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打铁先要身体硬,为人处世与《颜氏家训》 - 必须从父母做起

打铁先要身体硬,为人处世与《颜氏家训》 - 必须从父母做起

【摘要】:——《颜氏家训·治家第五》在《治家》篇中,颜氏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看齐效应”。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看待一个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同样,子女与父母相处,最受影响的是父母的行,而不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之相反的是,据在工读学校调查,孩子家庭大多气氛恶劣。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在《治家》篇中,颜氏认为治家必须自上而下,即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必须首先做到,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看齐效应”。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此,古今中外都有论述。

《示儿语》云:老子终日浮水,儿子作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

苏联马卡连柯曾说:“父母威信的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思想、习惯、感觉和意图。”

在父母的言传与身教中,更强调身教的感化和教育作用。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看待一个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同样,子女与父母相处,最受影响的是父母的行,而不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确实,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可以在大多数人身上得到印证。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这话虽然绝对,也有道理。一般来说,父母相敬如宾、待人和气,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也就彬彬有礼;父母蛮横粗鲁,孩子也霸气无礼;书香门第中的子女,待人处事中有淡淡的优雅与从容;小市民般的父母,孩子身上也就带一些“市侩气”……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列宁的家庭中,父亲全心全意地献身国民教育事业,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抚着孩子,家庭和睦、温馨,充满睿智,洋溢着美,因而列宁兄妹六个除奥尔加早逝外,后来全都成了杰出的革命家。

与之相反的是,据在工读学校调查,孩子家庭大多气氛恶劣。1991年湖南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了一百七十二名罪犯的死刑,其中18—25岁的年轻罪犯一百一十五名(以下简称“115)。调查材料表明,“115”中大多数的父母素质较差,只知生儿生女,不知如何教育。“115”中的95%出生在普通农民、工人和社会闲散人员家庭,90%的父母没有文化和修养,也没有其他方面的专长和优势。

流氓伤害,杀人犯谢小波,其父是个有“精神乞丐”之称的百万富翁。谢从小流氓成性,打架斗殴成瘾,其父认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处世原则,处处拿钱为他“消灾”开路。谢打伤了人,其父用钱私了;谢被收容,其父用钱保释……谢也认为有钱能解决一切,更加胆大妄为,最终被送上刑场。

“115”中15人的家庭环境肮脏,污染严重,父母家人违法乱纪,道德败坏。抢劫、盗窃、流氓强奸犯彭志勇,其父不务正业,常年闲散在社会上;其母因拐卖妇女被判刑9年;大兄明开饭店,暗开妓院;二兄因盗窃劳教;三兄因抢劫被捕在监;四兄也正在服刑。人称他们为“罪恶之家”。

俗话说,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下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人的品质、性格、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都是与他的父母兄姐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熏陶息息相关。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所谓“化”,就是变化、同化之意。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115”走上死亡之路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不就是从小缺乏良好的环境的影响与熏陶,缺乏良好的培养与教育吗?

“115”的悲剧给天下父母再次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想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长,成为有作为的人,首先就应该使他从小时候起处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不但要相亲相爱,关系融洽,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且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且有时仅“纸上谈兵”,收效也不大,更重要的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熏染孩子。

《韩诗外传》中记载:孟子少时,东家杀豚(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这个故事是许多人早已熟悉的。还有曾子的妻子,同样因为无意中说了一句哄骗孩子的话,曾子就特地杀了一口猪,表示不欺骗孩子。

这一类故事还多得很。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载了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司马光曰:“光五六岁时,弄核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以汤(热水)脱之。女兄复来,问脱核桃者,光曰:‘自脱也’。朱公适见之,呵曰‘小于何敢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司马光以自己小时候逞能说谎受父亲训斥的亲身经历,教育后人不可说谎。

孟母、曾子、司马光可以说都是“看齐”教育的典范。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胜于任何“言传”地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之必备的准则:诚实。正是他们能严于律己,以身示范,所以他们的教育效果也就比无力的说教有效得多。

还有许多优秀的品格,仅靠言语上的谆谆教导是不够的,父母以身作则会有更好的收益。

比如说不骂人、不发脾气。有些家长自己口中常不干不净,和别人稍有争执便要么恶语相向,要么拳脚相加。这样的家长,如果再要求孩子有礼貌讲文明,那是很困难的,甚至不亚于痴人说梦。明代苏士潜在《苏氏家言》一书中写道:“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生而善教也。”正是孔子,曾子自身待人接物持之以“礼”,所以他们的孩子也才有教养。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不骂人、不打人、不发脾气、不耍态度。唯此,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长者风范,才能让孩子在文明的环境中成长为文明的人。

勤俭,也需父母以身为训,司马光贵为一朝宰相,却深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为了让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他在“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案满,不敢会宾客,常数日营聚,然后取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的豪华奢糜的社会风气下,仍“独以朴素为美”,不为周围议论所左右,身体力行地教育儿子以俭为荣,以俭为乐。

有一则民间故事,讲的是一家三代:祖父、儿子、孙子。儿子对老人非常不孝,在老人死后,他用个破箩筐挑着老人的遗体,想扔到山里完事。临出门时被他儿子看见了,儿子问清了原因后说:“爹爹,回来时别忘了把箩筐带回来啊,到时你死后我还要用它挑你呢!”那人一听如五雷轰顶,不禁瘫了身子,嚎啕大哭。

可见,孝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也需要父母以身示范来教育下一代。“天孝,德之本也,教之也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被儒家看成“至德要道”,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人们常用“寸草、春晖”表达儿女们不能回报父母恩情于万一的愧疚之情。而这种情感,如果父母不身教,儿女也不会感受得如此深刻。

所以,为人父母者对老人不孝是很不应该的。父母不善待老人,孩子也就不能深刻体会家长对自己的拳拳之情,也意识不到以后应善待父母。“身不正影就斜”,“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想一想,自己父母的今天就会是自己的明天,你对老人家牢骚满腹,弃之门外,将来子女如法炮制,你将如何?“莫笑他人老,终需还到老”,那些不孝的家长们难道不应给孩子树个好榜样吗?

