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摘要】: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内化知识,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让数学课充满魅力。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感渲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道理,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消除学生对于学习这些知识可能会产生的厌烦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加稳定。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课堂活动中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在教学中只有单纯的说教,那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同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人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更难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教师一步步地推着走,非常地被动,时间长了,自然会丧失听课兴趣,导致听课效率非常低,最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最好的让别人接受意见的方式,就是给他一点点提示,让他自己思考并做出结论。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就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思考、探究以及运用。而情境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其更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课中使用情境教学就是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然后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并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让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其积极主动地置身其中,去思考、去探究。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内化知识,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让数学课充满魅力。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在课堂当中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及课堂教学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教学场”,通过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从而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课堂学习生动化、学生发展和谐化的目的。

(二)有利于学生探索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重构。这个过程为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就创设了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当下时代发展的情境,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思考自身,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创设具体情境进行教学的宗旨应该是设定有效的场景去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预期的教学目的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就如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过滤,使学生从感知身边的真实案例中思考自身,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经过正确的引导,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剔除学生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从而保留积极成分。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是要依靠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完全是“教育场”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方面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人必定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才被称为“社会人”。情境教学就是利用教师加工处理之后的社会生活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让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达成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情感为载体来让学生感知到更加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语言、肢体动作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效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

数学课具有它的特殊性。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应该局限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通过上课学到的知识、通过上课获得的能力来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情感渲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还要强化情感渲染这一部分。有效的情境创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简单讲授知识不能比的。简单地说,情境教学可以让“感知—理解—应用”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具体、简单。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学生所学的这些知识将会变成自己的素养(能力),从而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小学数学课堂的培养内容主要有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这几方面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说教,都是大道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道理,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消除学生对于学习这些知识可能会产生的厌烦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加稳定。

【注释】

[1]王国维.教育,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J].中国民族博览,2020(17):1.

[2]田慧生,彭小明.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J].教育研究,2006(9):43-46.

[3]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5]李吉林.云雀之歌——纪实:情境教育的拓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