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节起卧”,即指生活要有规律,一般要定时作息。不仅要注意起卧有规律,而且还要注意睡眠卫生。多数皇帝起居无常,使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紊乱和衰退,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早死。“禁忌食饮”是指饮食要合理,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多吃荤菜就是加强营养了。郭沫若享年八十有六,这与他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
2023-08-03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今北土风谷,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九百多年前,北宋宰相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强调了这个观点。
他认为,“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可以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即无论是身居要位之人,还是寻常百姓,如要贪婪多欲,就会惹祸上身,自取不幸。这是从个人命运的角度阐释“奢”的危害。
确实,纵观历史,因奢而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晋朝石崇以奢侈浪费夸耀于人。如《汰侈篇》记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情形,一个以“粘褙澳釜”,一个用“蜡烛作炊”;一个“作紫丝布障碧绫呈四十里”,一个“作锦步障五十里”。这种对民脂民膏的大肆挥霍,真是骇人听闻。
又据史书载,石崇还用千金买回一个美妾绿珠,孙秀向他讨要不给。后来淮南王司马允起兵征讨赵王司马伦,战败而亡。孙秀趁机弹劾石崇参与叛乱,朝廷于是抄了石崇的家,并灭其满门,石崇本人也被腰斩东门。在被抄家时,石崇感叹道:我就知道你们是冲着我的财产来的。抄家的人反问:既然知道巨财为祸,为何不早散之呢?石崇不能回答。
到了近几年,在新中国缔造之初,刘青山、张子善因贪污人民财产、穷奢极欲,民愤极大,被毛泽东亲笔批示,处以死刑。1995年1月,创下了建国以来最大受贿案记录的新中国第一贪——深圳市计划局财贸处处长王建业,因受贿人民币四百八十多万元、美元七十八万元而锒铛入狱。
由古至今,一例例“因贪取祸”的劣迹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只是“大人物”,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奢,也会致祸。古人对此早有论述:“世人只为‘体面’二字,百事勉强。身心为之疲劳,名行为之隳裂。试问:供张应付,费从何来?饶者既匮赢余,乏者遂亏产业。若作宦则窃帑藏,腹闾阖。居乡则事居闲,恣渔猎。护惜小体面,伤大体面而不顾,岂不大错?”
确实,奢,恶之大也。人要生活奢侈,就必须有大量的财富,而如果通过正当的手段得不到的话,当然就只有或“豪夺”或“巧取”了,这样最终只会惹祸上身。正如北宋很受仁宗赞誉的“大儒元老”贾昌朝分析所言“又见好奢侈者,服玩必玩,饮食必珍,非有高资厚禄,则必巧为计划,规取货利,勉称其所欲。一旦以贪污获罪,则终身之耻,其可救哉?”
历代贤名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奢侈的祸害,不仅自己俭朴守拙,而且把它作为重要的处世之准则,以教育后人。宋朝宰相王旦在家训中说:“我名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清朝东阁大学士也训诫后辈“京中浮华,须立定主意,不为所染。盖天下惟诚朴为可久耳”。
而俭,不仅可以保全性命,远离祸端,更是有所成就,能建功立业的必需,“俭,可以养德”,一个人要培养品德,修身养性,不节俭自持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人在物质上少欲知足,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用于事业的奋斗中,用于为祖国为他人的无私奉献中。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在个人生活方面一贯清廉而俭朴。一次,齐景公趁晏婴出使晋国之际,强令晏家周围的居民搬到别处,拆毁他们的住宅,为晏婴建造了一座堂皇华丽的新居。晏婴返回齐国,对眼前的事实感到十分痛心。他在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派人拆毁新居,修复周围的住宅,请那些流散各地的邻居们返回故里,并向众人解释说:“大家早已移居此地,相邻相亲,这是神明安排我们这段缘分,神意岂可违背?君子不为非礼之举,百姓不做不祥之事,这是古代遗制,我哪敢违背古训?”在晏婴的反复请求下,齐景公也不再坚持原意。结果,晏婴仍然安居旧宅。
晏婴死后,葬仪也很简单。八百多年后的十六国时期,后燕皇帝慕容德有一次经过齐城,登上营丘远眺,看到晏婴的墓冢后向随行人员说:“按礼大夫不应临城而葬,晏平仲为古代贤人,号称知礼,却生居闹市之侧,死葬城门之下,是否另有深意呢?”青州秀才晏谟回答说:“晏平仲是我的祖先,他曾得到孔子的赞赏,岂不知高门大户、美衣美食更为体面呢?只是由于当时政在家门,奢侈成风,才故为过俭之举以矫时弊。他生时甘居潮湿狭小的地区,又怎会有择而葬的想法呢?所以决定葬于城门附近,正是希望后人由此能理解他一生为什么要那样俭朴呵!”
