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摘要】:一般来说,会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它分别对应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和创造性应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当然,这样设计作业,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8]。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三大策略来进行设计。

(一)区分难易程度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根据认知训练水平的高低来区分作业的难易程度[29]。一般来说,会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它分别对应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和创造性应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当然,这样设计作业,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收集教科书以外的题型,并能持之以恒。

(二)设定区域作业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还可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来设定区域作业。这样的设定不仅能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时间来进行选择,还能让学生在选择作业的同时明白自己所选择作业的学习目标。以某单元的“摆一摆”设计为例,将作业先分为基础区、综合区和能力区,然后让学生来进行自由选择(表4-2)。

表4-2 区域作业的设定

(三)作业弹性要求

当然,即使作业是按照分层的思想来设计的,但如果教师的要求统一的话,那么也始终难以实现让优等生满足更高的求知欲望,让中等生增强自信心以及让潜能生缓解学习压力等目标。因此,不管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设计的分层作业,最后都需要依靠弹性的作业要求来得以实现。基于此,可以在班级里规定,层次A或区域A的作业要求每位同学必做;而层次B或区域B的提高题,则可有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层次C或区域C的题目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