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颜氏家训》:改善婆媳关系的秘诀

《颜氏家训》:改善婆媳关系的秘诀

【摘要】:《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也对一些恶婆婆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婆媳关系,一直是平常百姓家谈论得很多的话题。从古至今,婆媳似乎多不和。另一类家庭,婆媳之争并不因为财物,而是出于以下的原因。家中婆媳闹矛盾,家庭气氛自然不可能和协融洽。这两种原因导致的家庭婆媳不和的现象,都值得人们思索。现实生活中,婆媳二人好得如同母女一般的也有。

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开由天命。为子娶妇,恨其笔资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之身,不顾他恨。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如此之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恒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避之哉!

——《颜氏家训·归心十六》

小时候听人说过这么一则笑话。某老妪在佛桌旁边唠叨:“呸!我那媳妇真不是东西,家中有什么好吃的净往娘家拿!我那女儿嘛,到底是自己的亲骨肉,有点好吃的,总是藏着掖着,带回来给我吃。”把这笑话写下,一个愚顽、可笑、可憎的婆婆形象跃然纸上。

传统上的婆婆,形象大都是不佳的。有一句老话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寓意十分深刻,一是谓其难,万般苦衷,概在其中。二是藏着“报复”之意。媳妇一旦熬成婆,便把所受的屈辱、苦难加倍发泄于媳妇,生出一个更苛严的婆婆来。古典文学作品中恶婆婆的例子俯拾皆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钗头凤》中的陆母,皆然也。斜襟衫上挂一串钥匙,冷眉霜眼,出言刻薄,似乎就是一幅恶婆婆的素描像。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也对一些恶婆婆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当时一些婆婆,有着一双可怕的“势利眼”。为儿子娶回了媳妇,却嫌别人没带足够的陪嫁,便仗着自己是婆婆,“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仅责骂儿媳,更有甚者,还连儿媳的父母一并辱侮。如此歹毒泼悍,实在令人气愤。“阴纪其过,鬼夺其算”,颜氏也诅咒她们到了阴间都会受到惩罚和报复。对这种人,颜氏气愤之余,更是憎恶,教导子孙不与她们为邻,更不要与她们结交,应“避之哉!”

婆媳关系,一直是平常百姓家谈论得很多的话题。从古至今,婆媳似乎多不和。就是到了现在,婆媳矛盾引起的家庭纠纷,也依然可以时常在报纸、杂志、影视作品中看见。想调和一下吧,婆说婆有理,媳说媳有理,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有人摇头叹息说:“女人与女人,就是难相处。”还有人仿佛看破玄妙、渗透禅机似的说一声:“天性使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坠云雾。

一个家庭内,婆媳不和,要么冷战,您不理我不睬你,同居一室却形同路人;要么“升华”为“热战”,“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闹得一家鸡犬不宁,累了婆婆媳妇,也苦了丈夫。这种现象,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有,城市也有;一般的市民家中有,高级知识分子家中也有。我们不妨就此作一番分析——

一般来说,一家之内婆媳闹矛盾,无外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为物质上小器吝啬,斤斤计较,互相猜忌防范;二为感情上彼此争斗,久而久之,积怨生恨。前一种多出现于农村或城市的一般市民之家。后一种多出现在有些文化气息的家庭中(当然这只是一般,不是绝对)。

前一类家庭中的婆婆,一般要娶回媳妇的那一天,中国的传统家教便奠定了她在家中至尊至贵的地位。又因为她们在从媳妇熬过来的过程中,旧的惯性印迹在身上留得相当深。因而,这时她们多用批判的和监督的眼光看儿媳。这样,儿媳的行为就常常在她们的不满和抱怨之中。

有时候媳妇吃好东西了,婆婆就会抱怨:吃吃吃,就只会吃,啥事都不干,俗话说“稀吃省,稠吃费,摊了油饼卖了地”,还想不想过日子。穿衣服,买块好布料,婆婆给钱买,脸色自然不是“万里无云,晴空万里”,有时即使是自己的钱,婆婆也难免会私下犯嘀咕:就知道打扮,狐狸精样的,反正是怎么都不顺眼。有时媳妇为了报答一下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给他们提去些油饼、蛋糕、白糖水果之类的礼物,一次还好,次数稍微多了,婆婆的眼睛就会变得阴郁。更有涵养差的人,甚至出口伤人:“吃里扒外的东西,有东西只知道往娘家拎,那个无底洞填得满吗?我们又不是慈善家……”诸如此类损语,真的像匕首,刺得人心淌血。

并且有些家中,仅婆媳不和,嫌不够,还出现个“恶小姑子”在其中“推波助澜”。她仗着自己在家中的优势地位,仗着母亲宠爱,或对嫂嫂横挑鼻子竖挑眼,或添油加醋给母亲打小报告,使婆媳更为敌视和仇恨。

这样,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了一些本不足道的小钱小物,婆媳之间便反目成仇,细想起来,其实并不值得。

