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真实反馈:每种贪的反应都揭示真实自我

真实反馈:每种贪的反应都揭示真实自我

【摘要】:因此,将善恶作为评价人性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即使我们抛却价值观对善恶的限定,有一件事也必须注意到,那就是确实存在超越不同伦理观或价值观的“恶”存在。恶在本质上是对抑制自己支配欲望,破坏自己支配能力的行为的描述。综上可知,我们所有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都是源于这种支配欲望,这样就帮我们避免或尽量避免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心理进而引发恶的行为。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些负面行为和人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贪婪是人性中的弱点,人的贪婪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一方面是名声方面的。在物质的贪婪上,人把身外之物看得无比重要,认为这些就是自己的能力和本事的象征。自己拥有的物质和金钱越多,证明自己的能力越大。很多人在名声方面的贪婪也是无度的。

人会对违背自己意志的东西心生怨恨,就是希望危害自己的东西毁灭和消失。这样才能使自己满意。人追求的东西越多,需要超越的障碍就越多,怨恨也越多。所以要减少自己的贪念,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怨恨了。

愤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为愤怒已经把别人的错误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愤怒的本质是愚蠢带来的。真正的聪明人很少愤怒。应该知道,存在即是合理,一切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有这样的认识,愤怒自然就少了。

虚荣心是在现实中的失落的幻觉表现。越是失败的人失落感越强,虚荣心是把幻觉看成现实。许多虚荣心强的人,务虚名而得实祸。

骄傲是人性在无能时虚幻的幻影。骄傲使人看不见现实,看不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骄傲首先是不自信的。不自信的人往往以骄傲的虚幻补偿自己的不自信。骄傲的人常常忘记自己的真实是什么。骄傲是瞎子,骄傲是失败的潜伏,骄傲也使人丧失理智。

疑心太重的人常常是连自己也怀疑,这就是一种人性的灾难、思想的灾难。疑心过多使人不能肯定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所以疑心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草木皆兵。对什么毫无疑心也是不好的,但是疑心泛滥就是思想的灾难。

害人之心本来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人在遇到危害自己的事情时,就会起害人之心,有的人的反应是缓慢的,有的人是强烈的。

偶像崇拜常常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玩物丧志,人在偶像崇拜中贬低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这通常是一种愚昧的表现。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无知严重阻碍了人的个体发展,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干什么事情都难以干好。柏拉图说:“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也是科学的必要,社会发展的必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性格是什么,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这样才能顺其自然、适度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人性善恶的问题是哲学,抑或说中国哲学中一个争论焦点,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个人修身的可能性。在诸多见解中,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最具代表性。其实,人性善恶这一问题本身是不成立的,人性总是先于善恶存在。因此,将善恶作为评价人性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自私的行为、阴暗的心理是来源于何处?即便是单纯的负面心理,例如自私,即使没有付诸行动,我们也会认为是不好的。即使我们抛却价值观对善恶的限定,有一件事也必须注意到,那就是确实存在超越不同伦理观或价值观的“恶”存在。那么这种相对的恶的存在,是如何由人性引起的呢?支配欲望则更偏重于对精神层面的负面现象的解释,是对与人相关的负面心理及行为的解释。人总是会在潜意识里想要支配一切,这从大多数人会对周围的生存环境产生抱怨可以看出。人之所以会抱怨周围的环境,无非是因为与自己不一致,而这恰是一种想支配而不可得的状态。若没有想改变的潜意识,就没有不满的意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抱怨。事实上,若一个人对内不能进行足够的支配,则其能力不足以支配,或不足以完全支配外部的事物,这就使得支配行为不能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恶在本质上是对抑制自己支配欲望,破坏自己支配能力的行为的描述。

综上可知,我们所有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都是源于这种支配欲望,这样就帮我们避免或尽量避免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心理进而引发恶的行为。由于我们不能从本源上消除这种支配欲望,因此只能从控制和引导支配欲望方面来探寻一个可行的克服负面心理的途径。

失落源于自己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愤怒源于别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人应该尽量进行能增加群体支配能力的行为,即便是有难以抑制的支配他人的欲望,也不应该进行掠夺式的支配。总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本就是同一状况的表现。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当人拒绝承认自己的无能时,人就会尽全力达到一个双赢的情况,这也就是善。

感悟心语

人无完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而人的失败无不是从此开始。人性的弱点导致人的失败和错误。所以认识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