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7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市局鼓励格致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经学校党支部认真研究讨论,一致同意将邵丙章评为二级教师。上海市举行第一届数学竞赛,格致中学获得“二、三、八”3个名次。1959年由陆定一出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恢复正常教学”。至此,格致中学全校恢复课堂教学。......
2023-08-03
1986年,在学历进修目标基本达成后,学校在“七五”开局之年,率先制定《格致中学1986—1990教育改革总体设想》,明确提出5年内建成一支骨干教师为主、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作为五年规划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学改革、育人目标的根本依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办好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要求,学校于1994年制订了新一轮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年龄结构合理、师德修养好、业务能力强、风格鲜明、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影响的高质量优秀队伍,作为新五年规划“135接轨工程”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3]
(一)特级教师引领教学
1978年,上海评选出首批17名特级教师。1980年,第二批评选出36位特级教师。格致中学的数学教师刘永贞、语文教师高润华名列其中,镌刻进上海市的教育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格致中学已经拥有两位特级教师的宝贵师资财富,在当时上海1000多所中小学中尚属鲜见。由此,格致中学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见一斑。
刘永贞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走进了人民教师的行列,据文献记载和师生回忆,刘永贞老师的特长是“代数”,特别注重基本概念的剖析,20世纪60年代率先突破当时主流的讲授法的束缚,运用师生对话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显著。1956年起,刘老师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达26年之久。据同辈和后辈教师回忆,刘永贞老师具备淡泊而不失热忱的德性与资质高深而不失灵动的学养,学校摸索出一套“师徒结对”“组内教研”的治理教研组经验。刘永贞老师悉心安排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生力量,获得了数学组“老母鸡”的美誉,数学组的师徒结对经验经过总结提升为校级的带教制度;此外,刘永贞老师大力提倡组内老师集体上同一课时,各写教案,轮转上课,取长补短,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大为兴盛的“同课异构”。在刘永贞老师的带领下,格致中学数学组钻研之风渐盛,全组教师形成合力,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学品质,并成长为具有优良传统的市劳模先进组。格致数学竞赛从50年代的“2、3、8”走向新辉煌,格致学生在各届高考和数学竞赛中成为生气勃勃的常胜军。
高润华1983年被聘任为校长,主政格致长达十年,她的名字与格致教育血脉相连。她获得了几乎所有教育管理的荣誉称号,先后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教育界所推崇。同时,高润华校长的另一个身份是语文教师,1958年入校执教语文,教龄长达半个世纪。她的一生坚守语文教学的三尺讲台,为格致师生所尊崇,更为自己所珍视。
20世纪60年代初,高润华老师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吕型伟专家发掘,作为语文教学新星,开设市区级的公开课,发表教学论文,被推上语文教学示范“文道统一,以文为丰”思想主张的教育科研第一线,并初步形成“精雕细刻”的教学特色。80年代以来,历经20年教学磨砺,高润华老师“精雕细刻”的教学特色正臻于成熟,“文道统一”的教学思想更恰逢其时,大放光彩,其教学特色遂成为享誉全国的语文教育的重要流派。教学、管理工作之外,高润华笔耕不辍,从60年代开始,先后发表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数十篇,直至2005年,年逾古稀的高润华仍有文章发表。“特级教师”称号是对高润华老师“精雕细刻”的教学特色的一种赞誉,更是对高润华老师对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一种嘉奖。
1995年高润华老师担任格致中学名誉校长,退而不休,竭尽余力带教格致青年教师,常常受邀为格致教师开设的市区级公开课任评课专家,继续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可以说,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高润华老师一生坚毅热忱,从未放松个人专业发展,从不放弃教学改革一线,这在上海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属罕见,堪称是一株教育教学的常青树。
20世纪90年代,特级教师的评选进入常态化的新阶段,更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准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市第四、五、六批特级教师评选,数学教师刘汉标、语文教师钱伟康、地理教师向学禹、数学教师孙兆桂相继进入特级教师行列。截至1997年,格致中学的教师队伍拥有6位特级教师,在当时上海的1000多所中小学中出类拔萃。
刘汉标老师和孙兆桂老师是数学组的绝妙双璧,一生与格致结缘,人生历程的光亮焦点,尽是以格致中学为坐标。二人同为格致中学1957届高中毕业生,二人都因病休,一位无缘高考,另一位肄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均受到老教师垂青推举,于20世纪60年代初同期进入格致中学。通过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个人的静心沉潜,两位老师迅速完成了从青年教师到成熟教师的成长蜕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双双通过1986年首届高级职称评审。
刘汉标老师,为学时,他是同学眼中的数学神童;为师时,他是学生眼中任何数学难题都难不倒的“老法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刘汉标老师长期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并全面负责数学组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尤其善于引导拔尖学生发展数学才能。刘汉标老师以其出色的才学,质朴无华、洒脱浑厚的个性,与学生的友好关系,“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教学特色享誉历届学生,学生亲切地称他为“老标先生”。刘汉标老师擅长几何,因其尤喜用“四点共圆”定律解几何题,在学生中又有一个雅号:“四点共圆”。刘老师在80年代初发表并参与编写了一系列教学研究文章和著述,凸显出中学优秀数学教师的学术引领性。
