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父子成朋友,颜氏家训与处世原则

父子成朋友,颜氏家训与处世原则

【摘要】: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行为方式上,这两种养育方式都是偏颇的。“慈母严父”的教子方式,实际是弊多利少。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多年父子成朋友”。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肯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只要宽严并举、有张有弛,才能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罗京说以现在成年的他来看这件事,明白母亲当时的做法不仅仅是要求孩子诚实,而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坚持原则。从罗京父母教子的事例中,家长们应是有所启发的。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稍加留意,便很容易发现,在现实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显得十分威严。小孩子略有越轨,他便大加训斥与鞭笞;更多的家长,视独生子女如小皇帝,甘心情愿地去做孩子的佣人、保姆与奴隶。

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行为方式上,这两种养育方式都是偏颇的。那么,在家长与子女关系处理上,如何正确地把握“严”与“慈”的“度”呢?

颜之推认为:家长亲近孩子是对的,但态度应当端正而庄重,绝不可过分亲近而态度轻佻;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也是对的,但却不要在孩子面前端如神仙、威如老虎

对于孩子过于武断和漠视,那么孩子与父母就亲近不起来,长大以后也不会对父母很孝敬;如果与孩子过于亲近,几近狎昵,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就会怠慢起来。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有“父为子纲”,家教中讲究“父道尊严”。父母是儿子的顶头上司,儿子对父母的话只有言听计从,而没有反驳的余地;而父亲在儿子面前必须是严厉的、不苟言笑的,是有着一家之长的威严的。儿子不听父亲的话,就是大逆不道;父亲如果不够威严,那么是算不上好家长的。

典型代表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宝玉做错了事,闯了点祸,他就“大动笞刑”,将儿子打了个牛死;宝玉做了好诗、题了好对,发表一番极有道理的见解,他也决不说一个“好”字,总是板着脸,将儿子呼来吼去,尤如仇人。结果,宝玉见了亲爹,如同见了老虎。一听得爹叫,唬得胆都破了,更别说什么敬爱父亲了。

身处封建社会的颜之推,能够看破这种“父道尊严”,提出“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的观点,是颇有见识的。

父子骨肉相连,血脉相承,如果为了维护什么“父道尊严”而搞得父子形同陌路,无论对于父亲,还是儿子都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父道尊严”这种不科学、不利身心的言论应该抛弃了。

鲁迅先生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本人就十分喜爱孩子。当他做了父亲后,还曾以诗歌调子谱过催眠曲哩。那时,被鲁迅戏称为“小红象”的海婴尚在襁褓之中。鲁迅总是忙里偷闲,抱着他坐在床边,递给一些小玩艺,弄得铿锵作响,引得小孩子高兴了,就让他立在大腿上,活蹦乱跳。待到小孩子疲倦时,就把他横抱在自己的怀里,唱那自编诗歌调子: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象红。

有时,又改唱调子: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吱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就这样,不厌其烦地哄着,唱着,走着,“小红象”也就在他怀里睡了。此情此景,正如许广平形容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开它的责任似的。”

鲁迅爱子,却被当时的一些人讥笑为婆婆妈妈。鲁迅于是写诗反驳,这就有了开头那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后两句是“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父母尊严”今天的确没有什么人重提了,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家庭,还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情况,这可以说是“父道尊严”的变式。

“慈母严父”的教子方式,实际是弊多利少。

父亲长期扮演如此角色,不仅做父母的心理上感到累,还易使孩子分不清是非。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心理上失去了平衡,觉得母亲可亲、可爱,父亲则可怕、可恨。这势必影响母亲今后对孩子的管教,也会造成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产生报复心理,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家庭的不幸。此外,还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使他们学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父母及同学。当孩子见到父亲时,“乖”如绵羊,但口服心不服,而一旦只有母亲在场时,孩子就会为所欲为,无法五天,母亲想管也管不了。若把这种两面人性格带到学校带到社会,那么后果就更为严重了。

父母对待子女应保持爱和严的态度一致,孩子有了过失,父母应同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找出过失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多年父子成朋友”。如果真能达到这种境界,做父亲的将会发现这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做儿子的也将受益匪浅。

我们要提醒父亲们注意一下,我们提倡“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反对整天板着脸孔,让孩子感受不到父爱,但同时,绝不可忽视“父子之严”,不可以不管孩子,让其放任自流,在该“严”的时候,做父母的必须“板起面孔”,严格管教孩子。

对母亲的要求也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谈一下教子中的宽严张弛关系,这也是教育子女中难以把握的问题。

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威严而有慈”的一种反映就是对孩子的要求应是有宽有严、有张有弛的。

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肯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但是,如果整天板着脸孔对待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也会影响孩子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整天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很紧张,使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就会使孩子失去活泼欢快、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反之,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流,整天让孩子松松垮垮,乱跑乱窜,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只要宽严并举、有张有弛,才能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曾谈到他的父母在教子问题上的态度。罗京的父母都很注重事业,没有给罗京和他的哥哥过多的生活琐事上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由奶奶一手照顾,但父母对他们思想品质、生活态度的要求却很严格。小时候有一件事让罗京印象深刻:上小学一年级时,有次他去买酱油,还剩2分钱,他买了几块松子糖,回家没有说。温和的母亲为此震怒,动手打了他。罗京说以现在成年的他来看这件事,明白母亲当时的做法不仅仅是要求孩子诚实,而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坚持原则。

从罗京父母教子的事例中,家长们应是有所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