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个优秀的统帅,定要做一个从容应变的人,临危而不乱,从容地面对一切。我以三千兵去对十五万,此时若弃城而逃,无疑会暴露实情,惟一的办法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抓住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以假乱真,以无代有,虚实相间,让其不战自退。做一个从容应变的人兵书有云:“将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说,凡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
2023-08-03
我军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时,曹操实力甚至强于我军,但终因他不能做到“处变不惊”,才中我“疑兵之计”,被魏延一箭射掉两颗门牙,狼狈而逃,拱手让出汉中。由此看来,说“处变不惊”是成大事必备的素质,实不为过。
《易经》“师”卦有云:“在师中吉,承天宠也。”军中主帅英明正确,就像有天神救助一般。多年征战沙场,让我深深地明白: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将帅必须具备的本领,而双方将帅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蜀兵挺进汉中之时,曹操率大军前来抵御,敌我两军在汉水两岸隔河相对。经过反复研究并察看了地势,我心中有了对敌良策。我吩咐赵云挑选五百军士,携带战鼓号角,埋伏在汉水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营中炮响,便擂鼓助威,但是不许出战。
次日,曹军前来挑战,我只坚守不出,曹军骂得口干舌燥,只好悻悻而归。入夜,我见曹军灯火熄灭,立刻命人放响号炮,赵云听后,也命军士鼓角齐鸣。呐喊震天,山谷应声。
曹军以为我军夜去劫寨,急忙起床应战,却未发现一个蜀兵。刚刚睡下,鼓声又起,曹军又是一阵慌乱仍未发现一个人影。一连三夜,夜夜如此,搞得曹军精疲力尽,而我军每晚却酣睡极甜。可怜曹操夜不能寐,心中甚是胆怯,便拨寨退后三十里。
我知曹操谙熟兵法,但实不知我之妙计。而且曹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但多疑必败,我恰恰要用疑兵之计取胜于他。
我请刘备渡汉水在岸边扎营。第二日,曹操领兵向刘备挑战。徐晃出战,刘备按我之计,命刘封出迎。刘封敌不过徐晃,战不数合,拨马便跑。刘备领军往水边逃去,兵器马匹散落一地。曹兵追赶过来,争相拎取,不战自乱。曹操见势不妙,慌忙下令鸣金收兵。我煞费苦心设计此局,哪容得曹操如此轻松而回。号旗高举,刘备领兵杀回,黄忠、赵云从两翼杀出。曹军大溃而逃,曹操逃到南郑,哪料我已算计在先,让张飞、魏延抢先占了南郑。曹操无奈,只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逃往阳平关。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急令张飞、魏延截断曹兵粮道,又叫黄忠、赵云去放火烧山。可怜曹操粮道被截、山野被烧,后勤已无保障,遂领兵出阳平关。我早料到曹操“困兽犹斗”定会希望全力以一战之功杀退我军。我仍让刘封出战,战了几个回合便败走,曹操追了一阵,多疑之心便起,怕中埋伏,退回阳平关,谁想这时我军返身杀回,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惊恐,弃关而走,到斜谷界口驻扎。我军杀将过去,曹操勉强出战,被魏延一箭射掉两颗门牙,仓惶率军逃弃许都,自此,整个汉中落入我军之手。
汉中一战,我几番用计都十分精妙。
先是布置疑兵,“瞒天过海”,夜间擂鼓疲惫敌人,迫使曹操退后三十里。
继而,过河背水结营,引诱曹操前来进攻,然后设伏兵击之。
曹操退守阳平关后,我又“釜底抽薪”,放火烧山,截断粮道。
此后又“打草惊蛇”,在阳平关四座城门放火呐喊,使曹操心惊肉跳,放弃阳平关和斜谷界口,直至退出汉中。
领兵作战,英雄本色,当然勇要先。但勇而无谋,非可取也。想那吕布,可谓十足英雄,可豪勇不少,智谋不足,因而他成不了大事,最后只落得身首异处之结局。再由汉中一战曹操兵败,可知:
变乱之时,应能处变不惊
汉中一战,曹操兵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处变不惊。
我先布置疑兵,“瞒天过海”,夜夜鼓角齐鸣,直搅得曹军方寸大乱,退后三十里。后我又“打草惊蛇”,在阳平关四座城门放火呐喊,使得多疑的曹操心惊肉跳,弃关径直退出汉中。
可笑曹操戎马一生,在我看来还不如其中郎将张辽。
一次,张辽按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长化。临出发前,军中有人谋反。这天夜里,突然四处惊呼“着火了,着火了”,张辽一下从梦中惊醒,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骚乱起来。张辽处变不惊,对左右部将说:“传令下去,这不是造反,只有少数人制造混乱,想以此扰乱军心,趁乱行事罢了。”张辽亲率数人,在营中端立不动,不久谋反者尽数被抓斩首示众,于是叛乱平息。
对于处变不惊,古人认为:“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勇者能搏猛兽,遇蜂蛰而却走;怒者能破和璧闻釜破而失色。”
临变有制,通达变化,这是大智之人才能为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随机应变,不知如何面对眼前的变故,所以要受到变故的打击。临变不慌,机智对变,才是真正的能忍变乱。
至于如何做到“处变不惊”我则总结了以下五点:
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为突发的事变所震慑。
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
四是应该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
