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合理报恩并以颜氏家训为指导

如何合理报恩并以颜氏家训为指导

【摘要】:是啊,父母之恩似海深,做儿女的要尽力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表明自己希望子女以立身扬名为重,不要悲伤过度而耽误前程。1919年,他在长沙任教时,得知母病,立即把老人家接到省城治疗。母亲的去世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促使他以更大的精力投身革命。他对母亲的孝,对母亲的报答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气绝更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

——《颜氏家训·终制二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中国的“父母心”又特别“可怜”。试想一想,父母们为了儿女们长大成人,倾注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儿女们小的时候,要让他们吃好的、穿好的,自己宁肯节衣缩食,穿旧的、吃剩的;等到儿女们长大了,该结婚了,又倾其所有,帮助他们成家立业;等到儿女们也有了儿女,又帮助他们带孩子,料理家务。做父母的把一生的心思都用在了儿女们身上,唯独想不到自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牺牲精神!这种养育之情,做儿女的难道能无动于衷、不思报答吗?

是啊,父母之恩似海深,做儿女的要尽力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当竭力”,“孝为先务”。随着子孙的渐渐长大,父母日日老去,活着的日子一天天缩减,儿女的报答总是有限的啊。因而,有些人在父母去世后,哀痛不绝,一蹶不振;也有些人大操大办丧事,要让父母风风光光地走。对于后者,我们在《丧事应从俭》一文中已经指出了它的错误;对于前者,孔子曾做出过评价。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的弟子高柴死了亲人,高柴为此哀伤了三年。原文是:“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论语·先进》中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柴也愚。”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闵子骞则不是这样。亲人的逝去也让他哀伤不已。但并没有像高柴那样“泣血三年”。据载:“闵子骞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闵子骞虽然心内悲切,但守丧期一满,就除去丧服,出来会见客人,为客人弹琴,只有琴声透出凄厉的哀切之情。孔子因而赞道:“孝哉闵之骞!”(《论语·先进》)因而,卧冰求鲤,以孝著称的西晋名士王祥在家训中写道:“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且,自有制度。”他的意思是说有些人眼见亲人之逝世,痛苦得不得了。自己也恨不得一死了之。这样的人实在是太痴太傻;而因为亲人的去世,就成天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这也决不是死者所愿意看到的。

俗话说:“人死不能复生。”生者应该节哀顺便,遵从死者生前的教诲,好好做人,完成死者生前未竟的事业,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颜之推就告诫子女道:“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表明自己希望子女以立身扬名为重,不要悲伤过度而耽误前程。

《礼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意思是说,真正孝顺的人,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顺行先人的事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子女,忘却父母遗志,为非作歹,以至于败坏父辈声誉,辱没门户,令人痛惜。因而也有一些明智的人特地在遗言中对子孙加以告诫。

据《新唐书·李积传》中记载,英国公李积病危时遗言子孙:“我即死,欲有言,恐悲哭不得尽,人一诀耳。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皆辛苦立门户,亦望诒后,悉为不肖子败之。我子孙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厉言行、交非类者,急榜杀以闻,毋令后人笑吾,犹吾笑房,杜也。”大意是说,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都费尽千辛万苦建立门户,并希望能传给后人,却被不肖子孙给败坏了。现在,我将我的子孙托付给你(李积之弟),你要慎重地考察他们,如果有不约束检点自己的言行,或者与坏人交往的,就将他们立即打死,再报告朝廷。不要让后人笑我,就像我笑房、杜一样。

李积说出这样一段毫不含糊的遗训,极其严肃的以房、杜后人的惨痛教训教育自己的子孙,叮嘱儿孙们小心谨慎,引为鉴戒;同时也表明了他深切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忠君报国的高尚精神,并将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的遗愿。

一代清官包青天包拯的家训应该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简洁的三十七个字,字字都反映了他对子孙的期望:希望子孙继承自己的作风、志向。

南朝梁武帝时中书令徐勉曾对儿子说:“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这正反映了父母先人的共同心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那浴血奋战的年代里,无数革命人士“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他们留给亲人的书信里都谆谆告诫亲人勿悲痛,要求子女继承遗志,为真理而战斗。

夏明翰在就义前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愿妻子和儿女“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临刑前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伟大革命家陶铸在“四人帮”时期蒙冤受屈,身心交病,但他仍以革命的激情,激扬的文字,勉励女儿“不为私情萦梦寐,只将贞志凌冰雪”,“羞昙花一现误人欢,谨防跌。”希望女儿不要让个人的情怀缠绕梦境,在险恶环境里坚持自己坚贞的志向,为祖国贡献力量,不要成为像昙花那样一现即逝的人。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都是很懂得“善继先人之志向,善述先人之事业”这个道理的。

毛泽东同志一向敬爱自己的母亲文氏。1919年,他在长沙任教时,得知母病,立即把老人家接到省城治疗。后来母亲不幸谢世,他万分悲痛,跪于母亲的灵前,以泪和墨,含悲挥毫写下了《祭母文》。文中怀念母亲的高洁品德。“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则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来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译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待遇成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母亲的去世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促使他以更大的精力投身革命。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一生事迹中看到母亲高洁品德在他身上的发扬光大。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代天骄,文氏有知,在九泉下也当展颜。

开国第一元帅朱德总司令也非常敬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的孝,对母亲的报答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他写道:“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伟人们承继先人之志,发扬光大,成就伟业;普通人如果能够善继先人之志,也能立足自身,保全清誉,获人好评。

60年代闻名全国的“铁人”王进喜的家人在这一点上堪称典型。

1996年9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文章,记叙了“王铁人的儿女们”。王进喜的妻子王兰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铁人”去世后,五个孩子只有大女儿王缨刚刚参加工作,沉重的家庭负担落在她的肩上,她咽下泪水,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一种让“铁人”后代幸福成长的责任。让人欣慰的是,“铁人”的五个孩子没有辜负“铁人”的期望和母亲的教诲。大女儿王缨,原在大庆钻井一公司三大队从事管理工作。因为身体不好,四十三岁就办理了退休,没有给组织和领导提一点点困难。大儿子王月平,现任大庆机修厂工会主席,处事公道,待人热情,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小儿子王月甫是大庆钻井二公司工农事务科科长,作风严谨,办事干脆利索。小女儿王月琴,在大庆钻井二公司液化气站工作,一直兢兢业业。“铁人”的妻子逝世时,丧事办得很简单。老人去世后,孩子们商量:把母亲住过的房子立即交还给公家。他们说我们无权享受先辈的待遇,唯有把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干好。

看到“铁人”的后人们的事迹,不禁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孙仲谋。孙仲谋也就是东吴君主孙权。孙权承继父兄留下的基业,招才进贤,励精图治,使得吴国越来越强盛。对此,连狂傲不羁的曹操也不得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历史典故。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铁人”的后人学习,就像颜之推所说的那样“以传业扬名为务”,努力干好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