晏婴的高尚品格使他得到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称赞。唐代贞观年前,为保护晏婴遗迹以供世人瞻仰,唐朝延曾专门颁布法令,禁止人们在晏婴墓区十五步内打草砍柴——崇俭守朴,使他成为万世风范。
爱国将领冯玉祥,为国为民建立了不朽功业,而他一生却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不仅衣着朴素,给人淳朴农民的形象,而且饮食简单,保持北方农民的生活习惯,但他为抗日战争的捐款,却折合黄金两万三千余两。1940年5月30日,冯玉祥将军曾写了一首自题诗《我》,镌刻在泰山的墓碑上: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类,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这是何等高洁的情操,何等伟大的人格。当现今的人们立于冯将军墓前,低吟这几句平凡的小诗时,除了感动敬慕外,难道不会有更多的深思吗?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的人,难道会目光短浅地像鸡禽一样“只注重地下的一把糠吗?”马克思曾批评那些只贪图生活奢侈的人,说他们“具有的是猪栏的理想”,这种批评可谓严厉、可谓深刻。人生在世,切不可以像他们那样。
俭,对于治家,也有重要意义。古人说“饮食之乐多,不是好人家”,“人家治生,只怕无来处,不知其病根在去处”,“生财不如节财,省用方可足用”。
清朝大臣曾国藩曾教育家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他劝告家中妻子女儿,衣服不要多做,尤其不要大肆镶花嵌边,显得绚丽耀眼。有一段时间,他得知家中厨房每天花销费用过大,便对儿子说:“我在交卸两江总督官职时,还存着朝廷额外给的两万两银子。我当初没料到,这么多钱像今天这样放手地用,转眼也就要光了。你们以后持家,要学陆梭山的做法,将每月要用的银子限定一个数额。本月用完,只准有节余,不准有亏欠。我带兵之初,就立下志向,不取军营钱财来肥私囊。你们要想不至于过于穷困,不低三下四地求别人的施舍,要想操持以后的生活,只有大力推崇节俭的美德。”
曾国藩作为清朝重臣,举家食玉饮桂,穿裘披锦,何患不能?他之所以如此严格地要求家人,是因为他意识到奢可以败家,如古话说“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宗忠厚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嚣奢傲以覆堕之”。更为严重的是,“自俭人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一旦家人养成奢糜的生活风气,再想过俭朴的日子也就困难了。对于这一点,北宋人张知白有更深刻的论述。
在张知白做宰相时,家人生活也如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俭朴,有些亲友曾规劝他随俗一点:你现在得到的俸禄实在不算少了,而生活却这般俭朴;你虽自信清约,外人免不了要讥讽您如汉时丞相公孙弘,是在装穷。你应当稍微随大流一些。张知白听了,叹息着说:以我今天的俸禄收入,即使全家锦衣玉食,哪里会做不到?然而按人之常情,由俭入奢容易,由奢入俭就难了。像我今天这样优厚的俸禄,岂能常有?其身又岂能常存?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而家人习惯于奢侈已久,不能马上转为节俭,必致流离失所。哪里比得上我在位去位,身在身亡,生活大大如常的好?
张知白的眼光多么深邃、独到,可以说将这一问题看了个透。那些治家只贪求享受,放纵家人娇奢淫欲的人,难道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吗?
现在的家庭,家长放纵孩子享受而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1996年的《法制天地》上刊载了一起发人深省的母女犯罪案,读后让人慨叹不已。
当母亲张成梅因诈骗罪而判处死刑后不久,三个女儿也锒铛人狱。三朵金花过早地凋谢了,为什么呢?