孙兆桂老师擅长教“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实践学法指导,教学容量大却不失细腻,既注意思维过程的剖析,又重视证明和演算的完整,努力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数学,“讲透概念,反复练习;指拨难点,要言不烦”的教学特色与他静思默想不善言谈的个性正相契合,在格致广大师生中小有口碑。
钱伟康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进入格致,先后受教于出身名门、底蕴深厚的翁璇庆老师和教学水平精湛、富有魅力的陈彩云老师,根据自身特点博采众长,80年代初成长为骨干教师。钱老师的粉笔挥就的板书书法优美、气质洒脱,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私下以雅号“仙人”称之,与其学者风范十分契合。同时,钱伟康老师善于反思教学,认为“长文快教”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率先组内倡导“长文短教”的教学实践,并发表相关教学论文。钱伟康老师长期深入研究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和命题评价,在上海市中学语文教育界颇具影响力,多次受邀于上海教育电视台做高考复习辅导的电视讲座,并多次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和成人卷等重大考试的命题工作,起到显著的教学引领效应。
向学禹老师1978年调入格致中学任教后,积极探索地理教学改革,尤为注重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挑战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应试教育,率先实践90年代后期才进入公众视野的素质教育。向学禹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每月出一次地理墙报,发给学生每人一本地理手册,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地形图等地理小制作;同时,向学禹老师改革了考试评价,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小测验,创新期中期末考试形式。1983年的市级公开课“自然带”让向学禹在上海市的中学地理教学领域崭露头角,此后他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公开教学,多年来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科研论文,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多次荣获全国、市、区优秀论文奖。同时,向老师刚直的性情转化为旺盛的创造激情,80年代初他先后倡议成立格致天文小组、气象小组、地质小组,辅导学生开展天文、气象、地质等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历届全国和上海市的气象、天文竞赛中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带领天文小组的学生在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观测重要天象达数十次,经主流媒体报道而为公众关注和热议,格致的地理教学和第二课堂面貌为之一新。现今,当年格致学生制作的地理墙报、试卷、小制作、100多万个气象数据,5000多份图表,1万多张天气图,数百张天文小组的活动和重要天象的照片,或珍藏在向老师的办公室,或展示在格致地理专用教室,还原了当年格致地理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真实风貌,无不令观者震撼而心生敬意。
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特级教师的4位老师,均为40年代生人,80年代成为骨干教师时年富力强,能力出众,敢于打破传统率先实践素质教育。90年代后,他们年岁增长,积淀更为深厚,教学与科研并重,当时格致中学特级教师的课每周定期向全区开放,欢迎区内教师来校听课,交流,签约跨校带教外校青年教师。1997年特级教师高润华、孙兆桂被聘任为黄浦区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导师团顾问和导师,体现了格致中学特级教师在市、区教育教学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入21世纪,几位老师均届退休,钱伟康和向学禹两位特级教师仍接受黄浦区的新任务,组建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室。
(二)培育骨干教师成长
图3-4-1 刘永贞老师(右二)、陈绍实老师(右一)
图3-4-2 何炳基老师(右二)、姜秀娥老师(右一)、孙晓峰老师(左一)
图3-4-3 马虹莺老师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饱受十年动乱严重破坏的学校经历拨乱反正,格致传统正本清源,教育秩序迅速恢复,步入正轨,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浴火重生。“文革”前分配到学校的一批大学毕业生,如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马虹莺,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天水,196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钱伟康、物理系的姜秀娥和孙晓峰,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朱云清,1963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球类专业的陈孝栋,1963年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外语系的林立勋,196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徐翔舟;或1978年调入格致中学的大学毕业生,如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向学禹、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陈绍实,这批教师大多在“文革”前作为青年教师完成三年学科教学小循环。“文革”期间,他们断断续续教学,经受历练,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已是40岁上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学臻于成熟,精力充沛,富有干劲,为了挽回十年浩劫的损失,他们都全力以赴搞好教学工作。学校作为重点中学面向全区招生,1978年招录并开设两个理科班。当时这批教师被委以重任,姜秀娥担任理科班班主任兼物理教师;孙晓峰20世纪80年代长期担任“物理教研”组组长,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25年,他的工作特点是较少发表冗长的训斥性班主任演说,注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寓教育与潜移默化之中,深受学生敬爱。