前不久,在一家报上看到题为《孩子,你也为何这般脆弱》的报道。讲的是一个三口之家,母亲前年因在单位受到诽谤诬陷,而一气之下服毒,命丧黄泉。两年后,她17岁的儿子高考落榜后,也走上了自杀之路。只留下老父亲欲哭无泪。

父母是家庭的支撑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应时刻勇敢、坚毅、乐观,以自己的豁达与自信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那位母亲实在为孩子树立了个坏榜样,教训如此惨痛,令人深思。

我们现在正身处竞争的时代,坚强是重要的时代精神。没有一个单位会乐意要一个经不得半点挫折的人。日本一大学生毕业后,连向三家大公司报名递求职申请书,都被拒绝。他万念俱灰,从一幢高楼上跳了下去。但幸好被救活,更巧的是,这时三家公司之一来了启用他的聘任书。但当他养好伤喜滋滋地到公司报到时,公司领导却冷冰冰地对他说:“对不起,你被解雇了。我们公司的事业时刻面临着风险,不敢接受你这种一点小事便自杀的人。”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很深的,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必须提上日程。

而承担这种教育的主要责任的,便是父母。因为父母与孩子相处机会最多,父母对待大小事务的态度,都会无形地影响孩子。许多伟人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都谈到了父母的坚毅品质对自己一生的重大影响。

美国新闻史上的杰出记者罗素·贝克,他是《太阳报》的支柱之一,又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还获得了世界新闻界的最高奖——普立策新闻奖。如此杰出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在谈到他的成就时,他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这全归功于我的母亲,她时常对我说‘如果有什么是我最不能忍受的,那便是懦弱、半途而废。’她死后,这句还铭记在我心中。”

罗素的父亲在结婚五年后便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一贫如洗,只好把小女儿送给人收养。自己在洗衣店找到一份修补工作服的工作,以周薪十美元的微薄收入,异常艰难地支撑这个家。

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她始终乐观开朗,并鼓励儿女们不懈奋斗。看到小罗素在文字方面有天分,便不顾非常贫困的家境,为他订购了一套《世界文学名著选》。当罗素因受挫折而灰心时,她流着泪训斥他,并教导他聪明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攀上高峰的方法便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这样才能改变现状。

正是母亲的坚强与自信,给了罗素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不屈从于逆境,一次次地走向成功。在他的一篇文章的末尾,他写道:“‘如果有什么是我最不能忍受的,罗素,那就是懦弱和半途而废。’老天爷,我仍然听见她说这话。”

将罗素的母亲和那位高考自杀者的母亲进行对比,父母们就应意识到:要想让孩子长大后能独立于社会,能历经风浪而有所成就,父母就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以身示范,从小培养他们的坚毅与不屈的品质。不要在事业、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心就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弄得家庭气氛阴郁,让孩子也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小鸟”,战战兢兢,甚至灰心绝望。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胆小怯懦,遇到一点挫折便一蹶不振。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成长的影子,因而为教育好孩子,父母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看齐”作用,标正影才会直。

不久前,据某市教育部门调查,发现在部分父母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直接辐射,影响孩子,造成不良后果。教育部门向社会呼吁:注视父母自身的“阴影”造成的家庭教育的危机!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类家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列举出来,让父母们反躬自省,引以为戒。

“无信任型”家庭。这种家庭显著特点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极不信任,爱主观臆断,以己度人。夫妻感情不稳,经济不公开,经常给子女护短。这使子女造成“唯我独尊”的逆反心理,经常把自己放在社会生活甚至家庭的对立面。

“现实利益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来取得眼前利益,享受现实欢乐,并习惯以经济作杠杆,来支撑、平衡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父母对物质利益和娱乐的过分追求,造成子女对知识不感兴趣,片面追求享受,欲望过高,费用超度等不良习性;一旦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便向社会、向他人索取,并且不择手段。

“打斗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文化较低,态度粗暴,好意气用事,打骂子女也习以为常。其子女由于从小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温暖,在打斗的环境里失去童真,对父母之间、父母同自己之间的关系看得冷漠,形成以暴力胜人的冷酷个性,一旦自己利益受到侵害,便会动武相争,不顾一切。

“冒险型”家庭。父母对物质追求欲望特别大,善于钻营,崇尚冒险或非法技巧,在子女面前也常谈“取利经”。子女受这种影响,也善于迎合他人,从中投机牟利,而又常常被人误为“聪明”、“反应灵巧”。结果从小就养成善于占取他人利益的习性,终于从小偷小摸发展到胆大妄为。

“自私型”家庭。这种家庭父母心胸狭窄,自私心重,爱计较小事,从不吃亏。孩子受到领导批评,或者与同学、同事发生矛盾时,大人便一味袒护孩子,甚至指使子女伺机报复。

“反社会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特点是:父母对社会不满,对各种现行政策持抵触情绪,对社会上的一切都看不惯。这种反社会意识,必然会潜移默化地促使子女的反社会品质的形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促使他们违法犯罪。

因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忽视“看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