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格致中学: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业质量

格致中学: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业质量

【摘要】:学生报到当天即收到学校从多方采购的16本市场上已售罄的《数理化学习丛书》。作为一所市重点中学,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学校的“三全”办学理念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可,列入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稳步引进新教材教学试验,驱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保持区内领先水平,75%以上的初中部毕业生进入高中部。

改革开放之初,在党支部领导的校长责任制下,董孝闵书记、席炤庆校长率领的党政领导班子大力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再续“格物致知”传统,使教育秩序得到迅速恢复。1978年,学校作为“文革”后恢复的重点中学,首次面向全区招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国家需要补充大量理工科人才。当时自学报考的学生普遍基础较为薄弱,学校在全区择优录取,招收两个二年制理科班,即1978年9月入校,1980年7月参加高考。校长席炤庆十分重视理科班的教学。学生报到当天即收到学校从多方采购的16本市场上已售罄的《数理化学习丛书》。学校为理科班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皆为“文革”前分配到学校、知识基础扎实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文革”前已经完成高中3年的教学循环。理科(1)班先由汤昌浩任班主任、后由傅恒奎接任,语文老师沈嘉东,数学老师朱云清,外语教师汪家骏。理科(2)班先由潘为南任班主任、后由姜秀娥接任,语文老师陈彩云,数学老师刘汉标,外语教师许宝盈,朱世芳兼任两个班级的化学老师。

图3-5-1 潘为南老师

图3-5-2 陈彩云老师

图3-5-3 朱云清老师

图3-5-4 许宝盈老师(右二)带教林立勋老师(右一)

理科班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全力以赴考大学。学校在教学楼入口的黑板上写着距离高考所剩的时间,同学们能时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进而珍惜学习的机会,有时连课间也不休息。班主任姜秀娥老师为学生的身体健康着想,在课间将同学们“赶”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1980年高考,两个理科班中75%的同学都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完成了当时开设理科班的历史使命。后来学生回忆起当时那段紧张而有意义的时光,既为当时执着的学习精神而感怀不已,也为当时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严谨教学而感恩于心。

20世纪80年代,学校提出“三全”的办学思想,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内课外全面安排,全体同学全面提高”,把是否贯彻“三全”作为衡量和评估学校各项工作的要求与标准。作为一所市重点中学,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高考带有选拔性质,难免会有学生落选,但是学校认为格致的学生都是择优录取的,学校理应对每一位学生全面负责,让他们都能符合高等学校的选拔标准。学校的“三全”办学理念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可,列入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世纪80年代,学校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轨同步”的教学体系。在“第一课堂打基础”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差异,潜心研究学情,改革教学内容,落实因材施教。1982年,初中年级两个班级试用部编语文重点中学试点教材。在1985年初三毕业会考中,试用试点教材的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比其他班级的平均分数高出7.5分。1984年,初一年级试用美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编写的数学教材。1983年,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试用徐方瞿编写的教材。1984年,初一年级开始加用《新概念英语》教材。稳步引进新教材教学试验,驱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1984年秋季,学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改革综合试验,力图通过全局部署,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校领导深入初一年级,与年级组长及全年级教师一起研究。各门学科都列出了研究课题,尤其是语、数、外三门学科立足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聚焦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力争在课堂上完成消化、理解、记忆以及培养能力的任务。

全体教师的高度认同和共同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85、86、87届3届高中毕业生100%被高校录取,其中70%左右被部属重点高校录取。之后的几年里,大学录取率均在97%以上,在高中会考中,多数学科在全市名列前茅。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保持区内领先水平,75%以上的初中部毕业生进入高中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的高升学率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先后对学校卓著的办学声誉做专题报道。

1991年9月,学校作为上海市9所重点中学之一,在高中部实施课改试验,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学时间由45分钟1节改为40分钟1节。教学时间减少,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少精活”的原则:学时少,即不得随意加课;教学内容精,即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精讲精练;教学方法活,即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1994年制订的五年发展规划要求在教学中实施“三还”“三抓”计划,即把课余时间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欢乐和愉快还给学生;抓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抓基础学科、抓教学质量管理。1995年9月,设备经费投入700余万元的教学大楼正式启用,学校配备了36个设备齐全的标准教室,6个实验中心,包括3个物理实验室、3个化学实验室、1个生物实验室、1个史地教室、1个电脑室、3个语音室及演播厅。学校按市级标准建设电脑室,配有110台486电脑和16台586电脑,并将其中的56台电脑组成局域网。600平方米的师生阅览室,藏书8万余册,订阅各类报纸、期刊260余种,实行开架阅览。由此,学校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物理、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均超过教材规定,为初一、初二年级和高中3个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必修课,并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