姜秀娥和孙晓峰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获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表彰。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明确提出“三全、三特、三出”的办学思想。学校通过选任合适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让一批教有所长的骨干教师得到历练,迅速成长。1983年,学校通过了对骨干教师认定标准的讨论,除了思想政治素质,主要的考量标准还包括业务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过民主协商和反复酝酿,各组经过投票民主选举产生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朱廷玫、张志斌、刘福朝、马虹莺、沈咸勋等骨干教师长期担任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袁美云、张许萍、秦宗武、马虹莺等骨干教师担任高中部年级组长,陈天水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刘渝瑛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林立勋担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孙晓峰担任物理教研组组长,尤少和担任政音美教研组组长,陈燕敏担任化学教研组组长,向学禹担任史地教研组组长,张强华担任生物教研组组长,陈孝栋担任体育教研组组长。此次改选,使组长的平均年龄逐步下降,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走上教研组长的岗位,接受锤炼。教研组内,规定教研组长是组内骨干教师的导师,有责任创设条件促进组内教师成长。其次,在校级层面设置学科教学、班主任、教科研等讲座培训,教科研论文评比、百花奖等助推骨干教师成长,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区级、市级教学比赛,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市、区骨干教师培训班。
图3-4-4 张志斌老师
图3-4-5 陈燕敏老师
图3-4-6 张强华老师
图3-4-7 秦宗武老师(右一)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
图3-4-8 袁美云老师(左)与学生合影
图3-4-9 陈天水老师正在创作书法
图3-4-10 学生为朱廷玫老师(左)献花
图3-4-11 孙兆桂老师(右)与林立勋老师
图3-4-12 尤少和老师
图3-4-13 夏云川老师
在1987年首届中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学校共有14位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分别是何炳基、钱伟康、虞咸康、陈天水、高润华、孙兆桂、刘汉标、皮忍安、向学禹、夏云川、周文川、潘为南、张诗祖、朱云清。在1988年第二届中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学校共有17位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分别是姜秀娥、赵全兴、张振文、潘秀珍、孙晓峰、赵启中、沈嘉东、陈绍实、尤少和、林立勋、陈孝栋、陈剑秋、马虹莺、张许萍、陈彩云、刘永贞、张强华、宋惠芳。至1988年,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35%以上。
1984年聘任姜秀娥、傅锦疆为副校长(20世纪90年代后,傅锦疆任东格致中学校长,姜秀娥升任学校校长)。1984年,孙兆桂被选任为教导处副主任,1986年钱伟康被选任为教导处主任。学校平均每学年受到各级各类个人或集体表彰达15余次,获得荣誉和表彰的对象基本以这批骨干教师为主。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教育质量享誉沪上,尤其是理科见长的教学特色得以彰显,办学成果丰硕,这都表明这一时期的骨干教师培育卓有成效。
1990年,上海在全国首创并正式实行《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形成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将教师职务培训纳入教师进修计划,增加可实现学历提升的高一层次学历培训,率先开设以中学教师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生课程班。1991—1995年,学校已有85位教师完成了“540”或“240”岗位职务培训。至1995年,已有5名骨干教师完成研究生课程,1996年新增4位骨干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4]
1997年,陈维芬、伊燕龄、沈咸勋、杨永武担任初中部年级组长,何平、马莹、顾天立、叶瑛、刘国祥、孙晔担任高中部年级组长,张正康、顾天立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皮忍安、李世廷担任数学教研组长,张秀霞、郑爱群担任外语教研组长,何平担任政治教研组长,顾国富担任物理教研组长,张万里、吴佩娣、张志斌、金国强分别担任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教研组组长,虞咸康、徐翔舟、姚畅担任体育、艺术、劳技教研组长。其中,杨永武、叶瑛、孙晔、李世廷等青年骨干教师开始肩挑重担。
1993—1997年,学校教职员工中有92人次获全国、市、区各类荣誉称号,班组先后20次被评为市、区先进班组。高润华被评为全国劳模,皮忍安、向学禹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姜秀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组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陈天水、孙晓峰、孙兆桂、林立勋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傅锦疆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校长,杨永武、沈咸勋获得金爱心一等奖。这一时期,获市级及以上表彰的基本以中年骨干教师为主,同时,青年骨干教师也开始进入表彰名单。
(三)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般来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一分为三,作老、中、青计。总体结构以各占1/3左右为合理,小学可略偏青,高中略偏老。20世纪80和90年代,学校出现了退休高峰和入学高峰叠加的情况,同期,一批批大学毕业生陆续分配进入学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从80年代的约30%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40%。80年代,学校基本形成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90年代后期,逐步完善创新培养机制,给青年教师丰厚的成长土壤,取得显著成效,为两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也为世纪之交建设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储备了后备力量。
