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调整充实师资队伍,学校抓住时机并加强师资队伍

调整充实师资队伍,学校抓住时机并加强师资队伍

【摘要】:学校把握改革发展大势,借助于体制改革,抓住师资调整和充实的时机。从外校选调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因病休无缘高考的20世纪60届高中毕业生孙兆桂,1960年从教后经过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个人静心沉潜,不仅能胜任高中数学教学,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随着1978年恢复高考和1980年恢复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1982—1988年,一批高等师范毕业生相继分配到学校,充实教师队伍。

1978年,学校共有32个班级,任课教师80余名,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状况,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文革”期间引进的一批教师学历不达标。为此,学校党支部首先抓教师的思想工作,动员教师克服家庭事务困难,鼓励教师自学和业余进修,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保障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学校还开展校级层面的自主进修。一方面,通过“一帮一”“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仅1978年就有13对师徒结对。另一方面,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专门组织老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物理教研组开设“普通物理学”讲座,语文教研组开设“古汉语”讲座。经过较系统的学习,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中曾一度存在的“现炒现卖”现象基本消散。学校鼓励教研组共同探讨教材和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磨课和公开教学展示。如执教79届学生开设的公开教学课“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由数学教研组新老教师集体讨论,再由79届备课组的3位老师轮流上课。经过3次上课、3次磨课、3份教案,形成教研组共享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这样一套以老带新、能者为师,促进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的教学管理方法,凝聚新老教师之合力,使教研组团结融洽,对提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大有帮助。1978届学生成绩优良率同比增加18%,不及格率减少20%。1978年2月16日《文汇报》曾以《自力更生抓好教师在职进修》为题,专题报道上海格致中学组织教师进修的实践做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工作行之有效。

学校把握改革发展大势,借助于体制改革,抓住师资调整和充实的时机。1982年起,学校试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握好用人权,实行教师聘任制和考核制,依据“双向选择,差额聘任”的原则,根据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从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工作效果、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排摸、筛选和考核。从外校选调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加强学校师资队伍。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专业的陈绍实老师、毕业于北京师院地理系的向学禹老师于1978年调入学校,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对于学历不达标但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学校为了让他们尽快达到合格的要求,制订和实施了学历进修计划。一些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好,经过长期带教、自学、培训和学历进修,不仅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特别优秀者被选任为教研组长和学校中层干部。因病休无缘高考的20世纪60届高中毕业生孙兆桂,1960年从教后经过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个人静心沉潜,不仅能胜任高中数学教学,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1982年,孙兆桂在上海电视大学完成大专学历进修,1984年被选聘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1991年被任命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199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物理教师顾国富坚持参加上海教育学院物理专业学习,完成本科学历进修,后担任物理教研组长。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教师数量基本维持在80余名。1982—1987年,约30位教师完成学历进修,其中在1985年前完成学历进修的教师达到21人,占完成学历进修总人数的70%。换言之,当全国和上海在1985年之后全面开展学历“补偿”时,学校已经借助于体制改革的先行优势,帮助大部分教师完成了学历进修任务。比如,1984年开始体制改革后,学校在编制核定的条件下,于1984年下半年一次性选送5位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脱产进入大学进行知识更新和学历进修。[1]1986—1987年,近10名教师进修学历。1990年,教师学历进修已进入零星扫尾阶段。同时,随着1978年恢复高考和1980年恢复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1982—1988年,一批高等师范毕业生相继分配到学校,充实教师队伍。由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达标率和知识基础均实现大幅度提升。

总之,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学历进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起点有效提高,基本形成一支学历合格、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1986年后的两个五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