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诸葛亮遗书:善进与善退为能

诸葛亮遗书:善进与善退为能

【摘要】: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我六出祁山,六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旧套,常常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消灭敌人。我以为: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善败者不亡。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为剿灭汉贼,恢复中原,我率兵六出祁山,每日起早睡晚,日食不过数升。我虽知食少事烦不能持久,但我更知自己肩负重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自用“木牛”、“流马”大败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我又策划了一出“引君入瓮,以火攻之”的好戏,于上方谷大败魏军,此一役我军尽占渭南,之后,我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一日,费从成都赶来,报我:东吴进兵伐魏不利,已经退兵。我闻此言,犹如五雷轰顶,顿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失去知觉。众将急救,半晌方醒。我心昏乱,旧病复发,我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大丈夫理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扶病理事,愈感劳累,常常吐血不止。六、七日后,终于卧倒榻上,我料自己时日无多,遂开始料理后事。

我将自己亲手所书兵法共二十四篇,传予姜维,又把“连弩”之法一并授之。告知蜀中诸道,皆不必多虑,惟阳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姜维一一答应。

我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叮嘱我死后,他可依计而行。

此后,杨仪前来问病,我把一应大事,尽托杨仪代理。

我一一调度完毕,便连夜将病情上奏我主刘禅,我主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想到我主如此关切,而自己今后再不能为其效力,我心俱碎。见李福遂嘱其应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我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我所著兵法授与姜维,他自能继我之志,为国出力。

我志尚未实现,而身将先死,我虽不愿,但也无可奈何,心中有太多不舍,遂又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抚面,彻骨生寒,我知自己已不能再临阵讨贼!

回到帐中,我虽觉身体不适,但我深知自己死后,我军退入蜀中,司马懿定会乘势追击。与敌交战,进需谋,退更需谋,而且退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我遂吩咐杨仪,马岱、王平、张冀、张嶷等,皆忠义之士,堪可委用。缓缓退兵,不可急骤。姜维智勇足备,可以断后。

我死之后,不可发丧,退兵之时,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就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司马懿见了必然惊走,杨仪一一允诺。

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在我看来“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知进知退才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我便是不放心我主刘禅,先帝知遇之恩,我主待我尊敬有佳,关怀备至,我虽死无以回报,遂上书以表心迹:

“臣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近贤良,斥奸邪,布仁恩于天下。”

自觉时日无多以来,我常不觉自思往事,魂牵梦绕,想那翩翩少年之时,随我主刘备征战之日……我遂写作了此书,一是回忆过去,二是以鉴来者。立书著说,以表心迹。

成大事者应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蝉和蛇一样,一生中要脱几次外壳,脱一次壳一次痛苦、磨难,然而脱一次壳又获得一次新生。蝉和蛇脱落的外壳与它们原来的身形相似,叫作蜕。人们见了蜕,以为是蝉或蛇,其实这时,它们早已逃走了。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金蝉脱壳”之计并非我孔明首次运用,纵观历史运用此计者比比皆是,就是我的老对手曹操也曾用过(与马超相持潼关,曹操兵败,被马超追杀,曹操几次改变装束,才得以逃脱)。

“金蝉脱壳”是一种比喻,本意是指寒蝉在蜕变时,本身脱离皮壳飞去,只留下一个空壳在枝头。施诸于谋略,是指在危急存亡之时,用伪装、掩蔽或欺骗的手段瞒住对方,以求暗里逃遁。

采取“金蝉脱壳”乃是一时受挫,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只要暂时得以脱身,就不愁没有再次复出的机会。

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不过,“金蝉脱壳”的涵义并不止于一走了之,而是有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天蚕再变、破网而出、死中求活、死里逃生、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等积极性的意义所在。

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挫而不折、失而不败、跌而不倒、焚而不毁,获得最后的成功,就是懂得应用“金蝉脱壳”的结果。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

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我几出祁山,几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旧套,常常在撤退中变被动为主动,大量消灭敌人。

政治军事的斗争中,不失时机,硬攻强取,固然是英雄本色,但审时度势,该退则退,也不失智慧之举。“成功之道,赢缩为宝”,进退伸缩,皆为成功的法宝。在形势于我不利的情况下,可以投降,可以讲和,也可以退却。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

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退却,也表现为另觅新路。

自觉退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有退才有进,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只有牺牲一部分利益,才能在新的领域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从无谓的纠缠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才能有更多精神和力量思考新的出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新的境界,新的天地,正在一“回首”之处。

总而言之,退却可以减少损失,保存实力;退却可以重整旗鼓,以利再战;退却可以另觅新路,争取更大的胜利。因此,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地应该受到赞赏的。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受挫后的撤退中,独自断后,斩将立功,不曾折一人一骑,我不仅称赞他“真将军也”,还赏赠赵云五十斤金,因为我诸葛孔明高度重视撤退的艺术。

退却需要勇气

退却的道理说来并不高深,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在此以前,已经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花费了不少心血,一旦抛却犹如割肉剜心,既会担心蒙受损失,还会害怕丢掉面子。然而,如果不坚决退却,就要中途耗尽全力,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因此,事业上的退却犹如面临死亡,只有具有舍身忘死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

退却需要智慧

虽然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但是何时走,怎样走,走向哪里?这里面包含着临机决断的极大学问。比如,由于难以洞察全局,退却的时机就很不容易掌握,如果仅仅根据局部情况而下决心,就会导致失败,有时甚至连失败给全局带来的损失也看不清楚。因此,退却同样需要调动一切智慧,做到周密计划,深思熟虑,忙而不乱,退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