1.20世纪80年代的格致中学青年教师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中小学普遍出现两个高峰:学生入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老教师一批批退休,青年教师一批批补充进来,这是难以逆转的自然规律。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保持在80余人,到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保持在100余人。20世纪50年代末进校的老教师中,尚未退休的只剩下两三位,20世纪60年代进校的骨干教师有二三十位,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师范院校毕业生实行分配制度后,一批批高等师范本科毕业生相继分配入校。
学校积累了一系列“老母鸡孵小鸡”式的带教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四心培育”、双带教制度和二级培训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将牢固的专业思想视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最根本因素,从青年教师来校报到的第一天起,就紧抓思想教育,请资深教师现身说法,请入职两三年的青年教师谈成长体会,对青年教师既热情又严格地提要求。具体而言,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具备“四心”,即“安心、虚心、专心、爱心”。只有安心于平凡而光荣的岗位,才能专心致志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刻苦钻研,才能虚心地向资深教师求教,虚心地与其他青年教师一道互补长短,共同提高,才能对学生倾注爱心,教学相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培育青年教师“安心”,主要通过“两年坐班制”实现。同时,党支部举办政治讲习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联同教工团支部,帮助青年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促进全体团员教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教育活动,不少青年教师安心教学,潜心钻研,逐渐对学生、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浓烈的大爱之情。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一个善于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往往善于教书,而缺乏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教师,难以取得教学的真正成功。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方面提高,建立“教导处—教研组”的二级培训制度和“学科教学—班主任”的双带教制度。
“教导处—教研组”的二级培训在试行完善之后,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由教导处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校级层面的共性培训。针对1年教龄的职初教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侧重于教案体例、课堂流程、学校传统、学校制度等基本内容。针对入职两年以上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提高性培训,侧重课堂教学的表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培训内容,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考核要求。其次,将培训基地落实到各教研组内,要求根据各学科教研组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传帮带”,传承“老带青”的传统,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的导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学科教学—班主任”的双带教制度,分别由教导处和德育处牵头,组织青年教师向资深教师和班龄较长的班主任“拜师结对”。带教导师需持续开展手把手式指导,同时在教研组内“选苗子,结对子,压担子,让位子,结果子”,促进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学科带教由教导处牵头,安排青年教师与同一学科教研组中承担相同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师徒结对”,教导处备案,并实行“一年一结对”的滚动结对方式,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向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骨干教师学习,博采众长。对于学科带教的具体要求包括:在教学进度上,师傅领先一步上课,节节在前,徒弟先听后教。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徒弟必须听完带教师傅的所有课程,带教师傅至少听徒弟12节左右的课,并在课前备课时加以指导,课后及时进行评课。凡遇公开课和教学比赛,师傅要全程把控备课、试讲、磨课的节奏,尽力帮助青年教师开课成功,比赛得奖。学期结束,徒弟撰写固定格式的小结,师傅进行必要的评估和鉴定,放入两者的业务档案存档,为将来的教师职务评审积累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带教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对青年教师业务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校还将特级教师、原数学教研组组长刘永贞,原语文教研组长陈彩云请回来带教青年教师。在近10年时间里,她们栉风沐雨、寒暑不侵,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天天到校帮助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大组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备课、修改教案、听课、评课,还亲自上课示范,深深感染了同组的其他教师。1996年,格致中学曾为刘永贞老师八十寿诞举办盛大的祝寿仪式,之后还为陈德隆、陈彩云、刘永贞等3位老顾问举行欢送会。
这样,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一般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学工作,部分青年教师在带教师傅的精心培育下,通过自身刻苦努力脱颖而出,进入青年骨干教师行列。1988年,黄浦区开展语、数、外三科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学校共有7位青年教师参赛,4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青年教师在区级层面崭露头角。
