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我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摘要】:课外活动课程化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身。由此,活动课程迈向规范化、综合化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与各学科课程其他内容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课程形态,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特别地,针对小学阶段,指导纲要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角度界定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

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将课程分为学科与活动两类,活动作为课程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课外活动课程化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身。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对活动课程的定义、特征、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等做了大量研究,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的关系进行辨析,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理论基础。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活动课程迈向规范化、综合化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与各学科课程其他内容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课程形态,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但是,国家政策性文件并未对其加以确切界定,有研究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地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6]

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给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式定义,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特别地,针对小学阶段,指导纲要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角度界定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