张家有姐妹三人:张萍、张丽和张静。小时候,她们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俭朴生活。不知在什么时候,突然家里有了钱,富了起来。家中有了三辆汽车,两辆摩托,两间房产,各种家电,还曾捐款二十万元拍《西楚霸王》电视剧(实际上电视台上当受骗,分文未得)。三姐妹成了千金小姐,要啥有啥,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张丽的丈夫也吸毒成瘾。
时隔不久,她们的母亲突然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房产、存款被冻结。随后,张丽的丈夫也因贩卖毒品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三个“贵族小姐”,因断了经济来源,一下跨人了穷光蛋的行列。愈来愈深的毒瘾无情地折磨着这姐妹三人。老二老三丧失了廉耻,先后卖淫,随后又参与犯罪团伙。而大姐张萍,也吸毒成瘾,在罪恶的深渊里陷得不能自拔。
张成梅不但自己犯罪,还对三个女儿忽于管教,放纵让其过醉生梦死的生活,也毁了三个女儿;不但自己在人生坐标上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轨迹,而且给三个女儿铺成的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灰色的人生之路。奢,毁了她,也毁了她的家人。
个人俭才能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家庭俭才能保门户平安。那么,俭对国家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西汉初年,由于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一片荒凉凋敝的景象: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百姓无余财,将相乘牛马。面对如此现状,汉文帝刘恒采取了免除田税与减省耗费两个密切相关的措施。正是因为能够禁奢侈、戒铺张,将官府的各项开支降到最低程度,才能有宣布“除田之租税”的胆识和气魄。文帝即位之初,贾谊曾劝他改正朔、易服色、正官名、兴礼乐,加强天子的威严,文帝认为这套改革方案兴师动众,过于靡费,未加采用。
文帝天元六年夏天,京师各地遇到特大旱灾和蝗灾,汉文帝又削减宫中日用品的供应,裁减郎官名额,开仓赈济灾民。正是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汉社会到汉武帝时期才达到空前的繁荣,“民人给家民,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
在新中国的初建时期,党中央领导人生活崇俭,也为后人留下佳话。三年自然困难时期,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每餐只吃腌辣椒、马苋菜,足有七个月未吃肉。工作人员给他按摩时,他脚背及踝部的肌肤由于浮肿,一按下去就一个坑,久久不能平复,这是严重营养不良的特征。周恩来知道后,一次又一次地劝毛泽东:“主席,吃口猪肉吧,为全党全国人民吃一口吧!”毛泽东摇头:“你不是也不吃吗?大家都不吃。”
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国内有天灾人祸,国外又失去了苏联的援助,条件可谓艰苦卓绝。但正是从党中央到老百姓都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才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
可见,俭之于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从执政者开始崇俭守朴,就能在社会上形成艰苦创业的风气,一个国家有了这种风气,就不愁不振兴。反之,如果国家的统治阶级只知道奢侈享受,甚至由奢而贪不择手段地搜刮民脂民膏,那国家就岌岌可危了。清王朝大厦的倾覆就是很好的例子。
溥仪作为亡国之君曾说过这样的话:“清亡就亡在两王三贝勒。”两王即载沣、奕忻;三贝勒即载洵、载涛和毓朗。其中又对奕忻的印象尤坏。据魏元旷《光宣佥载》中载“庆亲王奕忻继恭王当国,不问政事,专事货贿,各官皆有价目,非贿不得。”奕忻的儿子载振与其父是一路货色,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庆记父子公司”。这个“公司”卖任何官职都是有价码的,小小的一个邮部尚书就值三十万两银子,奕忻父子用搜刮来的财富,大肆挥霍。
后来奕忻死后,内务府拟谥号曰“哲”,溥仪不同意,说:“奕忻贪赃误国,得罪列祖列宗,我大清二百余年之天下,一手坏之,不能予谥。”后经恳求,才勉强谥“密”字。溥仪作为皇帝,能看出奕忻之流奢侈腐化,贪赃受贿对清王朝的统治为害甚烈,也算总结了一条正确的历史教训——不过这是亡国之后才总结的。
历史之页翻到了20世纪,世界各国都展开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较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更要求我们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但是不是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呢?
一桌饭,花掉几万块钱,公款报销;公款旅游,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不说,还跑到外国去看花花世界。据《辽宁日报》载,辽宁省某市从1992年开始至1993年6月,用公费出国(境)旅游团组共一百七十二个,五百二十七人次,共耗费外汇八十九万美元;有的企业,反正资产是国家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的原材料便大量浪费,从领导到职工都熟视无睹等等,这些现象真令人痛心疾首。试想一想:他们浪费的都是国家的钱哪,这些钱物节约起来投入建设,可以创造多少财富?想一想日本,他们经济地位首屈一指,但他们的国民也以节俭著称于世。公司内从老板到职工都抱着主人翁的态度,尽力为企业节省。据说中国一个代表团去日本三菱公司考察时,竟然发现其抽水马桶里也塞有砖头,以便于节约用水:多么令人不可思议!那些只顾个人的花天酒地而挖国家墙根的“蛀虫”,联系自己比一比,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但也有深明大义,为国家节俭一财一物的人,宜昌三峡运输股份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永恒便是。这种人可以说是祖国建设的“脊梁”!