班主任带教由政教处牵头,组织青年教师与班龄较长的班主任“师徒结对”。学校有计划地把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分批推上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线。新教师入职后要先做一年见习班主任,有的新教师在班主任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马上顶岗接班,在实践中锻炼。1982年后进入学校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1人长期担任班主任,占学校班主任队伍的14%。在这11名班主任中,有2人分别获得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市园丁奖荣誉称号,6人获区园丁奖,3人获校园丁奖。其中,1986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进校的孙晔老师所带教的初三班级于1990年被评为市三好先进集体,她本人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蔡蓉老师初踏三尺讲台,雏燕翅嫩,照本宣科,普通话清雅但课堂平淡。学校安排师徒结对后,师傅高润华向她伸出友谊之手,随堂听课。冬去春来,春华秋实,蔡蓉的教学特点逐步与高润华老师“教学严谨,精雕细刻”的语文教学风格相融合。蔡蓉的教学设计精雕细刻,尤其擅长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执教传统文化名篇《苏州园林》时,蔡蓉先带领学生到豫园游历玲珑的山亭楼台、弯曲的回廊曲桥,再以幻灯机放映苏州园林幻灯片,园林的映像变幻为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述。教学之余,蔡蓉沉浸在作文、练笔、周记等6沓高高的作业本堆里,精批细改学生的习作,同时深入开展课外阅读,加强专业积累。她在黄浦区青年教师大奖赛中两次摘得一等奖桂冠。1992年,蔡蓉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师傅高润华全程指导,与其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磨课。蔡蓉执教的参赛课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学过程以盼春、绘春、赞春为主线,将学生引入春季万物复苏、群芳争艳、蜂飞蝶舞的美好意境,终获大赛一等奖。后相继获得区新长征突击手、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青年班主任等光荣称号。[5]
图3-4-14 蔡蓉老师
孙晔和蔡青先拜刘永贞、李世廷为师,后拜刘汉标、魏宗道、陈绍实、顾鸿达、孙兆桂等老师为师。她们在3年时间里,观摩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数学课达600多节,吸收、融合了多位老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1987年至1992年,学校先后培训青年教师25人次,每学期纳入带教制度的师徒从开始时的8对,发展到1992年的12对。通过培训,青年教师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教学工作,部分教师经过一轮提高性培训,已脱颖而出,进入骨干教师行列。1982年以后大学毕业分配进校的17名青年教师中,蔡蓉、杨燕、朱莹毅、孙晔、蔡青等5位青年教师在1993年之前被评为一级教师。其中,1983年毕业进校的蔡蓉于1996年被评为高级教师,同年被评为校级学科带头人。1997年,蔡蓉、孙晔、蔡青进入黄浦区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进校的青年教师经10年历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都成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蔡蓉1997年被选举为党支部副书记,后调任金陵中学校长,现任黄浦区教育党工委书记;孙晔调任敬业中学副校长;朱莹毅被选举为学校工会主席,后调任光明中学副校长;蔡青任学校教导主任。这批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悉心培养下快速成长,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成为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师资形成合理梯队,数学组五代同堂,语文组四代同堂。青年教师在格致文化的浸润下茁壮成长,逐步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形成严谨务实的教风,传习和继承了老格致的优良传统。
2.20世纪90年代的格致中学青年教师培养
20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引进了一批高等师范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199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永武、英语系的马莹、化学系的陆静,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张宇阳,199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姚勤,1991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政教系的姚卓匀,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羊光、物理系的钟浩、化学系的常途,大都在任教5年内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杨永武是学校1986届高中毕业生。回母校任教后,杨永武依然以当年的学生心态在业务上向老教师们求教,虚心向带教师傅马虹莺、高润华老师学习,力争在每一次听课中不断进取。学生时代在格致中学的时光,使杨永武谙熟学校传统,更加能够体悟、认同、践行“安心、虚心、专心、爱心”的八字箴言。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做好一名教师,必须做到“二多一忌”,即多为班级花费一点时间,多为学生投入一些情感,处理问题切忌立竿见影。杨永武在班主任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工作作风细致入微,对学生每一个表情后深藏的心理活动都了然于胸,处理学生问题游刃有余。他担任班主任、任教语文,班上有学生外语、数学成绩不好,他就自己先去进修,然后再辅导学生。踏上班主任岗位仅3年,他带教的班级就被评为黄浦区先进集体。1994年,在“爱的教育”研究会和《上海教育报》主办的“金爱心教师”活动颁奖大会上,杨永武获得“优秀金爱心教师”荣誉。从此,杨永武一生与学生德育工作结缘,在学校德育处主任的岗位上工作长达20年,后常驻学校奉贤校区任分管德育的执行副校长。
