮助的冗余信息。这一原则要求在设计教学材料时,要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趣味性,而且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所以,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材料应该言简意赅,避免为了趣味而添加一些不能提供实质性帮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快速地获取关键信息并建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