1996年8月19日,是该公司正式创办的大喜日子。张灯结彩,热闹异常,三十多名市县领导、新闻记者及二百名股东代表都到了,将大会的气氛推到高潮。下午2时30分,大会结束之时,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永恒宣布,请大家吃饭,不多久,服务小姐开始上菜了,首先是在每人面前摆一碟寻烩菜,紧接着便是一钵饭。大家望着面前一钵一碟饭菜感到疑惑难解,更多人不以为然,迟迟不肯动筷子,等着上菜。
这时,总经理陈永恒端着同样的饭菜走进来,向大家宣布:“从现在起,凡是公司各种工作性会餐能免则免,能简则简。确实需要会餐的一律实行份饭制;各种大小会议一律不准摆烟,不准摆水果;开会大典一律不准请客送礼。以后凡是非生产性开支要尽力压缩。董事会、监事会要对各位股东负责,坚决杜绝大手大脚、大吃大喝现象发生。大家算一算,我们只按每桌二百元算,三百人就需坐三十桌,烟酒茶要花掉六千元。与其吃掉这么多钱,不如拿这笔钱给广大股东多办点实事,多分点红利……”陈永恒话音一落,餐厅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读到这则令人感奋的事迹,笔者不禁想:在现在的创业阶段,这种节俭奋斗的精神多么可贵,国家多一些像陈永恒这样远见卓识的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不就可以加快一些吗?一些人只哀叹中国穷,可他自己是否从节约一财一物起,为国家作了贡献呢?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圣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至理名言确实值得人们细细体会,并付诸实践。
人奢,则身败;家奢,则家穷;国奢,则国贫:由此观之,俭,确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有关为人处世与《颜氏家训》的文章
“慎节起卧”,即指生活要有规律,一般要定时作息。不仅要注意起卧有规律,而且还要注意睡眠卫生。多数皇帝起居无常,使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紊乱和衰退,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早死。“禁忌食饮”是指饮食要合理,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多吃荤菜就是加强营养了。郭沫若享年八十有六,这与他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
2023-08-03
“清谈激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时有名的两次“党锢之祸”。延熹9年,有人勾结宦官诬告他们“诽谤朝廷”,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被逮捕,后来虽然被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熹平5年,灵帝在宦官挟制下,又命令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并连及五族,称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史称“白马之祸。”......
2023-08-03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颜氏家训·兄弟第三》颜之推在《兄弟篇》中首先指出,在一个家庭中,无外乎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这三种关系的主体,分别构成不同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古人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
2023-08-03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明王世贞编的《调谑编》说苏东坡曾经问王荆公(安石)“坡”字是什么意思。“中宴”指宴会当中,那人却不留意“中”的用法,误把“李端”和“中”连读为“李端中”,当作诗人名。再有对“犹豫”一词的理解。......
2023-08-03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建国后,当时的苏联要出版《百科全书》其中有一个辞条写刘伯承,刘伯承在审查稿子时,把称呼他为“革命军事家”的说法改为“革命军人”。颜氏认为忘名的“上士”是因为“体道合德,而享鬼神之福佑”。颜氏说,只有“容色姝丽”,才会“影必美焉”,正是提醒世人注意这一点。这些人中自封为“家”的有,众人捧“家”的也有。......
2023-08-03
以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问之,伯奇放逐。——《颜氏家训·后娶第四》生活有时是残酷的,人生四大不幸中的一大不幸是“中年丧偶”。丧偶后,是否再娶?这也是为人处世中不幸的人们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按理,贤父与孝子是能很好相处的,但因为后母的挑拨,吉甫终将伯奇放逐。显然,颜氏潜意识是主张人们不要续弦。但陈忠实不赞同颜氏的主张。......
2023-08-03
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前程和事业的成败、兴衰。鉴此,根据《颜氏家训》一书中颜氏的观点和主张,结合古今中外工作与生活中典型而有趣的实例,深刻揭示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衷心地希望读者在精读本书以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能够聪明为人、巧妙处世,尽快成为一个“为人处世”的里手行家,顺利营造起有利于你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融洽关系和宽松环境!......
2023-08-03
也就是说,有生就必死,这是理之常情。姚崇以历史上许多名土从俭办丧的实际事例指出了薄葬被后世的赞誉,是值得并且应该广为提倡的。同时,他还指出了厚葬对后世危害极大,进而告诫后人丧事应从俭。大意是说,那些厚葬之家,都不明智,或者沉湎于流俗而不察是非,都以奢侈厚葬为忠孝,以节俭薄葬为吝惜,以致后来坟墓被人盗窃,而尸骨暴露于外,使死者受到摧残,而生者也因此陷于不忠不孝。......
2023-08-03
相关推荐