1994年,学校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出现的新特点,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根据1996年的统计数据,学校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职的114位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47人,占教师总数的41.2%;45岁以下的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7.9%;45岁以上教师58人,占教师总数的50.9%。数据表明,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队伍相对单薄,而到2000年时,将有近30位教师退休,世纪之交将面临骨干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
学校党政领导在认真分析教育形势、社会形势和学校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到学校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当时,学校党政领导中心组专题研究讨论“加速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青年教师队伍”,提出课题“适应一流教育的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探索”,以科研促管理。时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志敏创新工作方法,首先在全体青年教师中进行了一次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在职业期望与现状、师德与业务、培养与使用、常规与提高、留与流的关系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安心教育工作,但是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教师普遍对自身业务提高和发展前途有较大期望,但有部分人处于迷茫状态,找不到突破、提高的方法和路径。
基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学校党政领导经过探讨,决定在继承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青年教师的思想脉搏,以党支部牵头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师德素养,制订《格致中学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举办青年教师“希望之光”研修班,大胆启用一批青年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健全、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另据问卷调查,学校79%的青年教师认为,报酬、职称、评优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标志,体现了当时青年人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必须拥有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青年教师唯有树立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抵御各种诱惑。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大力倡导奉献精神,引导青年教师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做一个大气、正气的育人者,树立教书育人的师表形象。为此,学校党总支组织青年教师成立了“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和党课学习小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提升思考问题的基点和价值取向的平台,构筑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追求目标。读书会既学习政治理论,也学习教育理论,以精神激励和理论支撑,引导青年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党总支还注意引导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积极上进,为每位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配备理想信念坚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富有人格影响力的党员作为“政治导师”,对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这样,青年积极分子成熟很快,多名青年教师发展入党,青年党员的比例不断提升。学校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针对教师发展的薄弱环节,从3个层面(1—2年为适应期,3—5年为成熟期,6—10年为提高期)、5个方面(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德育能力、科研能力、学识水平)制订了培养方案,提出发展要求。青年教师依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青年教师明确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具体方向。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并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青年教师在完成学历提升后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可全额承担学费。为此,学校还制订了一个特殊的培养计划。一方面,适当减轻参加学历进修者的工作量,助力其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始终安排其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以教学实践推动理论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迅速提升。这个特殊的培养计划惠及多位申请学历提升的青年教师。历史教师邵清在华东师大完成3年研究生学习后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1998年被评为全区最年轻的高级教师,先后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后调任大同中学,现任上海外国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2014年被评为历史特级教师。
