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借荆州办实事,为刘备招亲:诸葛亮遗书助力赢得老板信赖

借荆州办实事,为刘备招亲:诸葛亮遗书助力赢得老板信赖

【摘要】:在与老板的关系上,更主要的是办“实事”。迫于无耐,我只得请我主交纸文书,表明暂借荆州,若将来我主得到西川,再归还荆州。原来,吕范奉孙权之命为刘备做媒而来。我说服刘备答应了这门亲事,并派孙乾第二天随吕范前往江南拜见孙权,表明刘备的态度。从这件事中,我得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那就是:为老板“办实事”,易得到老板信赖我并不是个天生的“媒婆”,但如果当一回“媒婆”能让老板高兴一回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并不是个天生的“媒婆”,但如果当一回“媒婆”能让老板高兴一回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在社会上做事决不像吟诗诵赋那样简单,你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与老板的关系上,更主要的是办“实事”。

我自用计巧取荆、襄之地,周瑜便念念不忘,成天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要将此地收回。动不动就派鲁肃来烦我,鲁肃频繁的光顾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迫于无耐,我只得请我主交纸文书,表明暂借荆州,若将来我主得到西川,再归还荆州。并在文书上签字画押。

我这荒唐举措竟也送走了鲁肃,想起来就好笑,此等文书有什么用?哎!让鲁肃去聆听周瑜的教诲去吧,趁着这好心情,我对月抚琴,轻声吟唱起来。

俗话说:“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不久,我主死了甘夫人,整个荆州处于一片悲恸之中,刘备更是情绪低落,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于他的悲恸我是理解的,但是整天无精打采却让我深感郁闷。想我诸葛孔明自出山以来,日夜操劳,以辅佐其成就大业为已任,是有家不能回,有阿丑不能见。为实现我的誓言,孤独时,我只能遥望隆中之茅芦,遐想阿丑之芳容。闲时抚琴弄鹤,亦非世上所说之雅趣,实为消遣寂寞之光阴,然此等心事又何人能知?何人能晓?

次日,甘夫人的死迅也传入周瑜耳里,我料他又会借机生事。果不其然,一天,我正在开导昼夜烦闷的刘备,忽报:“有东吴使者吕范来见。”我对刘备说:“这是周瑜的计谋,必是为荆州而来,他说什么暂且答应,我在屏风后暗听,然后再议。”

刘备把吕范请进了屋里。

原来,吕范奉孙权之命为刘备做媒而来。我早就听说孙权有一妹待嫁,正当妙龄,貌若天仙,只是性格颇烈,传闻非人中之龙不嫁。我原来不想参与其家事,我在前面也曾说过,下属不宜过问领导的家事,可这一次,这结亲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这阴谋一旦成功,我辅佐刘备成就霸业的夙愿,便永无实现之日,我是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于是我决定冒大不韪,插手我主的私事。

我说服刘备答应了这门亲事,并派孙乾第二天随吕范前往江南拜见孙权,表明刘备的态度。孙乾带回了吴候正等主公前去结交的消息。可是刘备仍旧迟疑,不愿前往。于是,我把赵云叫到身边。授他三个锦囊:

锦囊一:汝等此行凶险异常,当小心行事,到南郡后,不可急于见孙权,可教主公到豫州先去拜见乔国老,将详情告之,乔国老必会将消息告知国太,国太一知,主公性命可保也!但也不可大意,到南郡,当尽快求吴国太主持婚事,早日完婚才是上策。以防万一,汝当随时陪护左右,勿误!

锦囊二:婚事一成,孙权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定会将计就计,困主公于他地,以华堂大厦、美女金帛,娱主公之耳目,使其沉湎于酒色之中,达到疏远与我等的感情。汝打开此锦囊之时已是年终,为提醒主公回荆州,可假报军情,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速回。孙夫人性格虽烈,但她定会随行。汝等当随时作好准备起程返回荆州。

锦囊三:孙权深恨主公,定不会轻易放行,必想方设法除掉主公而后快,因此,定会派兵前往追杀,到柴桑边界时,汝等会遇上周瑜在此部署的兵力。此时,你可让主公将结亲的真实缘由告之孙夫人,凭借孙夫人的威信,此劫定能破之。

我将此三个锦囊交与赵云,并叮嘱:锦囊一到达南豫时即可拆开,锦囊二到年终时方可拆开,锦囊三到危急时方可拆开。

我深信我的三个锦囊能保刘备全身而退,事实正如我所料,通过这次和周瑜、孙权的较量,我不仅为我主刘备娶回了娇妻,而且又乘势败了周瑜一回,世人都笑话周瑜的美人计,这一招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他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在荆州的庆祝会上,刘备把我好好地夸奖了一番,说诸葛先生不愧为人中龙,鸟中凤。还以我的名义,命人前往隆中送了些物什。从这件事中,我得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那就是:

为老板“办实事”,易得到老板信赖

我并不是个天生的“媒婆”,但如果当一回“媒婆”能让老板高兴一回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在社会上做事决不像吟诗诵赋那样简单,你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与老板的关系上,更主要的是办“实事”。

其实像我这样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例子古已有之,秦朝商鞅就是一个典型。

商鞅以力主变法而闻名于史,可变法却并不是他原来的主张。当他来到秦国时,秦孝公正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振祖先的霸业,收复失去的国土,商鞅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见,拜谒了孝公。一见面,他就大谈传说中的尧、舜这些帝王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苦,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化了百姓,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这一套所谓的“帝道”。结果说得秦孝公直打瞌睡,一句也没听进去。事后并责备景监说:“你的那个客人,只会说一些大话来欺人,不值得一用。”

景监埋怨商鞅,商鞅说:“我向国君进献了帝道,可他却不能领会。”

五天以后,商鞅又一次去见秦孝公,将原来所谈的那一套加以修正,可还是不符合孝公的心意。景监又一次受到了孝公的指责,他对商鞅的怨气更大了。商鞅说:“我向国君推荐了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他还是接受不了,我希望国君再一次接见我!”

商鞅又一次去见孝公,这一次谈得比较投机,但也没表示要任用他,只是对景监说:“你的这个客人还可以,我能同他谈得来!”商鞅说:“我向国君推荐了春秋五霸以武力强国的道理,国君有要用我的意思了,如果能再见我一次,我知道怎么去说服国君了!”

当商鞅再一次向国君进言时,秦孝公听入了迷,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将坐席向前移,一连说了好几天也没有听够。景监很奇怪,问道:“你说了些什么打动了国君,国君高兴得很。”

商鞅说:“我向国君进献帝道、王道,国君说那些事太久了,他等不及,我向国君进献强国之术,国君就特别高兴。”

商鞅终于被秦孝公重用,随后他大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有趣的是,商鞅用来打动秦孝公的那一套强国之术,并不是他本人一贯信奉、矢志不移的政治理想,他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信念的人,他仿佛像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货担里什么货色都有,买主需要什么,他就卖什么,卖不出去的货物就收起来。由于他能迅速投买主(领导)之所好,所以很快便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