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求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原则可循。
我军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时,曹操实力强于我军,但终因他不能做到“处变不惊”,才中我“疑兵之计”,狼狈而逃,拱手让出汉中。由此看来,说“处变不惊”是成大事必备的素质实不为过。
有关诸葛亮遗书的文章
要做一个优秀的统帅,定要做一个从容应变的人,临危而不乱,从容地面对一切。我以三千兵去对十五万,此时若弃城而逃,无疑会暴露实情,惟一的办法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抓住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以假乱真,以无代有,虚实相间,让其不战自退。做一个从容应变的人兵书有云:“将者,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说,凡是做大事的人,必须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面对一切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
2023-08-03
张鲁昏庸,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语,听信杨松之言,派张卫把守关隘,以防马超有变。马超,乃马腾之子。杨松趁机说马超蓄意谋反,张鲁昏庸,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语,听信杨松之言,派张卫把守关隘,以防马超有变;又如杨松所说,派人提出苛刻条件:“汝既想成功,就给一个月期限,便要做到三件事:一要取得西川;二要刘璋首级;三要退荆州之兵。三件事做成有赏,做不成可献头来。”......
2023-08-03
我建议他分近期、远期两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为目标,有三项任务。第三项任务,同孙权结盟。预测刘备联吴避曹夺取荆州、益州之后,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并且成为获利最大的一方。对于“隆中之对”我有以下几点经验之谈:目标是成功的起点生活中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2023-08-03
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此“金蝉脱壳”之计,在我心中盘算已久,我素知退兵的利害关系,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的危险。金蝉脱壳就成了逃离险境常用的计谋。“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计”,“金蝉脱壳”也是“走”的一种方法。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要说导演撤退艺术的大师,恐怕非我孔明莫属。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退却则可转败为胜。退却,表现为暂缓前进的节奏,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2023-08-03
所以,我劝世人警惕猜疑之心,许多事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一切全因猜疑起风波。神将马超便是我用反间计所得,今姜维我仍欲以反间计得之。但为了确保反间计万无一失,我一面加紧攻打冀城,一面让人扮作姜维模样,到天水城下挑战,并说自己被封为上将军,大骂夏侯不顾信义,一个人逃跑了事。由于是夜间,马遵等人不辨真假,更确信姜维已降。前路不通,后又有兵追赶,姜维遂飞奔上而去。姜维十分感动,遂投降于我。......
2023-08-03
一霎间积土成山,接连城上。成功需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常人看来,大人物总是和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小人物总是和小事件联系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做成一件大事。但是,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会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发生关系。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
2023-08-03
二出祁山,错攻陈仓,是我之过,我刚愎自用,不但错过了对敌良机,而且断送了众多将士的性命,今回想起来心痛不已。刚愎自用真是害人不浅。我命魏延领兵,从四面攻打陈仓。如此昼夜攻打了二十余天,陈仓仍未攻下。庞涓被迫放弃攻韩,赶回应战,孙膑认为魏军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的这种刚愎心理,诱敌取胜。庞涓的刚愎自用导致了他的死亡。由此可见,刚愎自用真的害人不浅,不但使人听不进他人正确......
2023-08-03
我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解送粮草到军中交割。没想到我的妇人之仁,导致了我此次四出祁山的失败。我之所以说这一些,完全是有感而发,四出祁山,苟安背叛,出兵徒劳,是因我不能时刻谨慎,忽略了“蚁穴虽小,却能溃千里之堤”的至理名言。由此我深刻体会到: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切忌疏忽大意。......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