1996年11月23日—1997年1月24日,学校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希望之光”研修班,学校47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加。研修班邀请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于漪老师,以“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为主题,做师德素养报告,教育青年教师安心教育,奉献爱心。邀请名誉校长高润华、特级教师向学禹以“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为主题,做专题报告,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邀请教科研专家以“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为主题,作专题培训。学员围绕“我是怎样当好班主任的”等主题分组讨论并集中交流,最后撰写研修小结。研修班结束后,配套的演讲比赛、板书比赛、命题比赛、教学大奖赛、主题班会大奖赛、自制多媒体课比赛、科研论文评比等活动一直延续到1997学年度。此次“希望之光”研修班及其配套活动,有效推动青年教师在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图3-4-15 学校为参加“希望之光”研修班的青年教师编印文集
1996年,学校提拔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在校级领导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20%;中层干部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0%;年级组长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教研组长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30%;班主任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0%。1996年,4位青年骨干教师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朱莹毅任工会主席、教导处副主任,常途任教导处副主任,姚卓匀任政教处副主任,蔡蓉任党支部副书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受锻炼,不断成熟,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生力军,后又调任到其他单位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朱莹毅后调任光明中学副校长,常途后调任62中学副校长、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姚卓匀调任黄浦区文化局副局长、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民盟市委秘书长,蔡蓉调任金陵中学校长、大同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黄浦区教育党工委书记。
有关格致校史稿.第二卷的文章
1949年6月17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市局鼓励格致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经学校党支部认真研究讨论,一致同意将邵丙章评为二级教师。上海市举行第一届数学竞赛,格致中学获得“二、三、八”3个名次。1959年由陆定一出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恢复正常教学”。至此,格致中学全校恢复课堂教学。......
2023-08-03
格致中学老师无论是被打倒后复出的有专长、有水平、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重返课堂、专业基础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都为推进学校的复课教学倾注了全部心力。对顽劣学生如此无礼的恶作剧,身为“国学导师”的周艺全然不顾,忍辱负重,大汗淋漓地坚持讲课不误,教书育人的执着精神令人动容。......
2023-08-03
格致中学全校师生员工联合签名发表庄重宣言,一致保证坚决拥护人民政府的政策,贯彻政府的一切决议,用搞好学习与师生团结、全力响应劝募寒衣运动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自己政府的拥护和对受灾同胞的关怀。本市复旦大学、格致、缉规、虹中、市西、南洋、位育、江湾、高桥、市一女中、民立女中、革大上海俄文学校等校纷纷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节纪念大会。......
2023-08-03
格致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具有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理科资优生培养中虽遇到了不小困难,但仍努力传承和发扬理科见长的办学传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市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各项竞赛中,格致学子荣获市级以上等级奖3000多人次、全国以上等级奖达600人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理科见长尤其是数学见长的教学特色和办学传统不断得到巩固,取得卓著的办学声誉和社会的高度认同。......
2023-08-03
5月25日清晨,学校地下党负责人、高中学生何祚榕根据上级领导指示赶到格致中学,要求教务主任盛蔼如老师负责维持学校秩序,保管好学校财产,等候人民政府对学校的接管。1949年6月1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中主任杭苇率领接管工作组进驻“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宣布学校由军管会接管,王子修为接管工作组组长,陈尔寿、李宗德等为工作组组员,学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
2023-08-03
格致中学以理科教学著称,尤以数学教学见长。图1-4-1黄松年老师1956年,刘永贞受上级领导部门指派调入格致中学,不久便当上了数学教研组长。格致中学对文科教学同样十分重视,比如,语文教研组对中学文科教材的稳步革新,外语教研组对“外语对白学习会”的创设,都为格致中学教学文理均衡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2023-08-03
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虽然格致中学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十分有限,但却在学生中埋下了求知的种子。如前所述,从1969届至1976届,格致老师在当时“文革”逆境中坚持教书育人,在学生中埋下了求知的种子;一些好学生毕业离校踏上社会后,在职场人生道路上,继承发扬母校“格物致知”的传统,不断成长成才,特别是其中的优秀典型,成为各行各业的事业成功者,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23-08-03
1966年7月16日,召开了上海市应届毕业生代表大会。196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三年级集中到浙江中路小学,进行“赴新疆”专题学习。毕业分配方案是“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来自初、高中的“老三届”首批29位学生,打破了毕业分配初的宁静,6月18日,在虹口体育场,黑龙江军垦农场招收上海知识青年的大会上,他们自愿报名去黑龙江。......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