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剧说网络小说改编剧对外传播:揭示文化空缺和创造性适应

剧说网络小说改编剧对外传播:揭示文化空缺和创造性适应

【摘要】:网络IP剧的对外传播,在重视目标受众认知的翻译前提下,要创造性适应传播对象即外国观众的需求。再如美版《后宫·甄嬛传》,其中不乏创造性地适应传播英语受众的翻译佳作。除“一丈红”与Scarlet Red 的最佳关联性翻译,对剧中富含诗词韵味的台词的翻译更是充分展示了其如何在翻译中既弥补“文化空缺”又创造性地达成对外传播。

20世纪80年代俄国翻译学者索罗金(I.Q.Sorokin)提出“文化空缺”理论,认为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各民族间不同的差异会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例如汉文化的“西风”和英语文化的“west wind”,理解认知截然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人感受到的“西风”阵阵刺骨寒意,关联离愁别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就是借西风来表述苍凉悲壮的情怀。而对地处西半球的英国人而言,“west wind”则是从东面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风,它温暖柔和,受到人们的赞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曾著有名作《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咏唱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

网络IP剧的对外传播,在重视目标受众认知的翻译前提下,要创造性适应传播对象即外国观众的需求。在对外翻译国内热播的网络IP剧时,信息传递的精准性要求翻译有效地把中文语言文化输出,以达到适应目标语观众的传播目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网络IP剧的接受程度能直观反映其对外翻译的好坏优劣,以及对外传播的效力。因此,中国网络IP剧的国际传播须得寻求对外翻译的创新途径,“创造性”适应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认知,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才能真正帮助外国观众理解和欣赏中国网络IP剧。

例如中国哲学所谓的“无为”,指的是个人需有所作为以贡献社会,同时又要追求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哲学境界。这种特别心态西方人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因此,在翻译“无为”一词时候就不能照字面意思的“不干事”生硬译为“do nothing”。这样的“文化空缺”要求翻译时的再三考量和推敲。

再如美版《后宫·甄嬛传》,其中不乏创造性地适应传播英语受众的翻译佳作。除“一丈红”与Scarlet Red 的最佳关联性翻译,对剧中富含诗词韵味的台词的翻译更是充分展示了其如何在翻译中既弥补“文化空缺”又创造性地达成对外传播。例如甄嬛表达对爱情诉求的“愿得一人心 白手不相离”,美版《后宫·甄嬛传》翻译为To capture the heart of my fated lover,and cling together till our hair turns gray.虽然该翻译看似不合乎英语语法规则,但其英文译文在准确表达原剧中情意的同时又保有中文诗词之感,可谓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