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业评价模型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业评价模型设计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学评价,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水平,设计多元立体作业评价模型。在“持续性”上,分别布置课前自主探究型作业,设计课中任务型作业,设置课后拓展型作业。图3-3多元立体作业评价模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学评价,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学生水平,设计多元立体作业评价模型(图3-3)。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中,教师以多元立体的方式开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加以整合,既可以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学习后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成效,也可以关注其日常的实践创新能力表现。

“多元”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层面,作业评价从单一内容考察走向多元内容评价,设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业具有多样性,即结合各种具体的内容,分别布置算、读、讲、画、做、测、查、实验等形式的作业,各种形式的作业与各年级各模块的知识有机结合并各有侧重。“立体”主要体现在作业的“持续性”和“层次性”。在“持续性”上,分别布置课前自主探究型作业,设计课中任务型作业,设置课后拓展型作业。其中,课前自主探究型作业是针对即将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并在课程伊始,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课中任务型作业是在课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课程内容设置任务,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能及时了解学习进展。课后拓展型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通过特定形式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其形式往往是综合性的任务,如调查报告、作品制作等。“层次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生在数学知识基础、兴趣程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别布置相应的作业,已形成四种层次的作业,分别是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挑战题。在布置作业方面,改变过去只做练习题的习惯,尽量使作业形式多元化、生活化,如“数学小日记”“数学童话”“生活数学采集”“思维导图”“生活中的数学小调查”“小发明作品”等,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以及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对这类作业感兴趣,能做到“学以致用”。

图3-3 多元立体作业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