另一类家庭,婆媳之争并不因为财物,而是出于以下的原因。

婆婆,养了儿子十几年,含辛茹苦,老年不一定要求荣华富贵,但却非常看重儿子对自己是否孝顺体贴,而媳妇的介入总像个“第三者”,抢走了儿子对于他老人家的一份爱,这或多或少会令她不快。而媳妇呢,刚与丈夫结婚,新婚燕尔,恩爱不够,恨不得把丈夫拴在自己的身上,有时就无意间忘了老人的存在,把家当成二人世界。这是老人不愿接受的。于是,她便用她的方式进行反抗。在家中,有儿媳在场时,她要么阴着个脸,要么口中时有微辞;而儿媳不在时,她便与儿子亲亲热热,一派母子天伦的情景。久而久之,媳妇也觉察了,于是二人矛盾也明显了,时争时吵,时摔时打。这下可苦了丈夫,在妻于这边被骂为“不懂疼人的蠢汉”,在妈妈那边被骂为“养不熟的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可怜的丈夫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家中婆媳闹矛盾,家庭气氛自然不可能和协融洽。

这两种原因导致的家庭婆媳不和的现象,都值得人们思索。有人说“没有一幢房子大得能同时容下两个女主人”,以此来说明婆媳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其实这也未必尽然。关键在于婆媳二人怎么做。

现实生活中,婆媳二人好得如同母女一般的也有。在有些家庭中,小两口闹了矛盾,婆婆还护着媳妇,骂儿子混帐。其实做到这样并不是很困难,只要婆媳双方彼此尊重、互相体贴、彼此宽容、相亲相爱就行。既然有些萍水相逢的人都能成为生死之交,笔者相信,同处一室几年、几十年的两个女人就未必不能处理好相互关系。

作为媳妇,应理解、体贴婆婆。婆婆养了儿子一辈子,总有“养儿防老”的想法,有的偏重于物质,有的偏重于精神上的充实与富有,希望有一份敬重与温馨。再加上,儿女们都长大了,各自为了自己而忙忙碌碌,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和老人进行情感交流。老人自己呢,由于健康条件的限制,能参与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交际范围越来越窄。这样,老年人就难免感到失落和寂寞了,于是,她就一门心思放在家中的财物上,唯恐失去“一家之主”的尊严;或一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唯恐连厮守了一二十年的爱也突然丧失。在这些思想的驱动下,她们便难免做出偏激的举动,或对财物吝啬得让人难以接受,或脾气乖戾得令人无法容忍。

作为媳妇,如果理解婆婆的心情的话,就应宽容一些,不要受了一点小气便针锋相对。应多对老人孝顺一些。这孝顺,有物质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物质上的,就应多尽儿女的一份孝道,多给老人买一些物品,让老人吃好、穿暖,有条件的,还可给老人买台电视、健身器材等。

心理上的,首先应排遣老人的孤寂。应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小两口一同陪老人说说话,听老人聊一聊过去;或帮老人选择适当的娱乐休闲方式,让老人参加击剑、太极拳舞蹈等一些健身活动;或在节假日不要只想着二人卿卿我我,还应让老人也享受一下节日的欢乐,让她感觉到自己被人记挂……

其次,当婆媳二人发生矛盾时,媳妇应当多宽容。宽容产生于理解,民谚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当媳妇认为自己有理时,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想人家的道理何在,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沟通和认同,才会发现原来不能接受的可以理解,这样情通理顺之后就自然会产生容忍和大度。

宽容的性格是温和。我们一向讲究温良恭俭让,尤其是幼辈对长辈更应如此。媳妇不能把家当个火药库,像吃了“枪药”—-般动不动就“走火”,婆婆有一点不顺心的地方,便态度强硬地“反击”,有时甚至于粗暴。这其实是很不对的。人生旅途多有风雨坎坷,走道不容易,而婆婆,也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也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同盟军”,何必为了一时之气而撕破脸面,伤了和气呢?再说,态度温和也是人的文明层次的表现,温和不仅能使自己较能做到宽容,还能化干戈为玉帛,让对方心中的不平也化解。双方都心平气和,家中还会有什么战争而言?

宽容根源于爱,宽容说到底是爱心的体现。女儿既然能爱母亲,媳妇为什么不能和婆婆相处好呢?其关键还在于缺乏“爱心”。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况且,婆婆还是“吾老”而不是“人之老”,为什么不能以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对待婆婆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老人也容易知足,只要媳妇知寒知暖,孝顺体贴,婆婆就会在心理上接受她。一旦婆婆在心底接受了媳妇,双方还会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和解不开的冤仇呢?

理解和宽容能营造一片春光融融……儿媳应做到,婆婆也应做到。首先,婆婆不能一开始就摆出一副家中“主人”的态度,把媳妇视为异端加以排斥。如果起点如此,二人就很难相处了。其次,应当理解儿媳,理解她初为人妇对于丈夫的那份依恋和爱意,理解她刚刚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艰辛与不适,因而二人发生矛盾,老人也可以抱怨两句,年轻人,气来得快消得也快。再就要对媳妇和儿子、女儿一样爱,切不可像颜氏所说的那样,“但怜己之子女,不爱人之儿媳,”你对她好,她也会“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总之,只要婆媳双方都多注意检讨自己的不是,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报以宽容和爱,相信二者一定能处理好相互关系,营造一个温馨甜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