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颜氏家训与为人处世:业精于勤荒于嬉

颜氏家训与为人处世:业精于勤荒于嬉

【摘要】:——《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业精于勤”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勉励人们勤奋治学的话,全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学业的精深得之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则由于游嬉玩乐;事业的成功在于深思远虑,事业的失败在于轻佻放任。业精于勤,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建树的学者都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真理。也许有人会说,业精于勤,这道理谁都懂,但具体付诸行动却不是易事。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业精于勤”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勉励人们勤奋治学的话,全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学业的精深得之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则由于游嬉玩乐;事业的成功在于深思远虑,事业的失败在于轻佻放任。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从话》一书中也写道:“凡事勤则成,懒则败。”同样强调了“勤”对于从事一切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

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之较多到知之甚多,毕竟是一个过程,需要相当的精力和时间。知识靠积累,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常数,除了勤奋,没有第二条道路。

中国古代有“勤能补拙”的人生格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即使最为多才多能的人,在某些方面也必然存在弱点。如果在这方面不甘心落后,那么可以通过“勤”来弥补自己的弱点,这种做法,民间俗语叫“笨鸟先飞”。

晋代名臣陶侃出身贫寒,没有受到很多的教育。据说“始愿有限”,起初并没有高远的志向,开始做小官吏,盾来率军作战,也曾经遭遇惨败。然而他长期勤学不辍,终于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经常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才能一般的众人,则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怎么可以放荡游戏,荒废人生呢?”他“勤于吏职”,处理政务、军务,千绪万端,从不疏忽遗漏,来往书信文件,一一亲笔书写。他担任高级军事长官,在没有战事时,每天早上亲自把一百块砖运到住所,晚上又亲自将它们搬回住所。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我还有率军出征、恢复中原的责任,如果长期过着舒适的生活,恐怕将来不能胜任。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确实,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千里马,但只要勤奋,终究会有所得,有所作为。

“勤能补拙是良训”。著名数学华罗庚早年上学时成绩平平,后来还一度因家贫失学。如果不是他勤学,怎么会有后来发表的一百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九部数学专著和十一本科学普及著作,为数学研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呢?

当今青少年影迷崇拜的偶像——美国演员阿诺德·施瓦辛格,以主演《真实的谎言》、《王者之剑》等片闻名。他生长于奥地利,年轻时骨瘦如柴,就连他父母也想不到他竟下决心练习举重。他一星期三次到家附近的健身院练习,每天晚上又在家中练上几个小时。今天他已由健身冠军变成电影史上最卖座的明星演员,身价之高在美国演艺界数一数二。没有少年时的勤学苦练,施瓦辛格又怎会拥有今天的辉煌。

反之,如果不勤,再好的天资也会葬送。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王安石的家乡,有个少年叫方仲永。方仲永小时聪明无比,“出口成诵”,被所有的人视为神童。他的父亲一心想利用儿子的神异之处谋取钱财。因此,他不是让儿子继续学习,而是天天带着他到豪门大户作诗吟赋,从而得些钱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收取“表演费”。如此过了几年以后,仲永的才华得不到增长,而是日渐削减,以至“泯然众人矣”。一个可悲可叹的故事!有天赋而不能勤学,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勤学的笨鸟,却总有翱翔的那一天。

其次,勤是走向一切成功的阶梯。《高僧传·友遁》里说:“勤之勤之,至通非弥。”意思是说,勤奋吧,不断地奋进吧,这样就会越来越接近最高的真理。对此,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战国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西汉刘向说:“学重问,就不顺成!”

唐朝杜甫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年书。”

马克思说:“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业精于勤,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建树的学者都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真理。

西汉武帝时的司马迁苦学十八年,终于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东晋王羲之到了晚年才成为公认的大书法家,而他的成功完全在于勤学苦练,后人在江西临川和浙江绍兴都发现了他洗砚的“墨池”。

北宋祖茔,其母溺爱他,规定他每晚只读一会儿书就睡觉,他便用被子遮住窗,继续点灯熬夜苦读,后来有了很深的学问。

明代李时珍,经过三十年的认真考察、刻苦钻研,不断积累,终于于花甲之年完成五十二卷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老科学家苏步青从小到国外留学,总是晚十一点睡觉,早五时起床,严寒亦照常。他苦心求学,掌握了先进知识,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二十五岁的研究生张育林,刚人大学时是班上的“殿后”生,为给祖国争气,他“寒窗下度佳节以苦为乐,团圆日不团圆志在天涯”,终于在第三十四届国际宇航联合大会获“杰出论文”奖。

也许有人会说,业精于勤,这道理谁都懂,但具体付诸行动却不是易事。诚然,这是事实,干什么事都不能一蹴而就,治学更是有一番艰苦的过程,要受一般人不敢受的累,吃一般人不敢吃的苦。不可否认,这是老调重弹,但这种老调任何时候都非弹不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辛苦,何来收获?

古代梁元帝读书时,曾患疥疮,“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并且还时时受蚊虫的叮咬。他便叫人张了床帐子避蚊,独坐于其中学习,疮痛痒难忍时,便喝一口甜酒,以缓解病痛,继续读书。对此,颜氏感叹说“他贵为天子,尚能如此苦学,那些平常人家的孩子,难道还希望不通过勤学苦读而有所成就吗?”

为教育子女好好学习,颜氏还特地举了古人吃苦勤学的例子。

梁代彭城有个名叫刘绮的孩子,父亲在他年幼时便死去,家中非常贫穷,连灯烛都买不起。他于是常常买回一些获草,夜晚点着了,借这点微弱的光读书。

义阳有个人叫朱詹,也是从小好学,家中贫穷不堪,穷到什么程度呢?饿了,没有饭吃,他只好吞些纸张充饥,天气冷了,没有毡被,他只有抱着狗睡,以此来取暖。不想一次半夜,狗也又冷又饿,跑出门去偷食物吃,冻醒的朱詹大声呼叫,声音哀凄,以至惊动邻里。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仍勤学不辍,最终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东莞郡有臧逢世,想阅读班固的《汉书》,可家境贫寒,无钱购书。向亲戚朋友借吧,卷帙浩繁,一时读不完,别人也不会长时间地借给他读。他于是立志抄书,凭借妹夫在军府工作的条件,他到府署中求乞了大量的名刺和书信的废纸,硬是用手抄下了厚厚的一部《汉书》。抄完后,他对这本书进行反复阅读深入钻研,终于成为当时研究《汉书》的有名学者。

历史上还有许多感人的苦读勤学的例子,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诵着,如苏秦发奋学习常常到深夜,疲乏欲睡时用锥子猛扎自己的大腿,以振作精神。汉代匡衡,家贫无钱买油灯,便把自家的墙上掏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汉代朱买臣,常常一边背柴走路,一边读书。晋代车胤,夜晚没有油灯,便捉来几十只萤火虫,借萤火虫放出的光读书。晋代孙康,冬夜蹲在雪地里,借积雪映出的光读书。南北朝的江泌,追着月亮的光读书。宋代司马光,给自己做一个“警枕”,只让自己睡一会儿,就被惊醒,以继续读书……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我们不一定非得效法其具体做法,但他们那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治学确实是几番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执着,坚持不懈,也需要我们敢吃苦。《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很有哲理的,为学之人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来。唐三藏取经,如来特意设置了九九八十一难,让唐三藏和他的几位高徒知道成就学业的困苦,我们也应有唐僧师徒四人“一番番酸甜苦辣,一番番春秋冬夏,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坚强无畏,那历经苦难后求取到的真经,便是对一番辛苦的最大的报答。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中空。”业精于勤,人们须牢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