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亲情重要!颜氏家训与为人处世

亲情重要!颜氏家训与为人处世

【摘要】: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颜氏家训·兄弟第三》颜之推在《兄弟篇》中首先指出,在一个家庭中,无外乎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这三种关系的主体,分别构成不同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古人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颜之推在《兄弟篇》中首先指出,在一个家庭中,无外乎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这三种关系的主体,分别构成不同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夫妻之间,应相互尽责,互爱互慰;父子之间,分别承担抚育和赡养的义务;那么兄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古人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西周时期,“兄友、弟恭,,就是当时家庭和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甚至在更早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已提出了“五义”之说,其中也包括了“兄友弟恭”。

的确,兄弟之情是一种溶合血缘亲情和挚友深谊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由血浓于水的亲缘纽带维系,又是兄弟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培养起来的。正如颜氏所言,“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用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至“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所以,颜氏认为:兄弟之情,“于人伦为重者也”。

宋代苏轼和苏辙,是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两兄弟,与其父苏洵被称为宋代“三苏”,雄踞唐宋八大家的三个席位,成为文坛千古佳话。苏氏兄弟亲密友爱,患难与共的手足情谊,也备受世人赞誉。

少年时候,兄弟俩在家乡读书,苏轼奉命做了弟弟的老师。虽然他仅大苏辙三岁,但颇懂得做兄长的责任,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弟弟。兄弟俩结伴外出游玩,每当有山可登,有水可游,苏轼总是在前面给弟弟做开路人。苏辙对哥哥也十分恭敬。在学习中,兄弟二人更是互勉互励。后来,两人同登进士之第,当时皇帝宋仁宗高兴地说:“我为朝廷觅得了两个好宰相。”

嘉佑六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苏辙被任命为商州推官。离别之后,两人总是作诗唱和。流传后世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中秋节。苏轼与家人在一起赏月,更深深怀念着远方的弟弟。于是“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字)”。词里他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里浓浓的思念之情引动了古今无数人的共鸣。

在后来的一场文字狱中,苏轼不幸被捕。苏辙日夜忧心如焚。一面不顾负债累累照应苏轼的家属,一面冒死上书神宗,乞求用自身“以赎兄轼”。结果朝廷非但不准他的请求,反而贬了他的官。后来是王安石等人出面,才了结此案,苏轼幸免一死。像苏氏兄弟这样兄友弟恭,同甘共苦,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事例,这里就不再赘述。他们确实做到了“兄弟相顾,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但也有兄弟不和的事例,让人闻之心痛。

南北朝北齐清河地区,有普明兄弟俩。为了争夺父母留下来的田产,引据出典,相互诉讼,甚至时时殴斗,足足闹了十年。后来,新任太守苏琼劝慰这对兄弟说:“天下难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地,倘得田地,失兄弟之心,如何?”终于使这对争得精疲力竭的普明兄弟回心转意,免了诉讼,重叙骨肉之情。

人们常把兄弟之间的关系比作手和足的关系,把兄弟之间的情谊比作“手足之情”,这种比喻是极为绝妙和有意味的。手和足,既能独立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能相互照应,默契配合。兄弟间的关系,也和手与足的关系一样,极为密切。

从古到今,人们都重视兄弟之间的感情,赞美那种和谐友爱的兄弟关系。在老百姓的处世哲学——《增广贤文》中,人们用两个典故来肯定和赞美兄弟间的友好,谴责对兄弟之情肆意破坏的愚蠢行为。这句话是“骨肉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煮豆燃萁”讲得是魏文帝曹丕和他的弟弟曹植的故事。曹丕继位后,嫉恨弟弟的才华,同时也为了铲除异己,意欲加害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一次宴会,他故意命曹植在七步之内赋诗一首,不成即杀头。曹植愤慨至极,不待七步走完,咏就一诗,这就是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底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萁”即从此而来,并成为后世兄弟相残、同室操戈的代名词。曹丕视弟弟为仇敌,而信任司马懿曹魏天下最终易主,归为司马氏。

“灼艾分痛”写得是宋朝初年,晋王光义有病,太祖皇帝赵匡胤作为兄长,亲自前往去探视病情,并为弟弟烧艾条治疗,光义痛得失声叫起来,赵匡胤心中也甚感疼痛。于是他拿起艾条将它灼在自己身上,为弟弟分痛。疼爱弟弟到如此地步,足以感天动地,后来,宋太祖一反历代传位于嫡长子的传统制度,死后将皇帝之位传给弟弟晋王光义,晋王太宗承继哥哥的天下,不孚重望,仁恕恭俭,爱民下士。天下自此日趋太平、昌盛

曹氏兄弟和赵氏兄弟的不同结局,很形象地说明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友好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兄友弟恭”仍然可以作为调节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所以,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愿世间兄弟不断加深手足之情,愿世间人皆以兄弟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